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摆地摊”这个词在国内的互联网上反复被提及。
原因无非就是,在国内,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地摊”,忽然又“合规”了。
在我们的总理明确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之后,我们终于又得以看到各种小摊贩在街头出现,甚至有些地方,城管还会主动联系以前的小摊贩主赶紧前去摆摊。
然后网络上也到处是五花八门的“地摊梗”。
甚至还让国产神车五菱又火了那么一把。
总之“地摊经济”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火到什么程度呢?连整个官方层面都在提倡,也为它背书。
全国近20个城市都陆陆续续提出支持摆摊的政策,并且标明了可以摆摊的地点。全员摆摊,真的已经到了一点都不夸张的地步。
而“摆地摊”能够迅速火爆开来,自然也有它的原因,其一就是大家对地摊文化的喜爱。
总理的那句“人间烟火”不是随便说说,因为像我们这代城市长大的人,试问谁没流连过地摊呢?
那些大学门口的炒面炒饭烧烤,那些文化巷里的各种小玩意儿,甚至还包括那些露天移动的咖啡、雪糕……它们一方面代表着美味、便宜、便捷、富有当地特色……
另一方面,则代表了当年“失业潮”的一代人对自己生存做出的努力。
要知道,以前之所以地摊会雨后春笋般生长,和历史脱不开关系。“摆地摊”作为一种门槛较低的谋生方式,很容易成为一些人的生活自救手段。
现在因为大家都知道的疫情原因,国家开始再次鼓励“摆地摊”,其实有无奈的成分,但也算是一个“修正”之前对地摊完全赶尽杀绝的做法的好机会。
但那种“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地摊经济火了”的文章,着实是不可信的。
就拿上海的彭浦夜市来说,当年火爆之时,可以说是不夜城了。从下午6点开始,直到深夜2点,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都不为过。
可是后来因为市容市貌等原因,它被取缔了。而从它开始到兴盛,足足用了二十年。
所以现在开始鼓励摆地摊,其实也是不可能一夜之间回归鼎盛的。更何况,很多人,心里也还在担心着一个隐患:
大连一夜市开放后,附近出现交通堵塞、卫生“一片狼藉”等情况,立马被叫停。
要知道,鼓励地摊经济,可不是写在法令里的事,当地政府也很可能为了响应号召赶紧行动,却没有做好其它方面的准备,所以朝令夕改的可能非常之大。
就拿大连这件事来说,明显政府在开放夜市的时候,根本没有制定好规则,也没有严格管理,特别是在食品、卫生方面作出要求,导致一夜之间整条街就出现脏乱。
而在出现脏乱之后,政府的做法是立马叫停,其后果只会是让商贩们白白蒙受更多损失——生意人,准备好了食材,购买了器械……却只能卖一天?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很多人在看到这样的案例之后,只会选择踌躇不前,因为心里没底啊,万一自己摆摊以后,没多久也忽然就被叫停呢?已经花出去的成本怎么办?
夜市繁荣需要时间、外加这些政策的随机性太大,足以让人预见,地摊经济很难迅速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支撑点。
更何况已经有专家分析,假设人民的购买力基本不变,那么夜市出现了,将会一定程度上挤压到目前的网络经济或是店铺经济。所以“摆地摊”振兴经济很难,比较乐观的部分是在于的确能够解决一定程度上的失业问题。
但话又说回来了,其实小编一直不太能理解所谓的“市容市貌”要求,因为之前的一刀切不准摆摊的政策,怎么看都很有懒政的嫌疑。
比如说在澳洲,摆摊从来都是允许的。各个地方的周末集市更是会被政府打造宣传成“网红景点”,就像岩石区的周末集市、维多利亚女皇市场…无一不吸引无数人前往;更别说那些露天咖啡、无顶餐厅了,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人,都是相当喜爱的。
反观国内,别说地摊,某些地放连咖啡厅的桌子都不准摆出室外,实在令人费解。因为如果要“干净、卫生”的话,完全应该如同澳洲一般,制定好相关卫生政策进行管理,哪有直接废除的道理。
而适当的允许地摊,不但可以成为文化建设的一环,为人们提供便利,增加就业,政府也能通过对摊贩收取一些费用而得到补贴,比起一刀切来实在好太多——更何况在普通人看来,并不会觉得有小摊小贩的城市就不美了。
看看澳洲的夜市,相信在疫情的禁令慢慢解除之后,也将自然而然融入澳洲经济恢复的一环。
试问如果澳洲政府像国内一般动不动就拿“摆摊”开刀说事的话,这些摆摊人又将何去何从呢?
小编认为这真的是国内应该向澳洲学习的地方:管理好“地摊”,也放过“地摊”。因为老百姓真的需要它,绝不想听到三个月后又全面禁止的消息。
-End-
更多新鲜事精彩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