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V结束后,转学签曲线移民?雇主或者州担保?回国?
我说,等澳币兑人民币涨到5,我就全换,回国买房,也许就回国稳定生活了;如果没有,那就注定要继续在澳洲呆下去了,反正养老金都没资格取出来。他说,如果你在国内过得好,有自己的房子、有稳定不错的收入,这个混得好,对我来说,真的不一定要用‘钱’来定义。我同事K说,同样的工作,他在国内只有1500刀一个月,而在澳洲可以有4000一个月。
除了本国太冷,这大概就是他对‘混得好不好’的诠释和留澳的最大原因吧。
而我是觉得澳洲美景特天然、不收门票还没什么人,
另外在这,心理精神上没有年龄、婚况、收入、工种等压力。
不懂‘二等公民’这回事。
维基百科的解释是:语言、宗教、教育、财产拥有和其他物质社会需求受到限制。我想,我和同事的理解都是非常狭义的,根据自身情况定义的:
我们不是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local,就算入籍了,就算你讲一口地道的澳洲英语,就算能同等享受澳洲居民的选举/出入境权利、医疗教育资源等,我们始终是移民过来,这里始终不是自己的‘祖国’、不是根,始终还是‘外国人’、偶尔被不一样对待,找工作会受到签证影响,会被种族歧视.......亚洲人因为肤色区别,更加明显。
例如台湾同事说她之前在意大利餐厅工作,开放式厨房,客人明明看到那道餐是她做的,好吃,却不夸赞她,而是去赞西方面孔厨师。例如在厨房,有时我们要去点单,却遇到客人跑回来说,我点了个牛排你们怎么没给我上。然后报告老板这事,老板怪我们英语不好。同样是那些刁钻不要脸的客人,遇到其他同事点餐就不敢回来嚷嚷了。最近都在热议“澳洲反华”、“中国人在澳洲被歧视”。
尽管是在这个小镇,多多少少,我偶尔还是会受到‘因为是外国人,因为是亚洲面孔,被异目、被look down等’的感觉 。也许是我生性敏感,会把那1%遭遇的感受放大,哈哈!如果我在国内有3000刀一个月的收入,偶尔加班可以接受,有周末,有可以安排的假期,有自己的房子,就算有房贷也不是蜗牛,我物欲不大,这些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可以周末户外,可以下班健身房,可以朋友聚餐唱K八卦;也许有幸遇到对的另一半,可以有丁克自由选择权,可以‘吃得到一块、聊得到一块、玩得到一块’;关键是爸妈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家人step back我的生活,如果真的要自己付出很多,例如像其他人找工作赚钱、转学签、考英语、找担保找中介等一样“路漫漫其修选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little women》Mrs March 那样的妈,
感觉很多人和我一样,做选择时,受家庭环境影响还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