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也是很多家长从小教育孩子的口头禅。而这个“人上人”,通俗理解就是“当官”,去“管人”而不“被管”。听起来,做一名管理者是那么的光鲜神气,但是当真的走上了这个岗位,很多人就会发现,这绝不是听起来那么简单。
为什么某些个人因业绩突出或技术过硬而被提升,但到管理岗位后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为什么许多主管在遇到挫折时感叹:当兵的时候想当官,当官的时候想当兵?
为什么同一个团队由于管理者的变更面貌大为改观?
为什么同一个部下在这个主管手下情绪高涨业绩突出,而换了主管就“南橘北枳”判若两人?
9月29日,由澳大利亚中国总商会(ChinaChamber of Commerce in Australia, 简称CCCA)墨尔本分会主办,澳洲国际商学院(GlobalBusiness College of Australia, 简称GBCA)承办的为期一天的企业高管培训班在澳洲国际商学院成功举办。三十余名在澳中资企业负责人、高级管理者参加了此次培训。
此次课程特邀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汪大正教授主讲。作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院校管理研修课程资深主讲人,汪教授充分考虑了此次高管学员的行业特点,精心准备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与高管学员一起就管理者如何重塑自我,提升领导力进行了探讨。稍后,澳星国际传媒集团有幸邀请到汪教授做客3CW中文广播电台的《周末功夫茶》节目,并接受了《BQ澳洲》周刊杂志的专访。
一个好的HR经理,一定具有极强的人心洞察力。
汪老师指出,人力资源跟其他所有物质资源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情绪、思维、信仰、信念等,都会对人产生作用,决定人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而这个资源的特殊性也就在于这里,可以自我激励。同时,它又具有两重性:物质与精神的两重性,善与恶的两重性。人性有善恶,每个人都是如此。人力资源管理是扬善抑恶的管理。
制度针对的是人们的不自觉,管理则要讲情,讲心,讲人文,因为人还有精神的一面。与对员工关爱有加的领导相比,没有人愿意为冷酷无情的领导工作,因此如果管理者偏颇了,只抓制度,只负责发工资给员工,却没有任何情感,那在这个环境里工作一定是没有心情的,员工也不会甘愿贡献他的聪明才智。
汪老师说,HR的难度也就在这里,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化管理。
澳洲的老一辈移民,勤劳果敢,历经辛劳,如今很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当公司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许多人的观念却仍然转变不过来,还是停留在拼命打拼的阶段。他们不信任员工也好,自己亲力亲为惯了也好,不肯放手,不懂管理,公司也没有办法往更高的方向发展。
此次澳大利亚中国总商会请到汪大正教授前来讲座,就是要帮助本地的华人企业在软件上——也就是思想上提高。让华人企业的中高层通过商会的平台,吸收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如今的社会模式已经改变,而今天很多年轻的华商,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够使企业多元化发展,靠的是智慧,知识,眼界。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也有着更为优越的先天条件,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语言的障碍等。因此老一辈华商也要及时转变思想,更多地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任何管理的成功都是管理者的成功,任何管理的失败都是管理者的失败。”领导者和他的管理是由他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汪老师把这个结构分为六个层面:理性对悟性,方法对方法论,共性对个性。
如此划分就是要告诉大家,级别越低,就应在左边那一栏下功夫,苦练技能。但是作为领导者,悟性比知识重要,方法论比方法重要,学习就要学管理学而不是在行业技术上下功夫。比如领导学是讲用人,讲激励,讲批评,讲协调,将授权……所有这些,汪老师的15个字就涵盖了。
汪老师不像很多大牌教授一样,身负国际名校学历证书,而是工人出身,然后依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也正因如此,汪老师的课多了一分感同身受的实用性,而少了几分纸上谈兵的学究气。汪老师自己的诗道出了这一点:“人生在世度光阴,不劳筋骨必劳心。天道酬勤终有日,岁月澄清沙与金。”
已经年近花甲的汪大正教授本人看起来才不过五十上下,或许与他始终抱有对生活对工作的激情有关。他这一代人,因为刚好赶上文化大革命,上正规大学的很少。他在工厂做了14年的工人,在女儿1岁的时候,他才有机会考上大学,并学了企业管理,毕业后是大学专科的文凭。当时他梦寐以求的是可以留校当老师,这样就可以不用再回原来的单位,省去一些从市区的家到郊区工厂上班的奔波之苦。
