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姑娘为爱情移民新西兰,分手后一度想自杀!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改变了她……

2021年05月10日 发现澳大利亚



受访:Lily

撰文:文朝


每个在新西兰的华人移民,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移民故事”


华人姑娘Lily的故事开头,是因为一个男生。



01

“傻”姑娘一腔憨勇

为爱来到新西兰


1981年,Lily出生在台湾的一个中产家庭。



大学毕业后,她干起了项目执行。从小就要强的她,成了工作狂。


上山下海,24小时不关机,睡办公室更是常态。


渐渐地,她的身体开始发出警告。


一个20多岁的姑娘,子宫内壁已经单薄得跟40多岁的中年人差不多。


医生警告她,再不改变生活方式,后面怀孕都会有影响。


她初入职场,丝毫不敢懈怠,但工作、应酬又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这时,一个在新西兰基督城上学的华人,来到了她的世界。


Lily说:“那年头,在《爱在黎明破晓前》、《欲望都市》等浪漫爱情电影的助攻下,‘傻女孩’的梦想都是找到真命天子。”


《爱在黎明破晓前》电影截图


她鼓起勇气跟家人摊牌,拿“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藉口,实则追爱。


“一腔憨勇,就让傻女孩踏上台湾媳妇来新西兰实习的旅程”,她略带自嘲地说到。



02

“实习媳妇”并不轻松

一场大地震撼动一切


2006年,Lily来到羊比人多的新西兰。落脚在“花园之城”基督城,一切都是新鲜美好的。


绵延到天边的蓝色天际线,各家各户美轮美奂的花园,有山可爬有海可望,Lily在社交媒体上晒着自己的“小虚荣”。


随着英语水平的慢慢提高,她也从礼品店导购做到了跨国企业的销售。


然而,和男友一家的相处,并不太轻松。



做饭洗碗晾衣服,剪草剪树修花园,夏天勤浇水,秋天扫落叶,这个从小被父母宠大的女孩,开始绕着家务活打转。


“一方面我感恩男友一家对我的接纳,人在屋檐下,觉得做这些都是应该的。”


“但另一方面,男友如此悠闲,而我在工作之余却还要埋首家务。明明没有结婚,日子却活得像个传统媳妇。”


当时的她觉得,想当称职的好女孩,或许就是要柴米油盐酱醋茶,经得起生活的磨练。


就这样过了5年,她慢慢磨合着所有人的生活习惯与喜好。她把自己的棱角磨平,学会了迎合和取悦。


Lily不是想批判“传统媳妇”的生活,只是她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直到2011年2月22日这一天,基督城发生大地震。她的人生,似乎也从这撕裂的大地上透出某种转变。


当时,Lily正在商场上班。她原本只感到小小晃动,随后商场传出许多惊恐的尖叫声,吊灯开始坠落,火花四起。


商场里布满烟尘,空气中掺杂着烧焦味,她跨过由天而降倾倒满地的商品,有惊无险地逃了出去。


“有些人在寻找失散的家人,有些人惊吓过度需要别人搀扶,伴随着大大小小的余震,所有人都感到空前的无助。”


这场大地震,最终夺走了185人的生命,其中也包括Lily朋友的家人。


这可能是新西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也足以撼动Lily的一生。


“我终于明白,很多身外之物都留不住。一瞬间,你就会失去所有深爱的人和物。”



03

分手、独居、工作瓶颈

她一度想过自杀


Lily的爱情,也在这时结束了。


在基督城处于半数停摆下,她向公司申请调职奥克兰,开始了自己的独居生活。


“记得刚到奥克兰时,把一些定金和押金付完,户头只剩下48刀。”


分手、独居、30岁剩女焦虑、极度节俭的生活、职场不公以及工作晋升的瓶颈,让她患上了抑郁症。



“我也一直在追溯,为什么会患上抑郁症?是母亲望女成凤棍棒打骂教育下的阴霾?或是父亲忙于事业忽略我的成长?种种中产家庭失和的闹剧,青春期时的压抑和被霸凌?”


无论是在台湾的成长经历,还是在新西兰的恋爱、工作经历,都让Lily偶感窒息。


她每天只想躺在床上,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致。生活交友圈日益狭隘,做饭也开始食之无味。每到深夜,她更是常常哭湿枕头到天明。


“我只是苟延残喘,而不是像个人一样活着,没人在乎我存在的价值。于是,我只想一了百了。”

 

她深陷抑郁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连工作都无法继续,直到偶然打了一个电话。



04

新西兰人到底幸福吗?

