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80后的我们

2014年06月04日 西澳大学UWA



今天在回办公室的路上,耳边突然传来了那首小时候的歌:

池塘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转眼时过变迁,回到了自己出生地的我,仿佛对这一切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感触尤为深刻。


那天和一位中国同事在聊当初那段流行乐风起的时候,买的第一张唱片是谁的?说的更确切一些,那时还是卡带时期,9块9一盒,自己还得掏出平时爸妈给的一周零用钱来买。林志颖是我买卡带时的第一个偶像,而同事的答案却是刘德华。当时我们就对着彼此笑了一番,可想而知,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过了那个纯真时代,而如今甚至不一定能在中国买到CD,孩子们早已习惯了网络下载。

想当年,下了学回家第一件事是打开刚为新起的彩色小电视看着那时最火的葫芦娃或是忍者神龟。随后才有了奥特曼等等的打打杀杀。而如今小伙伴们每天午饭时谈论的最多的是上周所播的美剧韩剧如何如何深入人心,可是做为80后的我们,那童年时期的猫和老鼠,排球女将等还是对我们造成不小影响的。

掏出手机,倘若不是大屏超薄智能手机,还会被人视为老土,连我爸妈都会说是out了。但现在做为80后的你还记得学生时代,你的第一部手机型号吗?至少我还能依稀记得是个诺基亚8310。黑白屏的,那时貌似也要3000多,不便宜。但是如今手机一年不到就换一个的节奏还赶不上那些90后的同学们。


以前总是说比自己大的那些人们倚老卖老,仗着自己比自己大而总是说些非常深奥的道理。但是当我今天再次听到罗大佑的那首《童年》,对于自己当初的这个想法觉得有些的幼稚和可笑。


当初在学校,自认为自己的语文学的还不错,而往往在考试时的那篇作文也写的有模有样,可是现在想想,要是再给自己命个题写篇文章谈谈自己对某个人某件事的想法,我一定写的比当初更有味道,能谈的东西也会更多。


为什么?因为这些年来生活对于自己的磨练是当初在课堂里绝对学不到的。而说话和写文章都一样,和经验这一词绝对息息相关。看的多了,想的多了,那自然懂的就多了。所以做为80后的我们可以很自信地和那些90后的学弟学妹们说当初70后给自己说的那番所谓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的话。


为什么人们一直在谈论或者是对比70,80和90的那三代?其实一直惑解。这三代人一直做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其实都不容易,70后抱怨生活比80后苦,80又抱怨自己是最不幸的那一代因为什么国家政策都没有享受到。真是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也就这么没了踪迹。

可是做为80后的我们所受惠的其实更多,因为我们体验了90和20世纪的那个最光辉的童年,绝大多数的我们都享受到了义务教育乃至很多人受益于高等学府的培养。


80后的我们体验到了做人的真正道理,懂得何谓“孔融让梨”;懂得尊重和被尊重是等同的概念;懂得童年时的艰苦换来的是现在追求人生最高目标的原动力;懂得走出去看看的道理,出国深造去创造自己的那个一直追逐的梦想。


80后的我们懂得社交网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手机并非一定得随身拥有。因为80后的我们懂得面对面交流才能创造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因为我们刻苦过,我们一起吃过大学食堂,一起生活过那段没有手机的童年时代。


80后的我们懂得珍惜,懂得父母的付出往往是自己所亏欠一辈子的;懂得亲人之间的亲情往往也是要用一辈子去经营的。


80后的我们懂得何谓生活之苦,何谓生活之乐,何谓精致的生活状态能改变自己的心情。80后的我们更懂得物质金钱并非代表一切,80后的我们可以为实现童年时的梦想白手起家,用自己所学的扎实基础去创造那一个梦。


《童年》那首歌的后半段其实才是最精彩的:

阳光下蜻蜓飞过

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

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

盼望着明天

盼望长大的童年

的确如此,只有水彩蜡笔和万花筒是绝对画不出天边的那道彩虹。


从好奇爱问还要一直被大人叫做小孩子的我们,一直演变到了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80后。


80后不是代名词,但是它的确是那样一个记号,深深烙印在了我们的胸前,额头。是80后的我们向20世纪出生的孩子证明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至理名言。


就请让80后这个铭牌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让它激励我们对生活的不断探索,不断在生活中成长着。


让我这个80后向那些在外面的80后的你们致敬,说声80后万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