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81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阅读导航
前 言
“狂轰乱炸”下的新闻疲劳
新闻疲劳“情有可原”
相比其他国家,澳大利亚怎么样?
疫情后媒体时代
前 言
一条、一条、又一条的新冠病毒新闻,您看累了吗?
社交隔离期间,澳大利亚民众一直呆在家里,以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这也导致民众用于新闻和媒体的消费增加。
然而,时间一久,澳大利亚民众开始感到焦虑和不安。
这种不安不仅来自对封锁的厌倦,同时也来自对疫情新闻“狂轰乱炸”的疲劳。
最新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2/3(71%)的澳大利亚民众表示会主动回避有关冠状病毒的新闻。
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新闻疲劳所引起的一种现象。
1
“狂轰乱炸”下的新闻疲劳
堪培拉大学新闻与媒体研究中心于2020年4月对2196名18岁及以上的澳大利亚人进行了一场线上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新闻疲劳推动人们开始主动回避此类新闻。
大约一半(52%)的人说他们厌倦了关于COVID-19的消息,而46%的人说他们发现此类新闻报道太多,过犹不及。
与男性相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回避冠状病毒的消息,因为后者认为这类新闻让她们感到不安。
相比之下,男性之所以回避此类新闻则是单纯的认为此类新闻太多了,有种被狂轰乱炸的感觉。
尽管有关冠状病毒的新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共享话题(53%),但同样也给人们带来了焦虑感(52%)。
与冠状病毒新闻相比,女性比男性(44%)更容易感到焦虑(59%)。
并且,相比老年人,年轻人(尤其是Y一代)感觉冠状病毒新闻报道更容易引起焦虑。
考虑到老年人更有可能遭受疫情导致的严重健康影响,因此上述调研结果看起来似乎很奇怪。
然而,如果考虑失业、与朋友隔绝、学校停课以及对未来影响的不确定性对年轻人的影响,出现上述结果也就并不意外。
2
新闻疲劳“情有可原”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爆发初期,总体而言,澳大利亚的新闻消费量要高得多。
超过三分之二的澳大利亚人(71%)表示,自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他们的新闻消费量有所增加。
70%的人表示,他们每天不止一次访问新闻。相比之下,去年的调查显示,只有56%的用户每天访问新闻次数超过一次。
对COVID-19的担忧推动了新闻消费的增长。在担心疫情的人群中,78%的人表示开始更频繁地观看、阅读和收听新闻。
然而,物极必反。伴随各大新闻媒体都想借助疫情的热点来带动自己的流量。各类文章都会带上疫情的影子,继而导致有关疫情的报道的权重过大。
自然而然,一样东西太好吃,吃多了也会反胃。
澳大利亚民众也开始对疫情有了新闻疲劳感。
人们这种消极、疲劳的态度其实情有可原,路透社新闻研究所的负责人尼尔森归类出三个原因:
原因一:人们感到很沮丧
每天新闻都报导出更多确诊案例、更多死亡人数,又一个下达封锁令的地区,这类新闻实在很难让人产生正向的情绪。
例如,研究发现,疫情期间,澳大利亚新闻消费量和恐慌性囤货行为之间存在关联。
相比新闻访问量保持不变(23%)或减少(26%)的人,新闻消费量高于以往的人更有可能说自己囤积了必需品(41%)。
原因二:对现状的无力感
虽然政府不断宣传遵守公卫政策、待在家就是贡献心力,却还是挡不住渐渐侵蚀人们的无力感,在一条一条的肺炎新闻之间,人们的无力感也越来越强。
原因三:丧失对新闻的信任感
尽管在危机期间,尽管澳大利亚民众从包括政府和卫生专家在内的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而新闻媒体一直是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
大约三分之一(36%)的人说看到过夸大或者不实的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说他们在社交媒体上遇到错误信息。
最后,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感也逐渐降低,新闻媒体在人们印象中渐渐与肤浅、不准确、胡编乱造这类词汇挂钩。
3
相比其他国家,澳大利亚怎么样?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与英国和美国相比,澳大利亚新闻媒体和政府的表现更好。
在本次调研中,澳大利亚四分之三(7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向他们通报大流行方面做得很好,而英国为63%,美国为45%。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看待政府是否夸大新冠疫情这一问题的立场上,英国似乎表现更好。
数据显示,英国只有11%的人认为政府夸大了这个问题,而美国为21%,澳大利亚则为18%。
同样,英国的33%的人认为新闻媒体夸大了这一问题,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这一比例为38%。
结果显示,有93%的受访者表示澳大利亚目前危机处理得“很好”或者“不错”。但他们对于其他国家的意见就没有这么高的评价了。
例如,只有三分之一(31%)的人说中国在疫情方面处理得很好或者不错,60%的人说中国疫情处理得很糟糕。
但是,相比之下,认同美国政府做法的人数更少。结果显示,仅有10%的澳大利亚受访者说美国在疫情方面处理得很好或者不错,90%的人说美国疫情处理得很糟糕。
4
疫情后媒体时代
关于疫情对新闻媒体的影响,有一点大家的意见是认同的。即:
冠状病毒感染后的复苏很可能会使澳大利亚的媒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主要特点是新闻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原来属于媒体的“一手信息”,因为政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当事人都在用新媒体,变成“二手信息”了。
如果你只关心某个领域的事件,那只要去关注相关的“一手信源”就行了,没必要还在媒体的版面里翻找。
就像疫情期间,大多数亮点都并不属于传统亮点。
例如,年初,具有85年历史的澳大利亚新闻媒体澳联社(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AAP) 表示自6月起结束新闻制作与编审作业,在免费网络媒体的竞争下黯然退场。
数十年来,AAP向媒体机构提供第一手报导及突发新闻,主题涵盖政治、商业及运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倚赖AAP供稿的报刊机构减少,导致这项业务难以为继,促使Nine Entertainment Co Holdings (NEC.AX)、新闻集团 (NWSA.O)澳洲分支、以及Australian Community Media等大股东终止往来。
很多新媒体动辄10W+,比大多数传统媒体的报道厉害多了。
新媒体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第一手信息可以直接面向公众,如果发布者有不错的表达,写作,整合能力,那就基本上不再需要记者作为“转述者”出现了。
如果媒体的表达和他们存在差异,公众还会相信后者。
但是, COVID-19是否会永久地改变民众对新闻和信息的态度,这一问题的答案尚不明确。
END
新闻疲劳实际上是对“千篇一律”、“哗众取宠”媒体的批判,而不是对品质媒体的抹杀。
在获取新闻接近免费的时代,真正有底线、有深度、接地气的原创内容才是越来越少的东西,同时也是越来越珍贵的属性。
在一个新闻疲劳的世界,相信拥有这些属性的媒体会拥有更大的舞台。
毕竟,感觉不会骗人,受众心中也自有一杆衡量的天平。
参考来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ronavirus-news-fatigue-starts-to-bite-for-australians-in-lockdown-137780
推荐阅读
16
05-2020
16
05-2020
14
05-2020
推广
觉得好看,点下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