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他在太空放卫星

2019年02月12日 澳洲金融圈


有人低头看路,有人仰望星空。

作者丨曹文密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这个春节,太空“火了”。


截至2019年2月9日下午6:17分,《流浪地球》总票房突破15亿。


这部由阿里影业联合出品、淘票票联合发行的科幻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也将中国电影工业推向崭新的高度,在春节掀起一股股畅想宇宙与太空浪潮。


新一代电影人造太空梦的另一边,新一代创业者则忙着创太空业,比如这位80后青年。


踏进蓝海


1月21日13时42分,潇湘一号03星搭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上,搭载着天仪自主研制的离轨帆——这个装置可避免立方星失效后变成滞留太空的太空垃圾。


这是天仪的2019年“第一星”,也是天仪的第6次太空任务。


过去一年,这家还有些神秘的民间研究院,成功发射了10余颗卫星,获得超6000万的卫星业务收入。成立不到3年,CEO杨峰就带领59人团队,闯进“2018中国商业航天30强”。


在商业航天的赛道上,仰望星空的中国创业者,正在奋力追赶Space X们。


1982年在湖南娄底出生的杨峰,曾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做着“规矩而正确”的人生选择——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再去加拿大留学,回国后进入一家央企做文秘。


然而,他快速结束了这种生活。


“我那时比较自负,当了几年秘书后,觉得和我内心的特立独行非常不符,就创业了。”


他和几个同学凑钱,一起开了家技术公司,但公司运营一年,没赚到一分钱。


公司濒临倒闭之时,杨峰经同学介绍,拿到一份航天五院总体部软件开发外协的工作。


这不仅救了公司一命,还让杨峰看到了商业航天这片“蓝海”。



那是2014年,国际商业航天正发展火热——火箭端有“SpaceX”、卫星端有“Planet”、载荷端有“Made in Space”。这让杨峰看到了机遇。


也是在这时,他结识了任维佳。


任维佳出身清华,曾在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任主任工程师,先后参与了从神舟三号到神舟八号六艘飞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两个空间实验室以及空间站等任务,对航天“爱得深沉”。


也是在2014年,任维佳偶然接触到商业融资模式,遂感新奇。彼时商业微小卫星技术日趋成熟,商业航天尤其是微小卫星的春天将至,他创业的心思,与杨不谋而合。


当时,国内商业卫星的研制发射未被政府明文允许。因此,在寻找融资的过程中,杨峰频遭质疑:“这事儿归国家管,民营公司做,没前途。”


杨峰没有放弃,只是蛰伏。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这表明,国家开始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卫星研制及系统建设。


从此开始,我国商业航天开始大踏步向前。


杨峰敏锐地跟上了时代。东风一到,他就辞职开始了二次创业,与任维佳合作,组建了一支30人团队。


2016年,天仪研究院成立,受湖南省政府的邀约,落地长沙市高新区。


“我们在做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情——造卫星!”杨峰充满信心。


然而,没有国家兜底,怎么用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造出卫星?


现任天仪CTO的任维佳,不得不转换“国家队”5年研发周期的旧有思维模式,加班熬夜,“偷一个小时”抓紧休息。


卫星需要实验,模拟太空环境发现潜在风险;各部件完成组装成形,实验的结果不理想,任维佳就拆了另装,重新来过……


2016年11月,还不到一岁的天仪,将自己研制的“潇湘一号”拿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星箭分离前,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在杨峰度过“一生中最漫长的19秒”后,天仪的第一个“孩子”跃入宇宙。



这是中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彼时,天仪全靠自己,未拿国家一分钱。


适合的才是最好


天仪成立不久,杨峰、任维佳为主的“团魂”就向团队提出“三不”原则:不直接承接国家任务,不和体制内传统科研院所竞争国家卫星任务;不销售单颗卫星;不做国家已布局的卫星应用,不直接涉足遥感、通信、导航三大传统卫星领域。


杨峰头脑非常清晰。“遥感有‘高分专项’,导航有GPS和北斗,通信卫星竞争已十分激烈,即使未来空间大,但我们这种初创型团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适合什么。


任维佳也体会过体制内的无奈。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工作时,他曾负责审核有机会被带上天的科学项目,“1000份里面不过几十份入选”。


那么,单打独斗的天仪,路在何方?


在市场调研中,杨峰发现,2017年全球发射的卫星中,有17%用于科研,这个领域有明确需求且有付费能力。


中国空间站计划在2022年建成,届时只有不超过百个科学实验项目能被送进太空进行验证,但全国至少有一千多个项目在排队等待。


反过来想,排不上队的科研给了天仪市场。“这个市场规模小,‘国家队’看不上,其他民营企业也没有涉足。”杨峰抓住了机会。


2017年7月,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与天仪达成合作。2018年10月天仪与清华大学及铜川市联合研制的天文探测卫星“铜川一号”成功升空,12月,该卫星上的X射线偏振探测器成功探测到空间X射线和带电粒子触发的径迹。


X射线是电磁波的一种,而它的电场振动方向,称为偏振。1975年,装载在OSO-8卫星上的X射线偏振仪实现了第一次精确的天文X射线偏振测量。40余年后,在中国,天仪实现了新的进步。


杨峰认为,天仪研究院的优势可以在于,将在轨实验服务(立项、审批、设计、研制、发射)的时间从十年降至一年,把实验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合作与付费机制灵活。