可是留校后有一个问题特别尴尬,就是没有本科学历就不能当正式的老师,只能兼课。自尊心极强的汪大正一赌气,就又考了一次,考到了北京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进入了为期两年半的师资本科班,就读法律专业,终于拿到了本科的证书。
而就在一边读书一边兼课的过程中,汪大正讲课的天赋就呈现出来了,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与追捧。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和这些在校的成人学生本是同根生,他很清楚什么样的老师不受欢迎,天然地了解学生的心态;另一方面,老师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综合知识,而汪大正本身就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所以他的课总是可以讲的趣味横生。
然而那个年代,尽管老师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职业,收入却还是非常微薄。有一次,7岁的女儿和自己一个同学的女儿一起玩,这个同学开了一个工厂,给他的女儿买了一辆山地车。汪大正的女儿就很不开心地对他说:“爸爸,你也给我买一辆吧。”汪问:“怎么了?”女儿说:“我想骑她不让我骑。她说你让你爸爸也给你买一辆呗。”而这对当时的汪大正来说都是困难的。女儿埋怨道:“人家有好爸爸我就没有好爸爸……”这句话犹如刀子插在他的心口。
半年之后,汪大正辞去学校的工作。寒假之前,他还是人人尊敬的哲学经济学代课老师,在温暖的教室里诲人不倦;寒假之后,他得到了在北京飞利浦有限公司的第一份工作——招聘专员,在二月北京冰天雪地的公园露天劳务市场,为公司招上半年的装备工。这是多大落差啊?但是工资翻了两倍。慢慢地,他先把招聘工作做好,原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解决了,于是逐渐得到赏识,从招聘专员做到人事主任,再到人事部经理,这个过程用了五年半的时间。
做出了一些成绩后,猎头公司就找到了他,而这时他也想跳槽换个地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海外有本叫做《经理人》的杂志,里面有句话说:一个有追求的经理人,一定要逃离舒适区。舒适区是指什么呢?比如老板对你言听计从,你开始用挑剔的眼光对待新人,这些经历或感受汪大正都有,因为这时的他已经“熬过来”了。如果这么下去的话,他想他肯定就要堕落了,因为没有动力了。就在这时,北京吉百利食品有限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待遇又提高了。
然而不凑巧的是,正好赶上北京飞利浦大裁员,那么多工人,都是国营工厂过来的,谁也不愿意断饭碗。这个时候HR经理走还是不走?如果走,就躲过一劫,不用挨骂。可是汪大正于心不忍。当年人家给了他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一个机会,这些年不断得到重用,他想他不能这样回报人家。再者,在职场上这么走是绝对不光彩的。所以他跟吉百利提出:“能不能等我一段时间?”外国老板问,等多长时间啊?他说,不超过三个月。老板说,天啊,那是100天啊!汪大正就跟他讲了自己的道理。老板听后说:“我希望今后你也可以这样对待我。”职场声誉就是这样靠信誉得来的。猎头公司对他说:“汪经理,你还得增值,谁都愿意用你这样的人。”
最后,汪大正完成了飞利浦的裁员工作,到吉百利就职。把吉百利工作做好后,机会又来了。这次是一个美国公司,NCR金融系统,做ATM机的公司,招他们在中国的第一个HR经理。当时汪大正的英语还不是很好,年龄也大,可是就是因为他在职场的声誉好,猎头公司向NCR极力推荐了他。
当时,已经44岁的汪大正进入NCR公司的最大障碍是英语。公司请了一个大中华区的HR从台湾经香港,到了北京的丽都饭店,和汪大正谈了三个小时后说:“第一任HR就是您了。”汪问:“为什么?”他说,“HR的眼睛比什么都重要。”许多外企都只看重语言,但语言只是工具而已。一个英语很好的人可能品质很坏。NCR的老板独具慧眼,他对汪大正说:“你从一个工人当了大学老师,从大学老师又到了两个跨国公司做HR经理,你已经跟别人不一样了。我就想试试你到我们这里来,能不能把语言这个关过了。”老板是识货的,知道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好HR。
1999年,央视制作了一个大型的电视讲座,邀请了厉以宁、张瑞敏以及中国管理学院的向兵等25名全国知名的各方面专家作为主讲人。在强大的师资阵容中,汪大正老师是第16个,主讲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他在业内的地位。
据他的学生说,汪老师对课堂纪律要求很高,不准迟到,不许早退,不许打电话,还不许拍照。正是这份苛刻和严谨,让他赢得更多尊重和掌声。
而他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几十年来,他上课从未迟到过一次。他常对总裁、高管们说:“你们开着豪车,戴着豪表,但是你们不尊重时间,是不是浪费钱财啊?如果你想提高管理的水平,先要提高管理自己的水平。”老板可以对自己没有要求,就要求部下干活然后发工资,但是领导不是这样,而是必须要在前面带领、率领、引领。重新塑造管理者,提升的其实不是管理能力,而是领导能力。很多人是自己都没管好,没有管束自己的概念。
他的严格,并不在于对课堂纪律的三令五申。课前先放出一首诗:“铃声应绝课堂中,提示莫当耳旁风,自律方为管理者,呼唤无声胜有声。”这招叫“亮剑”,别的什么都不用说了。
