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首播3小时破亿,能把纪录片拍成这样的,也只能是陈晓卿了!

2018年11月15日 澳洲金融圈


文 / 金错刀频道   蔡文姬


一部怎样的片子,让你在大晚上根本不敢看——



就是《风味人间》!


首播之后后,一款用纯蟹膏做的秃黄油拌饭酱在天猫上迅速售罄。

 

 

没错,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陈晓卿杀回来了!


2017年10月,陈晓卿从央视离职。

 

今年年初,失去了陈晓卿的《舌尖3》做的生硬扭曲、口碑歪斜,被观众骂的体无完肤,豆瓣评分直接从9.3拉低至3.7。

 

 

但离开央视后,陈晓卿的第一部作品《风味人间》刚播出了一集,豆瓣网友就给出了9.4的高分,首播3小时破亿!


果然,晓卿出品,必属精品。他又将美食纪录片的格局拉回到了熟悉的“见食物、见天地、见众生”的境界。

 

惊喜的是,陈晓卿的《风味人间》,试图通过中国饮食源流和世界食物发展过程中那些有趣时间节点上的碰撞,让这部纪录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探索都非常广阔。

 

《风味人间》海报

 

这显然又是一部爆品,但陈晓卿在宣传上却显得克制且低调。

 

10月28日晚上,《风味人间》第一集跟观众见面,陈晓卿在微博上做了一个宣传,结尾说了一句“节目不算难看,真的。”

 

 

同样的话,陈晓卿在2013年5月也说过一次,当年,《舌尖1》第一集播出当晚,陈晓卿在新浪微博上放出海报,轻描淡写地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

 

5年来,这个看起来谦虚内敛的徽州男人,只做了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风味人间》播出了两集后,网友们亲切地管陈晓卿叫“人间饿爸”,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风味人间》简直太好吃了,饿到当场想喊陈晓卿爸爸。

 

 

 

不能否认,在中国拍美食纪录片,陈晓卿已经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


1

从一个“吃货”,

到顶级美食纪录片导演


在没有拍《舌尖》系列之前,陈晓卿就是一个“大吃货”。

 

江湖上早就流传陈黑子的故事,有人说他是个被拍美食耽误的段子手,也有人说他就是个美食博主,早在博客时代就写下百余篇美食长文。手机存了5600个餐馆的信息,地址、菜色、服务员的态度张口就来。

 


他是著名的“扫街嘴”,曾经带着儿子在北京一条街一条街吃过去。六环里任何一条街找饭店,问他都能解决。

 

陈晓卿究竟有多爱吃,听圈里人讲,他为了吃可以不要命!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第5天,他负责给青川送给养,走到肥肠的故乡江油时,到小饭馆里歇脚吃肥肠。

 

肥肠入口,幸福得陈晓卿睁不开眼。

 

但是吃着吃着余震来了,人们都往外跑,陈晓卿也跟着溜,心里却放不下这碗肥肠,于是又折回来淡定地吃完,找老板结账时已找不着人。

 

陈晓卿常常调侃自己看到好吃的时候,随时准备豁出命去。

 

让陈晓卿豁出命去的江油肥肠

 

为了给“吃”找个正当的理由,陈晓卿加入了一个神秘组织——“老男人饭局”,他是成员之一,其他的成员都是京圈儿里的文化人,张立宪(老六)、罗永浩、王小山、杨葵(老颓)……

 

“老六”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我与晓卿老师吃饭频率高到了什么地步?某天我在SMN(老男人饭局对MSN的戏称)上讷讷地问他:今天晚上要是再搞,咱们就是连续第四天一起吃饭了。您说这是不是有些过分呢?电脑那边立刻回复:在哪吃?到了第五天,傍晚时分,我又接到陈老师一个讪讪的短信:今晚怎么安排?”

 

后来他们几个人对于吃就有了一种特殊的默契。

 

 

有时候,老六甚至不用说话,发一个问号,陈晓卿回复一个感叹号,老六再问“哪儿”,饭局就这么自然而然开始了

 

局里有人说如果把老男人饭局比作一个人,那陈晓卿一定是“舌尖”,最懂滋味的部分。

 

但不为人所知的是,陈晓卿在认识这帮老男人之前,一直患有抑郁症。在参加了饭局之后,他的抑郁症竟然奇迹般的治好了。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个“舌尖”去拍了《舌尖》。


2

脱离央视,

陈晓卿是如何再次打造爆品的?

 

陈晓卿从央视出来之后,打算“先把自己养活,给老板赚点钱,然后再做点其他项目”。

 

所以,他去拍了《风味人间》,这部美食纪录片直接圆了他以上三个目标。

 

“《风味人间》简直太好看了。”网友在微博里评论:“陈晓卿用相同的题材打造出一个爆品,可能是机会;但是能接二连三地打造爆品,就不得不承认那是本事了。

 

事实上,在刀哥眼里,《风味人间》在格局上已经全面超越《舌尖上的中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

 

1.“扫街嘴”扫遍全球

 

由腾讯爸爸出品的《风味人间》,格局定调都显得分外有钱——全球视野下恢弘中华美食文化之旅。


什么是全球视野?