专注于微小卫星研制与服务,成为天仪对自己的业务定位。


除服务于科学,微小卫星还有其他许多灵活的用途。


例如,天仪一颗名为“MINIHubble”的天文卫星,可搭载专业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天文爱好者们可分时租用,通过登录网站,控制整个卫星,拍摄任何想要拍摄的天区;除了租用时段,也可直接购买卫星上的实验工位,还可私人订制卫星。



今年寒假,天仪学院还打造出一个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学素质训练营。学员可以学习宇宙探秘、火箭制造知识,还可以体验卫星工程实践、月球揭秘及探月工程等丰富的航天科技内容。


杨峰的愿景是,通过微小卫星降低实验成本,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参与太空探索。


杨峰的“野心”


除了找到合适自己的市场和业务定位,快,也是民间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在商业航天的赛道上“飙车”,“人才”这个引擎决定着你的时速。


天仪初创时的30人,基本都来自航天研究所,都是在业内深耕多年的老手。


对于人员引进,杨峰非常谨慎。“商业航天是一个长跑,我们更希望能够扩充团队的质量,而非数量。”


截至2018年底,团队也仅59人。


速度快的优势不光体现在公司成长,也在业务本身。


出于成本考量,商业卫星产业的玩家都想建立卫星平台,“越是量产,越是便宜”。


“量产”的野心掀起浪潮:用最快的速度建“星座”——不同轨道的一组卫星。



目前国内,民营卫星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需求未得到满足。零壹空间副总裁周先亮曾举例:国内虽然设有卫星遥感数据中心,但基础检测主要靠人工,更新数据的频率往往只能达到一年一次。若采用卫星星座组网监测,可大幅度提高效率。


打更多的卫星上天,成为国内国际新时髦。


由于高度和频率的要求,卫星轨道资源总数是有限的。每圈轨道上,不“追尾”,均匀按照一定间隔角度只能放下一定数量的卫星。


目前,最抢手的地球静止轨道早已超容,不得不发展技术,让2到3颗卫星能挤在同一位置里。其他轨道距离还有空间,先到先得,谁都不想被甩在身后。


2017年,中国总计18次火箭发射中,商业卫星数量总计只有8颗。同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达2686亿美元。


哈工创投高级投资经理丰旭预测:未来五年,国内将有1000颗以上的小卫星发射需求。


天仪不愿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杨峰公开表示:“2019年,天仪将开始建设自己的卫星星座,将发射约20颗微小卫星。2020年计划年产百颗卫星。”


据哈工创投对将近50家商业航天企业的统计,2018年,中国共有19家企业获得23亿元以上的投资,卫星星座运营领域8家企业融资总额超4亿元。其中,天仪的B轮融资,就贡献了1.5亿。


最大的挑战是现在


然而,不论对于天仪还是中国的商业航天,都只是“如日方升”。


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国防业务部副主任刘富荣看来,美国的商业航天已进入鼓励商业航天优先发展的3.0阶段,而中国的商业航天,尚处于美国从放松管制到开放竞争的1.5阶段。


“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一般的航天产品和服务要交给市场,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购买民营企业的航天产品、技术和服务。”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曾指出。


从2015年至今,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在政策大环境的利好下,顺利完成了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的“从0到1”。



但在国内做卫星领域的创业,持续获得发展资金仍是一大难题。


低价,是商业航天竞争的核心。


目前,天仪一个标准卫星的成本是一百多万元。但杨峰的目标,不止于此。未来,他想把卫星的成本降到几十万甚至几万元。


星箭分离器就是天仪一次成功的尝试。


研发最初,杨峰准备花60万元购买现成器件,但临到签字的关头,他把笔一撂,不签了。


他意识到,图纸上的星箭分离器,无非就是“一个铁盒子,里面一个弹簧,外面一个开关”。


按着图纸,照葫芦画瓢,加上几百次“抛星测试”,天仪自己把星箭分离器造了出来,只花了6万元,成本比预算降低了九成。


现在,天仪计划发射足够多的卫星上天,服务更多的客户,同时快速迭代技术,继续降低成本,“这样才能赚钱”。


小步快跑的同时,杨峰也警惕“大跃进”。他觉得,“一上来就聊实现多少技术突破,赶超多少年”,不适合当下的商业航天。


“走向未来,最大的挑战是现在。”他认为,要先把现在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件件解决,然后,未来再去想更大的事情。



蒋瑜沄《能“放卫星”的民营公司登场了丨中国新制造》

泰伯网《不涉足三大传统卫星领域 这家国内微小卫星公司凭什么受追捧?》

王梦影《民营航天公司为什么突然火了?》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商业航天三年简史:全产业链突围与多场景赶超》





【澳洲暴走早报】移民新政:技术移民“下乡” 签证审理加速!高层公寓有救了!各州将推重磅新政,易燃包层、楼房开裂都要建筑商负责!

【企业故事】苹果终于有了战略性调整?没有高学历还年薪上亿的2号人物,被开掉了!

【人物故事】A股最“危险”的女人

【发展机遇】懒出来的大生意

【澳洲暴走早报】澳洲金融业大洗牌!个人房贷即将上涨20%,broker佣金将被取消?2019澳大利亚最有价值的100大品牌排行榜

【春节电影】首映 11亿!史上最强春节档:喜剧之王齐聚首,谁是最大赢家?

【经济分析】周小川新书:用数学规划思维看经济体系

【城市潜力】中部六省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