国内读本科,国外读硕士,一位留学生的亲身经历

2021年04月18日 北美留学实验室



除了从本科,甚至中学就远赴重洋的留学生们以外,其实还有非常可观的一部分留学生是在国内读完大学才选择了出国留学不过,这些留学生们反而更能切身体会国内外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作者是一位硕士阶段出国的留学生,她在读研阶段都有哪些不一样的经历呢?

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学制的时间安排


我可真是太讨厌英国这个学制安排时间了!

英国一年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学期:
第一个学期是第一年的九月到十二月圣诞节;
第二个学期是次年的一月到四月复活节假期;
第三个学期差不多六月开始,到九月结束。

第一二学期是授课制,说白了就是上课复习写作业考试,第三学期是用于写论文的,写完了就等着出分吧,这期间就可以准备秋招工作了。

三个学期中间穿插着两个大假,分别是十二月的圣诞节假期和次年四月的复活节假期,差不多每个大假都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而第一二个学期中间还分别有几个小假,除了几个每次只休一天的bank holiday以外,还分别各有一个reading week,差不多正正好在学期正中间,为期一周,美其名曰是给学生用来读材料补充学习的时间,但实际上嘛.......

这就是个用来劳逸结合,娱乐休闲的时间对吧。

总的来说,单从时间安排上来看,可以发现这一年的时间还是很紧凑的,每个学期基本上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但是假期也不少,还是可以的。


但是,为什么我超超超级讨厌这个学制安排呢?

因为,所有的考试,无论是期中还是期末,全部,都是在假期之后。

不单是我们学校哦,所有来伦敦读书的同学们都逃不了这个安排。

开不开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想当年我第一次得知这个“噩耗”的时候,内心还抱有一点点幻想——万一我们没有期中考试,起码学期中的reading week还可以出去浪一浪。

然而,事实证明,是几乎不存在的。

我们不仅有,而且是两个学期八门课程,每门都既有期中考试又有期末考试,每次的考试周期几乎都要拖一到两个月,四舍五入就是考完期中考期末,考完期末考期中,而且这周期里你还得算上假期,精打细算从牙缝里挤出那么一丢丢时间赶紧出去玩。

后来有朋友说我,每次找你聊天,你不是刚考完试就是在准备考试,十次有八次叫不出来。

其实别看她们这么说我,她们自己也一样。

这些写论文的专业看起来似乎比我们这些要疯狂背书备考的专业轻松一点,但其实ddl压头上的时候一个个更紧绷,埋在论文间哭天抢地的,别说叫出来玩了,微信都隔好几天才回一下,一个个不知不觉间就销声匿迹了好几个周。



教学方式


我们每门专业课一般是,一周一节大课外加一节小课

大课叫lecture,也就是讲座,一般持续二到四小时。

小课叫tutorial,可以理解为习题课,一般一个小时,会有助教来讲课程相关习题和解答疑问。

有的学校会有studio或者seminar之类的,具体而言也属于研讨课类型,跟tutorial的作用有点相似。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个人比较偏好硕士的教学方法。

打个比方,同样是要求掌握一个模块的内容,国内的教学方法就是把这个模块里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地扔到你面前让你掌握。

教课好的老师会根据课程内容提炼一下几个教材章节给学生细致讲解,有自己想法在里面;教课不好的,就比较简单粗暴了——书里长啥样,教学PPT就长啥样,上课纯念PPT,PPT之外内容一句都讲不明白。

而英国这边呢,是老师将模块分成更小的模块们,然后从每个小模块里提炼最核心内容,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各种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内容,保证你能明白重点和难点是啥,这就是课程的全部内容了。

相对于模块的全部内容来说,只掌握重点和难点肯定是不够的,于是老师们会留下很多reading list。这就是为什么总说国外reading多的原因。但读不读,读到什么地步,最后究竟能学成什么样,就看你课后下几分功夫了。


