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成人性爱视频!主角居然是你认识的人?快检查家里有没有这种设备!

2017年12月18日 滴答澳洲站


家里明明没人啊,本来对着大门口的摄像头竟然对着厨房了


摄像头的位置明明调得好好的,不知道怎么就自己动了


小心!你的智能家电正在偷窥你!



近日,某知名品牌网络摄像头被爆存在隐私隐患!多名用户表示,安装在家中的网络摄像头,多次未经操作自行旋转移动视角。


智能家具设备正在偷窥你!


去年3月,有网友网购了一组某知名品牌的监控摄像头,安装在客厅、卧室、厨房等多个位置,以实时掌握两岁半儿子在家的信息。去年4月中旬,她浏览一家居网站时,无意间发现自家客厅的截图被挂在网页上。照片的角度是从客厅摄像头的位置拍摄,画质、颜色都和手机APP上的实时画面一样。

今年6月,杭州的胡女士发现她家的摄像头未经操作,自己在动。她登录手机客户端,发现只绑定了她一个用户的摄像头,竟有两个用户同时在线观看。

今年8月初,重庆的黄女士在使用家中摄像头时,也发现装在天花板上的摄像头自行转动。她用电脑后台查看,发现除了自己的账号,另外有陌生用户在观看此摄像头。

今年11月,媒体报道韩国某品牌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可以远程操控其在用户家中自由行动,窥探个人隐私。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设备走进我们的生活,除了给我们带来方便舒适的生活方式之外,其安全性是一直令人担忧的。


细思极恐!个人隐私被轻松破解!


在一些不法分子手里,他们能通过破解软件或IP地址轻易地入侵并控制这些智能家电摄像头,将镜头对向卧室或卫生间等私密场所,窥探个人隐私。



测试中,工程师们轻松地向记者演示了“破解”家用摄像头和智能门锁,分别不到一分钟!


摄像头IP在网上被公开售卖


而这一切的背后,成了一个盗卖个人隐私的黑色产业。




在一些QQ群,摄像头破解软件和摄像头IP地址被公开售卖10元至数百元不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卖家将偷录的私密视频当做色情视频卖出牟利,100G的视频价格多为50元至100元不等。


调查中,新京报记者在QQ上用关键词搜索,出现了多个破解摄像头的QQ群。


记者加入其中一个“摄像头破解”QQ群,群介绍显示创建于今年11月11日,有成员627人。群聊处在全员禁言的状态,只有群主和管理员时不时发出一条“@全体成员 需要购买IP 扫描软件 录制视屏点我头像私聊”的信息。



除了破解软件,管理员还卖已破解的IP地址,直接输入IP就能控制摄像头。


群主和管理员所说的扫描软件即破解软件,通过破解IP地址入侵他人家庭的智能家电,远程控制摄像头窥私,但并非每个摄像头都能被破解。


不同的软件价格也不同,管理员张云发来的一张价目表显示,精品IP为68元1个,对床的UID(用户身份证明)30元1个,天眼扫描软件手机版100元、电脑版150元


摄像头IP的价目表


他说,“如果想直接看,就买IP地址或UID。想自己玩,就买扫描破解软件。


这些IP的密码被修改成统一密码,方便登录。记者登录提供的一个账号,发现该摄像头最多时有5人同时在线观看!




他说,“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千元。有次一名顾客一次性付了500元,打包买走了50多个IP号。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一些智能家居设备的产品漏洞反复见诸媒体,但是部分用户仍不知情或不在意,其生活状态有可能长期处在他人监视之下。


调查中,网络卖家李静告诉记者,所谓“天眼”,只是诸多扫描破解软件之一,市面上几乎全部品牌的摄像头都能破解!


破解软件正在扫描破解摄像头IP


除了家庭摄像头,其他带有摄像头的智能家居产品,如扫地机器人等,也成了黑客的攻击对象。


这些智能家居产品遭到入侵后,变成了不法分子偷窥隐私的“耳目”,不仅容易泄露用户家中的隐私画面,还可能造成包括银行卡密码、社交软件账户等信息泄露。


被破解软件破解的摄像头



近日,那篇《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再盯着我们看了》的文章引起了广大网名的争议!


文章指出,360旗下水滴直播平台侵犯公众隐私,网友可以通过直播注视公众的一举一动。



不管是在吃饭、上课...




甚至在酒店...



这一件事一曝光,立即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怒火!近年来,智能家居设备的进步,带给我们的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漏洞,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而这些破解出来的摄像头,除了满足“偷窥”,更多的是被当做色情视频的形式获利,成就了这样一条盗卖个人隐私的黑色产业链。细思极恐!


网络安全专家提示:
 

1、如非必要,绝不将摄像头联网;

2、如果必须联网,则使用冷门的接入端口,避免81、82等常被攻击的端口;

3、不要使用原始预设的、过于简单的用户名与密码,要定期更换;

4、有条件的要及时更新升级摄像头固件;

5、千万不要把摄像头对准卧室和床;

6、在家时,可切断电源,离家后再重新打开,以避免隐私信息泄露。

来源:新京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