他说,讲课第一要通俗易懂,但绝对不能庸俗。第二不能没有理论,但不能都是理论,不能没有经验,也不能都是经验。要把理论和经验真正的结合,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再好,没有内容也没用。就像其实很多电影不用主旋律的方式表达,也可以呈现主旋律的目的,但是硬是要主旋律的方式,反而就没人看了。
说到这里他拿最近正在热映的电影《湄公河行动》举了一个例子。这部电影导演来自香港,影片内容讲的泰国杀害中国13个船员的事情,但是表演方式是用美国间谍大片的节奏演的,情节紧凑,激荡人心,这样观众就爱看,弘扬的依然是主旋律。
汪老师常常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一堂课250-300人,有企业家,有公安,有司法,有教育部门的,这个时候就会想方设法用他们比较熟悉的语言讲,所以就要下大功夫找不同类型的素材。今天司法系统来的多,那他的案例里就一定要有一个跟司法有关的,那学员就会觉得:“嘿,这老师对这个行业还挺了解的。”来到墨尔本讲课,汪老师特意去了附近的金矿,了解墨尔本的历史,并将自己的见闻运用到课堂上,墨尔本的人们都会觉得,汪老师对墨尔本还挺了解的。
而墨尔本附近的金矿之行也确实给汪大正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00多年前,这边就有很多华人的足迹。让他感触很深的是,虽然澳洲发展的历史并不是很久远,但是很珍惜自己的历史。当他把在那里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时,很多人非常惊讶地说,汪老师,这是在穿越吗?因为有很多身着那个年代服饰的人很友好地和他合影,但是并没有进行任何商业行为,不收钱也不拉人进商店买东西,只是希望这个合影给你留下好的印象。这些都成为他今后进行授课的一些素材,只有这样,他才觉得这个旅行有意义。
古人讲,行成于思毁于随,但是汪大正改了一下,其实思也成于行。因为闭门造车是不可能打开思路的。七八月份的时候我在法国呆了一个月,但是并没有去很多的旅游景点,而是去了乡村,一个地方住大概一周左右,这次在墨尔本也是住在Dandenong山里,这样才不会像游客一样到处走马观花,而是能够有更加深入地体会。
除了是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汪大正老师还是一位青年就业指导专家。对于在澳洲留学生之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毕业后是留在这里成功概率高还是回国成功概率高,他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有能力的年轻人,哪里都会需要,即使要回国,也最好能够先得到一些在澳洲的工作经验。由于中澳自由贸易协定,今后经济的大门会越开越大,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这个人才,指的就是真正了解澳洲、更加了解中国的人,来搭这个桥。
老一代留学生没办法做到,老一辈的华商也做不到,因为他们不了解今天的中国。只有今天的留学生才可能做到。但也不表示今天的留学生都能做到,为什么?来混文凭的人就不行。不要像《围城》里的方鸿渐,在国外拿到一个假学历就可以蒙骗人。因为现在大家对学历都更加务实的看待,不管哪个学校毕业的,先试用一下看看。这就说明只要国门开放,大家对国外的东西就不再顶礼膜拜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跳槽的几率特别高,他们都有一特点,说“这里不适合我”。汪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曾在北京一个招聘会上收过一份简历,一个年轻人,两年之内跳了五次槽,说之前的公司都不适合他,希望老师能给他一个机会。汪老师拒绝提供了他。他说,一个年轻人在一个企业不满三年是没办法完全了解这个企业的。年轻人跳槽的结果自己是要负责任的,跳槽的最后结果有可能是跳糟,不是跳槽。
学骑车的时候没有掌握平衡,骑什么车都会摔跟头。一个人不会游泳的时候,在哪个池子都喝水,换游泳池是没用的。是自己的问题,不是车和池子的问题,主观问题不能先解决好,跳槽没有用。不论你在学校的成绩有多好,对用人单位来说都只是一个参考。工作中更注重的是能力,不是学历。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这种教育是很重要的,而这种教育是我们的一种缺失。学校生活的结束是生活学校的开始,没有选修课只有必修课。
汪老师对大学生讲,不要老想找好工作,好工作都是后来熬出来的,是把不好的工作做好,然后好工作就会来找你。青年人如果没有一点志向,只是功利和实用的话,他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人力资源中的“人”字,包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我们不妨经常思考一下,我这个”资源”被自己认识、开发、管理的如何?它输出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因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他们自身的资源既不是靠权力,也不是靠别人,只能是自己。
人生也需要管理。因此,汪大正老师的管理课程是有普世意义的,值得每个人倾听学习。
BQ澳洲Mokie编辑
公众号:BQ澳洲
《BQ 澳洲》投放于高档餐馆、私人会所、美容院、各大星级酒店、写字楼、书报店等,周末中文学校等都是《BQ 澳洲》展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