这样听起来,好像国内方法在课堂上教的东西更多。但实际上,恰恰因为多,所以很难有主次。

为什么国内老师期末总要划重点?因为太多了啊,一个学期学六七八九门课,要是有两个课的名字长得相似就更搞笑了,哪个是哪个都分不清,不划重点日子真的很难过。

与之相反,国外老师一般不划重点,就算你问,他也顶多说,“期中考过的不考了”,或者是什么“我教的全是重点”之类的话。如果划重点,一般也就是那种“我明明白白告诉你考哪你都不一定能及格”的变态学科。

第二点,关于课堂氛围的话,我也更偏好硕士的课堂氛围。

大家在国内上过学应该都知道,很多时候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们在下面只管听,即使有问题,也一般都是课后再进行询问,课堂互动比较少。

伦敦这边的学校课堂互动相对更多,老师们会经常在讲完重点、难点以后再补一句“any question”,并且真的留出来几秒钟的时间等待学生提问。

其实我并不是那种经常上课提问的类型,也比较习惯于倾听,但我仍然说比较喜欢后面那种提问式的课堂氛围的原因,是这种互动的教学方法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逼迫你不断去思考老师所讲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概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短时间内快速思考的能力和逻辑能力。

另外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就是,无论你说话有多慢,口语有多差,老师都会非常耐心地等你把问题提完,然后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答。如果你不懂,你可以追问,老师会进一步进行解释。

除非说你的问题真的太太太多了(比如我曾经见过一哥们儿,课堂上连续提问超过了十分钟),老师会进行打断,并且礼貌地邀请你下课再继续讨论。

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国内现在很多人都自称“社恐”,但有些时候的那些社恐并不说真的由于生理性原因导致的身体问题,而是单纯的心理因素,比如害怕提的问题很傻会遭人嘲笑,比如会担心自己口语磕巴会出丑。

但是当课堂上老师用一种非常耐心尊重的态度进行互动的时候,你会不自觉产生一种,没有关系,that's OK的心情,觉得自己被充分地尊重,觉得自己可以更加勇敢自信许多


当然,不是说国内的全都不好,国内也有好老师,真的很好,下课以后随便问,问久了耽误吃饭了说不定还能跟着老师一块去食堂,一群人一起去蹭老师的卡,边问边吃。

国外的话基本上下课时间老师不会在教室里留太久,更不会跟学生有诸如一起吃饭啊这类活动,如果你的问题比较多,一时半会儿说不完,老师往往会让你发邮件或者等到专门的提问时间的时候,到他/她的办公室里去解答。

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完完全全地局限在课堂、邮件和办公室中的,公和私分得特别开,而不是像国内这样,跟老师交流多了,说不定你就能多个哥们儿。

这也算是一种国内外教育方式的差别吧。



教学软件


这个主题之下,国内的很多学校教学软件系统,完败。

完全没有可比性。

看到这里先别急怼我,我发誓我绝对不是拉踩党。

从页面设置来说。国内大家都用教务处的系统对吧,什么体验感都懂。必须要用校内网,动不动卡壳死机,说不定哪天就bug让你报的课题不翼而飞,尤其是选课期间,那就是宿舍外集体摇动手机呼唤欧皇降临的时刻了,热门课程能不能选上全看命


伦敦这边学生界面是啥样?

国内国外都能用,丝滑流畅,选课期间友好和平,学校最后会根据每门课程报名的人数来调整上课时间和上课的教室,甚至多的就分班上,少的就合班上课。

所有的课件,什么PPT、EXCEL甚至一些专业的操作文档都可以在网站上下载,不需要额外找个学委拷贝PPT再发班群。

最最最重要的是什么,网站上有lecture record,你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己上完的lecture,有什么没有当堂看懂的东西可以及时查漏补缺。