她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善意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但越来越多年轻人却开始服用抗抑郁药


与此同时,新西兰15-19岁年轻人的自杀率,位居世界首位,每10万人中有15.6人自杀。


新西兰人到底幸福吗?Lily觉得,至少有一些人在努力帮助这群抑郁症患者。


Lily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拨打了一通生命热线。


电话那头的志愿者带着善意和同理心不断安慰她,并建议她第二天立即预约家庭医生介入协助。


她犹记得当晚,对方再三确认需不需要回拨电话给她。


“那位志愿者觉得她至少能陪伴我,打着电话不说话也可以,但至少可以确认我安全,不会整夜胡思乱想做傻事。”


来自陌生人的善意,给了Lily一丝安慰。



无论是随后的医生问诊,还是免费心理咨询,Lily都可以申请中文服务,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她开始吃药,并寻找方法对抗抑郁症。


第一,认真做一些小事。


早晨将床铺好,喝杯温水,打扫房间,泡泡热水澡,简单梳妆打扮,好好吃饭不玩手机,晒晒太阳。一个月试着看一部新电影,读一本简单的书。


新西兰的图书馆,给了她很多能量。在那里,人人平等享有借阅的权利。这种被很多人忽视的小确幸,却让她感到幸福。


第二,练习专注力和创造力。


她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刺绣,零碎时间就能学,成本极低又不占空间。



第三,尝试线下社交。


社交恐惧症患者独处会如释重负,但并非快乐,且同理心能力会变差。在安全舒适的状态下,她会尝试跟朋友见面,或实际走入人群去拓展社交。


如果人群让自己不适,她也不会逼自己。她会改变思维,试着把焦虑想法用笔记下来,再转换成比较符合现实的想法。


第四,称赞练习。


她开始练习不过度关注自己且不担心别人的评价,而是把自己想成局外人去观察别人,并真心称赞对方。


比如合租室友不爱卫生,她会试着想象对方可能是初次独立生活。她会庆幸世上有这么一个幸福的孩子,之前的人生被精心呵护。


比如有朋友会跟长辈起冲突,以前的她会想要指责,但现在她会佩服对方身上那种敢于与权威抗衡的稀缺品质。


第五,找回身体的平衡。


她从运动着手,从每天10分钟的有氧,慢慢变成30-45分钟。再加上有规律的作息、科学的饮食等。



在经过8个月有医师协助的疗程,以及2年多持续的服药后,Lily慢慢从抑郁中走了出来。


她重新找回了生活重心,渐渐意识到如何原谅、接受、放下。


虽说已经顺利移民,但奥克兰的房价扶摇直上,工作、感情也没有太多新的机会。


移民10年后,她还是决定离开新西兰。



05

澳洲新生活

“人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2017年,Lily开始了在澳洲墨尔本的生活。


然而,新的工作环境,并没有待她很温柔。


比如在公司门口,他被流浪汉“吃豆腐”,但主管却不闻不问。


还有一次她正在店里接待客人,一位中年女士冲进来就对她无缘由破口大骂。主管不仅不保护她,还去问候施暴者。幸亏她的同事,过后跑过来安慰她。


随后,她换了工作,但却又遇到一个明里暗里歧视亚裔的上司。


她的抑郁症,再度复发。


不过,Lily相信:“人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她又进了一家做男士西装品牌的跨国企业,这一次,她成了那个幸运儿。


尤其是疫情停工期间,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培训上,公司都从未亏待任何员工,无论你的职位、肤色、性取向。


也正是疫情下,她把自己的生活真正慢了下来,也学会慢慢释怀那些过往,和自己和解。


现在,Lily完全走出了抑郁症的阴霾,也不再需要服用抗躁药物。她交了一些新朋友,也偶尔会回新西兰看看老朋友。



这一次,她希望能把自己的故事分享出来,鼓励那些处于人生低谷的人。


“我希望这些人不要感到孤单,要勇于跨出第一步去寻求帮助。”


“如果现在的你跟我当时一样,有这些情绪的困扰,我建议你先做自我检测,并寻求专业协助。相信自己,给自己时间。外伤需要时间愈合,心里的伤和灵魂的伤也是。”


“人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现在Lily是这么期待的,相信也可以温暖每一个正在海外奋斗的你。



///

扫码关注「发现澳大利亚」视频号

好吃、好看、好玩、好用

分享澳洲的精彩生活



- End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