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性侵那天,你穿了什么衣服?”这场展览证明了,吸引恶魔的并不是你的穿着

2018年02月07日 玩转悉尼



《玩转悉尼》用“新”的视野,注入时代的力量!

欢迎原创作者主动投稿

喜欢就分享出去,让原创充满你的朋友圈

性侵,一个可怕却一直存在的罪行

恶魔们的一时作恶

便被把受害者打进一辈子逃不开的噩梦深渊中



但令人心寒的

是那些“受害者有罪论”的声音

总有人认为,性暴力和一个女孩穿了什么衣服

喝了多少酒、交过多少个男朋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更可怕的是,支持这种声音的人并不是少数


《嘉年华》中,12岁的女孩被性侵后

她的妈妈做的第一件事,是剪掉她的裙子和长发


最近,在比利时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

便对这种“受害者有罪论”进行了无声反驳



这个展览主题“what were you wearing”

(你当时穿的是什么?)

展出的内容,是18个女大学生

不幸遭遇性侵时身着的衣物



T恤、裙子、衬衫、长裤、睡衣、运动服……

每一件衣物,普通之至

和欲望都沾不上边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文


主办方负责人Ms Kennes说:

“在大街上的任何一个女孩,都可能穿成这样。”



而每个衣服旁边,都有一张说明牌

写着当时受害时的场景:


白色T恤和黑色篮球短裤

我打联赛时候常这么穿

我那时很相信他,我妈也是


”我最喜欢的黄色衬衫,但我不记得我穿什么裤子了。我当时真的很困惑,只是想离开我哥哥的房间去看我的卡通。”



”我穿的是卡其裤……当时我只是要去上课汇报而已。



“那件事发生好几天后我才敢去上班,当我告诉老板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她却问我一样的问题。


“我愤怒地回答,牛仔裤和T恤啊!不然打篮球你会穿什么?接着我就冲出去了,再也没回去那儿上班。”



“一条黑色裙子和一个红色大毛衣,我跟我舍友借的。当时我要和一个和喜欢的男孩子出去约会,出门前还特开心。


“我以为他是个好人……可是当我尖叫哭泣的时候,他没有停下。”



“这是我的工衣,当时我要去上班,他却闯进来我家,然后一切都失控了……”



每一件衣服都充满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但让Ms Kennes最震惊最心痛的一件衣服,是一件小马图案的儿童上衣——“我真的没办法想象,这些孩子长大过程中会多么痛苦。”



而这种让Ms Kennes一样感到“现实的残酷”的“童装”,在这个展览上,还有一件:


“我还记得我妈站在衣柜前抱怨我怎么再也不穿裙子。而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我才6岁。“



还有一个女孩,送来了三套衣服。


她被人性侵了三次,每一次穿得衣服都不一样、都很普通。


有一套还是童装……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文


目前这个展览已经吸引了近千人的观看,BBC、media.com等专业媒体也进行了专门报道。



每一个来看的人,都受到了难以形容的震撼。


“我的朋友是这里的一个受害者,所以我过来看看……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小洋裙的主人,她才6岁,让我想起来我5岁的弟弟。”



“这衣服我也有一个,正挂在我衣橱里……


“我觉得这些女孩子都很勇敢,因为没人愿意正面谈论它,所以这些事才会发生。


“事实证明,我们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换衣服来消除性暴力。穿着并不能保护我们的安全,我们需要更良好的性教育和科普



“我觉得很心寒很可怕……应该羞愧的,是那些施暴者,而不应该是受害者。


“正是因为这种本末倒置的态度,让受害者不敢维权,同时还要遭遇着强烈的心理折磨。”



女性专栏作家Brooke Kwatny Kravitz在看过这个展览后表示:


“对受害者的指责,是社会上非常常见的事情。我们的社会盛行着‘强奸文化’,指责受害者,却放过对施暴者的谴责。


“受害者的穿衣打扮、和人约会、甚至回家晚了点的行为,都可能成为被盖章‘活该’的原因。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试图在受害者身上找诱因?难道女孩们这么做了,性侵就是正当合理的?”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文


更让人担心的是,受害者有罪论这一种荒唐可笑又毫无人性的观念,正阻止受害者勇敢说出她们说出经历的一切,真正的施暴者却逍遥法外。


据Ms Kennes介绍,就算在女性政治地位很高的比利时,敢于出面指控的受害者,也只有1/10。


不少女孩甚至因为这种观念,怀疑被性侵其实是自己的错。


“运动衫,一个学院T恤,还有一个球帽。

我们就这样去喝点东西、看电影,和平常一样

但是我那天喝多了,醒过来的时候他在我身上。”


“一套泳衣,我们刚在河里划了一天船

正好换衣服时,他们就闯进了我们的帐篷中……”


时至今日,每个性侵新闻的评论区,总会有人在说“穿得少活该被强X”、“纹身的都不是好女孩”、“早点回家就没事!”等“受害者有害论”,仿佛应该道歉的,是女孩们的性特征与自由。



如果穿裙子应该被性侵,那受害者里就不该有长袖运动服;如果出门晚归应该被性侵,那就不该有幼童惨遭魔爪……


每一件衣服都在含泪控诉,“被性侵者是无罪的!唯一要负责和被审判的,永远只有施暴者!”






本文来源:澳洲mirror


了解更多澳洲中国之风旅具体行程套餐及价格详情,现接受预定,请与我们联系报名!您可以通过我们的预订电话预订旅游产品, 如果您方便上网,欢迎您在网上在线预订!


执行及策划公司

澳洲国际艺术集团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Arts Group

联络人:Summer (夏天)

联系电话:+ 61 420916800

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网站:http://www.somia.com.au/

地址:Level 10, South Tower, 

1-5 Railway Street Chatswood NSW


声明:本方案文稿版权归属澳中多元文化发展协会、澳洲国际艺术集团、澳洲旗袍盛宴品牌联盟,并拥有本方案解释权及修改权。任何单位未经允许不得使用。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一刻的美好

都想与你同在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摘选自互联网,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