这样的措施就省掉了自己再准备录音笔记录课堂笔记的麻烦,毕竟对于刚出国听力不过关的学生来说,反复听lecture是尽快度过适应期的最好方法之一。

所以从各个功能来看,国外的教学软件设置真的都比国内高了很多个等级

但为什么国内的教务系统做不到这样呢?因为国内的技术还不行。

我们学校的教务系统背靠的是微软,那是世界顶尖的科技公司给它做靠山提供技术支持,所以整个微软旗下的产品,除了word,PPT, excel之外,还有onenote, outlook等一系列软件都可以为我们学校提供一条龙服务。

而国内的学校大多使用的是国内生产的软件,还在发展阶段,跟国外没法比,正常。但我并不是说国内的软件不好不行就应该都换国外的,相反,我恰恰感觉到,国内企业是真的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具体不再细讲,偏题太多了,但总之,我觉得现在国内能发展���当今的水平,真的已经很棒了。



教学内容


硕士教学内容就是“少”而“精”,完完全全课程相关,感觉就像是从各个方面解读你学的这个学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大学学习不甚相同

但这也不奇怪,我们老师曾经做过一个比喻。

她说大学就像是给你搭了一个书架,面铺得很大,很宽敞,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但其实里面一本书都没有。

真正开始放书是什么时候?是硕士。

硕士的内容就应该是少而精的,你那么大的一个书架,他只放一个格子里的书,让你对这个学科有更深的理解,至于你为其他学科而搭的框架,就只剩下了大学里面构搭的基础通识了。

其实自己找完工作以后回过头来再看大学,很多当时觉得貌似没有用的科目,其实是有必要学的。

但是,我还是非常讨厌我大学中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老师讲的内容和课程名称完全不对应。比如我大一的时候曾经被迫“选(bi)修”了一门课叫公文写作。现在看来很有必要,尤其是想要考公考编的人,都逃不过一个东西叫申论。

但我非常讨厌这门课,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的老师是个只会讲诗的诗人。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二十五分钟拿来对着课本上的内容念一念,身下的时间全部都是在读诗,念诗,评诗。期末考试的内容更是与公文写作完全无关,要求写一篇八百字议论文,题目叫做:“你怎么看待当代大学生课前知会老师的行为”。

而且这个老师水过程也就算了,他竟然不水成绩。就这样的一门课,严格按照正态分布给打优良中等差,甚至还给你压压分。

好好一门课,硬生生给教废了。

这样的情况,我在大学四年中遇到过四五次,文不对题,老师打着高大上的旗号讲着一些不知所以的内容,全是看自己心情来办事。

说实话,这种情况,真不怨学生逃课,如果有我的学弟学妹还在上这种课,我真的很想跟他们说一句,不签到就给我翘了,反正你去再多次这种老师也不会给你加印象分,有那么多时间去泡图书馆不香吗?

但是其他的好好教的课程,现在秋招过后看来我觉得是可以的,已经达到了基础通识的要求了。

毕竟等你进了秋招群面现场就知道了,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的真的一目了然,问到一个稍微专业一点的问题,两边的回答就完全可以看出来专业知识的储备量了。

但是这些基础通识真的也是只能做一些基础工作,要想对某些你想进入或者从事的行业,最好还是要读硕来加深知识储备量。

英国的教学内容,我的评价是可以,相较于本科而言,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行业相关情况

但因为他只有一年,真的太短了,如果你要在这一年中让自己有一个质的飞越,很难,就算不眠不休夜以继日都很难。

但这些知识储备足够你在看一些问题,无论是社会还是行业相关问题的时候,会与其他完全不了解本行业相关知识的人,产生完全不同的见解。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作者通过分析自己在国内读本科以及国外读硕士的经历,收获的一些感受,以及一些Ta自身的经验分享。

不过,作者所读的英国一年硕仍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家可以选择性参考哦~

祝大家一切顺利!

-END-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北美留学实验室
关注最新留学信息

看到点赞和在看了吗,点一个嘛~🔽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