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里爬出来的天籁乐团!从贫民窟到音乐殿堂,5秒让全世界落泪: 没有谁,天生就是废物

2018年12月17日 墨尔本华人



本文转载授权自开始吧旗下自媒体 | 开始吧

ID | kaishizhongchou



有人身处阴沟,

仍在仰望星空。



天籁

sounds of nature


说到交响乐团你会想到什么?

整齐的队列、激昂的指挥家、高雅的旋律...

但眼前这支“凌乱”的乐队,

似乎怎么也没法和“世界级乐团”联系起来。

即便他们已经巡演过几十个国家,

还是Ted、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常客。


镜头往前拉近一点,

也许你就更看不懂了。

大提琴身是一只圆滚滚的油桶,


萨克斯的按钮是花色不一饮料瓶盖,


吉他据说是吃剩的红薯罐拼接而成的,


第一眼看见它们的观众,

也和你我一样,对这堆“废铜烂铁”

表示出深深的怀疑。

可“打脸”来得很快,每次演出结束,

台下都是“海豹”式鼓掌。


不信?赶紧点开感受一下。


当然,这一切,也是12年的Favio Chavez和那些在垃圾堆里长大的演奏者们,怎么也想不到的。



一把小提琴通常由三十多个零件组成,从面板到琴弦都是挑剔的音乐家们考究的细节。


然而这群孩子手里的乐器,每一个零件追溯到源头,会发现竟是一片流满污浊脏水,臭气熏天的巨型垃圾场。



这个地方叫Cateura,它并不是真的垃圾回收站,而是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郊的一个贫民窟,也是前面那些在舞台上发光的乐手们的故乡。


说它是垃圾场,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这里,每天有1500吨的垃圾从四面八方涌来,生活在垃圾山上的2500个家庭,都是靠拾荒、变卖垃圾为生。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连地图上都忽略不计的社区,也许就这样世世代代穷困下去,生活在这里的人成为拾荒1代,2代,3代。


但这黑色的未来,因为一个人的出现,发生了改变


2006年的一天,环境工程师Favio Chavez被公司派到Cateura来参与一个垃圾回收的项目。


刚一下车,Favio下意识地捂住了鼻子。垃圾、垃圾、垃圾,他环顾了四周,发现这里除了垃圾,什么都没有。


接下来几天,他围观了当地人的日常,

更是震碎了他的三观。

每天垃圾车一到,热闹得像是过年。

大人们蜂拥而上,

试图从这些垃圾中找到一些

可以变卖的废品或者吃剩一半的食物。


孩子们聚在飘满了垃圾的河边玩耍,

除了吃一顿饱饭,

他们似乎没有别的念想。

贫穷像根深蒂固的毒药,

暴力、酗酒、吸毒,在孩子们身上蔓延。


想到还要在这里工作上一年半载,Favio的内心是绝望的。


还好,他还有一些自己的爱好可以打发工作之余的时间,Favio11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合唱团长,音乐早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一天,Favio正在屋子里弹吉他,穿过窗子望出去,是一群孩子们正在垃圾山上嬉笑奔跑。



从没见过蓝天、穿过干净衣服,吃过保质期内的食物的他们,从未离开过这个地方,又怎么会期待着改变和未来呢。


我想给孩子们一点垃圾以外的生活”Favio不禁这样想到,下一秒,他看了看手里的乐器,决定试试。



但很快,他的想法就遭到了现实的暴击。


在Cateura,一把小提琴的价格比他们的房子还贵,而且这里的孩子连基础教育都没有,还想学音乐?大家都劝他“省省”。


可如果每个人都劝他们“认命吧”,他们又有什么机会抵抗命运呢?



Favio还就不信这个邪了,他向上头申请,成功获捐了几把小提琴,并对外放出消息,要招收学生。


没想到,这些对音乐一无所知的孩子,一窝蜂地报了名。“我们有15个人,但只有5把小提琴。”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乐器的负荷。 


虽然偶尔会有人向他捐赠乐器,可这样的帮助治标不治本。



没钱的时候,性价比最高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DIY。


将垃圾变成乐器”这想法听起来很荒诞,但不试试谁知道呢。


至于材料嘛……Favio的眼光落在了不远处的废品回收站。对啊,这些垃圾也是最好的资源啊,什么稀奇古怪的小零件都能淘出来。


 


四处打听后,Favio找到了当地的资深老木匠Nicholas。


在垃圾堆里淘了半辈子“金”的Nicholas长了一双火眼睛睛,只有你不想要的,没有他找不到的“宝贝”。


在此之前,谁能想到一张X光片还能做鼓面?


Favio试着交给了Nicholas一把小提琴,虽然在这之前Nicholas压根没见过乐器,但手工他最擅长啊,就这小玩意,还能难得了他?