 

就是整个摄制组一大票人全球各地满天飞啊。跨越了6大洲,跑了全球20多个

国家和地区。



几乎每讲完一个中国美食,就立马就会接一个跟中国美食遥相呼应的国外美食。


比如说,上一秒还在甘肃陇中高原拍农民舂制土豆——

 

 

下一秒,就直接切到法国巴黎,巧了,法国的厨师正在和中国农民用同样的手法让土豆变得柔软。


 

上一秒还在安徽南屏村凉火腿——


 

下一秒就跑去西班牙关心多纳托先生的火腿有没有受潮。



还向观众展示了世界最大的火腿加工厂,画面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2. 拍摄手法:霜花都能看清长几瓣儿

 

《风味人间》的摄像团队在拍摄手法上做了一次大升级。


他们运用了大量微观拍摄,更加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一幅前所未见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美食的制作过程。

 

比如说在讲哈萨克族人制作冻马肉马肠,风味就让观众看马肉如何在低温下结冰——


 

看盐如何融入火腿中——


 

微观摄影不够过瘾,还有显微摄影!


 

第一集里最震撼画面莫过于台湾渔民镖捕旗鱼。


海上已是一百三十天渔况不佳,台东父子只能上香拜神祈祷。终于等到东北风狂吹,旗鱼出现的时节,父子再次驾驶镖渔船出海。父亲掌舵,儿子独立船头。手握两米长的三叉戟,如同海神。



渔船在风浪中颠簸起伏,浪头拍打船身激起浪花。叉鱼是一瞬间的博弈,中便中了,失手了旗鱼便再无迹可寻。


海下拍摄的水平颇有纪录片大师吕克贝松的风范


鱼叉奋力一挥,刺破海面,也扎中了观众的泪点。



3.解说词“皮”的很

 

在《风味人间》里,不仅有让你口水溢出的画面,还有令你入耳生津的解说。

 

比如:“每条火腿都有机会发展个性”

 


“微生物才是这里最勤奋的工作者”


 

“不同部位,各有菜式,讲究因材施教”



“夫妇俩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追赶冷笋的最佳年华”



每一个拟人化的句子,搭配上李立宏温柔恬静的声音,这道菜瞬间就如同活了一般。

 

当陈晓卿被问及:“您是怎么又把解说李立宏老师跟配乐阿鲲老师拉来再合作的?”


他幽默地回答:“我们平时就经常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今天算是‘官宣’了。”

 

4.科学是硬核

 

要说成熟的文案和片子的拍摄手法是外在的话,本片的科学精神无疑就是《风味人间》的内在。

 

陈晓卿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尽管我们不能保证现在的节目里一个错误也没有,但我们会努力去尽可能地避免错误,比如为了片中一段解说词,大概只有二十来字,俞为洁老师给我们写了一封四千多字的回信《鱼脍的初步考证》,很让我们感动。”

 

不仅能如此,据陈晓卿透露,本片还专门聘请了专业的“首席科学顾问”。

 


因此,在解说上,《风味人间》不会跟你讲“祖传配方”,更不会跟你讲“五行调和”,它一直在跟你讲科学:

 

微生物让蛋白质与脂肪全面溶解,释放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香味物质。

 

支链淀粉含量高,反复捶打支链淀粉不断拉伸,产生无法比肩的韧糯口感。

 

陈晓卿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们的解说词十分严谨,比方说很多人不知道羊肉为什么鲜嫩,我们就会告诉大家羊肉鲜嫩是因为它肥,如果是一个长江流域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肥的羊肉怎么会细嫩呢?导演可能不会向观众介绍得那么详细,但导演自己要知道,羊肉的脂肪含量是决定羊肉口感的,脂肪含量从1%到7%,它的风味是递增的,在这个范围内,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口感就上一个层级,7%是一个临界点,再往上就会显得肥腻了。导演知道了这些,在片子里就不会简单的说羊肉非常细嫩,而是说,“肥腴的脂肪下,肉质极为细嫩。

 

美食不是玄学,它完全可以是科学;我们吃货不仅要吃出食物的美味,更可以通过风味来了解美食背后的食品工程科学道理!

 

正是综合了以上种种精炼的拍摄态度,陈晓卿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不火了才怪。

 

结语:

 

如果说美食成全陈晓卿,那么,拍美食则是成就了陈晓卿。


在陈晓卿身上还没有“美食纪录片第一导演”的标签之前,他在央视曾经担任《见证》制片人。

 

2003年底开始,《见证》被安排在后半夜播出。当时陈晓卿的同事对此十分生气:

 

“《见证》播出时间是夜里,在大家睡了之后首播,大家还没睡醒的时候,重播也结束了。没有广告,纯粹的纪录片。甲说:那个时间连鸟都不拉屎了。乙说:干脆改名叫见鬼。”

 

陈晓卿的儿子因为在电视上见不到爸爸的节目,还相信了陈晓卿同事的玩笑,坚信爸爸是“电视台看大门的”。

 

出走央视的陈晓卿已经是一个已过“知天命”的“老男人”,半生走过,在《风味人间》中,正是他对生活和生命的一些理解。

 

因此,对于最食人间烟火的陈晓卿来说,“人间真的很值得。”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风味人间》视频截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澳洲暴走早报】快讯!CNN把特朗普告了!富裕城区房产交割也出问题!比普通城区可能更危险!房市低迷,澳最大私有房产集团遭重击!

【社会责任】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为此,马化腾竟18天内罕见频频发声

【民营经济】形势变了!中国经济站上十字路口,最终能活下来的只有2种企业

【企业故事】刚拿下全球五个第一,又瞄上万亿大市场,这家公司根本停不下来

【澳洲暴走早报】司机注意!网曝警方为抓罚款,暗暗使出这招!简直防不胜防!电子病史记录 最后退出机会!自媒体遭大扫荡 上万账号被封

【日本经济】忘掉马桶盖和电饭锅,日本经济还有更大的秘密

【品牌管理】毁掉一家品牌,这是最快的3种方式

【企业管理】我花了22年研究25321家日本企业:公司不想死,就必须警惕4件事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