之后,他开始从垃圾山里翻出可以用的材料,开始模仿和制作。



对比了无数次、失败闹笑话无数次之后,

他发现废弃的金属桶虽然胖了一点,

但做琴身再合适不过,


被丢弃的木板可以成为各种弦乐器的按板,

厨房里用的肉槌可以用来调音,

所有被宣判了“死刑”的垃圾,

在他的手里活了起来。


裁一裁、扭一扭、再粘一粘,第一把made in Cateura的小提琴就这样诞生了。



虽不及正规乐器的声音饱满,

但垃圾做的小提琴,五音都全,

还要啥自行车?


摸索出乐器里面的门路来后,Nicholas像开了挂似的,DIY出了一整个交响乐团。


木板、叉子、铝制烧盘、罐子,

三下五除二变身成一把吉他;


大提琴由油桶制成,

木制的勺子和细高跟用于调整钉子,

而丢弃的X光片可以用作鼓面。


硬币、纽扣、啤酒瓶盖、玉米罐、通道管,

被Nicholas做出一把萨克斯风;


我从没有想过自己能做乐器,看到他们演奏,我真的好开心。我感到自己是在帮助这些小小的音乐家们。


尽管自己也是靠捡垃圾艰难维生,但看着孩子们拥有了自己亲手做的乐器,Nicholas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有了点别的意义。



乐器也有了,乐器的教学也开始步入正轨。


零基础也没关系,

Favio从识谱开始一点点教,

孩子们认真地做着标注。 


手把手教他们扫弦,

教他们如何把握住音乐的灵魂。


这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

反反复复练习同一支曲子还是有小差错。


Favio也会故作严肃的时候,

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

直到没有差错为止。

 


小提琴、大提琴、吉他、萨克斯风......慢慢的,大家都有模有样起来。


别的乐团都是有名字,Favio思来想去,决定就叫它“再生乐团” Recycled Orchestra。再生的不仅是垃圾,还有在很多人眼里,这些被打上“无用”标签的孩子们。



Favio上课的地方在垃圾山的不远处,

但无论日晒雨淋,

孩子们都会穿过泥泞,

翻过垃圾山去上课。


一路上紧紧抱着手里的乐器,

生怕被溅起的泥水弄脏。 


即便它的音质、质感比起真正的乐器还差得远,

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把这里的孩子逃离这里,

去到一个全新的,平等的、充满希望的世界。



后来,他们的音乐故事被偶尔路过这里的纪录片导演AlejandraAmarilla发现,并用镜头记录下来。


视频po上网后,再生乐队一下子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和邀请。




当他们第一次站上正式舞台的时候

华丽的灯光、上百的观众让每个人都沸腾了。 


临近登场,所有人莫明地紧张起来。

Favio笑了,目光依然温柔,

轻抚他们,给他们鼓励。


每次孩子们集体出国演出,

他就一路陪着,

确保每个孩子的安全。


就这样,

他们去了美国、智利、荷兰,日本、

美国、加拿大、欧洲......

带着一堆“垃圾”走出了垃圾场。


上了TED,走进了世界著名音乐厅,

演奏出天籁之音,

让千万人感动、落泪。 


在世界各地演出的收入费用,大多数都捐给了当地政府,用来帮助那些和曾经的他们一样,被忽略、被放弃的人们。


他们正在一点点把自己收获的善意和爱,回馈给社会。


就像Favio无数次面对镜头所说的:世界给我们以伤痛,我们依然报世界以歌。



从创办回收乐团至今,12年过去。乐团里一届届孩子长大,奔向各自的梦想。



最早一批的学员,有的离开了家乡,报考了音乐学院,去到大城市继续深造。

 


有的决定留在Cateura,帮助当地的孩子们,从学习音乐开始获得生活的更多选择权。


比如Rios就是大家伙的学姐,

每周六她都会带妹妹一起练习,

还会帮忙指导学妹学弟们。


“当我拉小提琴时,我感觉自己在一个美丽的地方,而不是在垃圾场上。那里只有我一个人,那里天空晴朗、有广阔的田野、举目皆是绿色。”


音乐,不会直接改写一个人的命运,却可以成为你挣脱命运的解药。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家乡也因为这群孩子开始发生美好的改变。


这个曾经饮用水和用电缺席的垃圾场,

有了一所拥有20个教室、

容纳200名学生学习的音乐学校,

以及一个可容纳300人的圆形剧场。


这里也成为了Cateura的社区中心,

为居民提供手工艺课程。

还设有奖学金,

为孩子们提供上大学的机会。


2016年9月,那位将孩子们的故事告诉全世界的导演发布了以他们的故事为原型的纪录片《Landfill Harmonic》。


影片上映后,

在烂番茄网上获得了几乎满分的评分,

还被提名谢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的环境奖。


电影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没有任何东西,是天生的废物”。


无论处在多么糟糕的境遇下,都永远不要放弃,我们认为无法改变的,我们曾习以为常的,将从你开始去做的那刻开始,一点点发酵,长大……


因为梦是现实的影子,可以证明你生活在阳光下。


在池塘之底, 在尘埃尽头, 

也有洁净美好的一面, 

“希望”,将指引他们新的方向。



为方便查看更加完整的内容,

为第一时间能让我们的推送和你见面,

快来一起看看如何把墨尔本华人“星标(置顶)”吧~




往期热点推荐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