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一个可怕却一直存在的罪行
恶魔们的一时作恶
便被把受害者打进一辈子逃不开的噩梦深渊中
但令人心寒的
是那些“受害者有罪论”的声音
总有人认为,性暴力和一个女孩穿了什么衣服
喝了多少酒、交过多少个男朋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更可怕的是,支持这种声音的人并不是少数
《嘉年华》中,12岁的女孩被性侵后
她的妈妈做的第一件事,是剪掉她的裙子和长发
最近,在比利时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
便对这种“受害者有罪论”进行了无声反驳
这个展览主题叫“what were you wearing”
(你当时穿的是什么?)
展出的内容,是18个女大学生
不幸遭遇性侵时身着的衣物
T恤、裙子、衬衫、长裤、睡衣、运动服……
每一件衣物,普通之至
和欲望都沾不上边
主办方负责人Ms Kennes说:
“在大街上的任何一个女孩,都可能穿成这样。”
而每个衣服旁边,都有一张说明牌
写着当时受害时的场景:
白色T恤和黑色篮球短裤
我打联赛时候常这么穿
我那时很相信他,我妈也是
”我最喜欢的黄色衬衫,但我不记得我穿什么裤子了。我当时真的很困惑,只是想离开我哥哥的房间去看我的卡通。”
”我穿的是卡其裤……当时我只是要去上课汇报而已。”
“那件事发生好几天后我才敢去上班,当我告诉老板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她却问我一样的问题。
“我愤怒地回答,牛仔裤和T恤啊!不然打篮球你会穿什么?接着我就冲出去了,再也没回去那儿上班。”
“一条黑色裙子和一个红色大毛衣,我跟我舍友借的。当时我要和一个和喜欢的男孩子出去约会,出门前还特开心。
“我以为他是个好人……可是当我尖叫哭泣的时候,他没有停下。”
“这是我的工衣,当时我要去上班,他却闯进来我家,然后一切都失控了……”
每一件衣服都充满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但让Ms Kennes最震惊最心痛的一件衣服,是一件小马图案的儿童上衣——“我真的没办法想象,这些孩子长大过程中会多么痛苦。”
而这种让Ms Kennes一样感到“现实的残酷”的“童装”,在这个展览上,还有一件:
“我还记得我妈站在衣柜前抱怨我怎么再也不穿裙子。而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我才6岁。“
还有一个女孩,送来了三套衣服。
她被人性侵了三次,每一次穿得衣服都不一样、都很普通。
有一套还是童装……
目前这个展览已经吸引了近千人的观看,BBC、media.com等专业媒体也进行了专门报道。
每一个来看的人,都受到了难以形容的震撼。
“我的朋友是这里的一个受害者,所以我过来看看……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小洋裙的主人,她才6岁,让我想起来我5岁的弟弟。”
“这衣服我也有一个,正挂在我衣橱里……
“我觉得这些女孩子都很勇敢,因为没人愿意正面谈论它,所以这些事才会发生。
“事实证明,我们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换衣服来消除性暴力。穿着并不能保护我们的安全,我们需要更良好的性教育和科普。”
“我觉得很心寒很可怕……应该羞愧的,是那些施暴者,而不应该是受害者。
“正是因为这种本末倒置的态度,让受害者不敢维权,同时还要遭遇着强烈的心理折磨。”
女性专栏作家Brooke Kwatny Kravitz在看过这个展览后表示:
“对受害者的指责,是社会上非常常见的事情。我们的社会盛行着‘强奸文化’,指责受害者,却放过对施暴者的谴责。
“受害者的穿衣打扮、和人约会、甚至回家晚了点的行为,都可能成为被盖章‘活该’的原因。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试图在受害者身上找诱因?难道女孩们这么做了,性侵就是正当合理的?”
更让人担心的是,受害者有罪论这一种荒唐可笑又毫无人性的观念,正阻止受害者勇敢说出她们说出经历的一切,真正的施暴者却逍遥法外。
据Ms Kennes介绍,就算在女性政治地位很高的比利时,敢于出面指控的受害者,也只有1/10。
不少女孩甚至因为这种观念,怀疑被性侵其实是自己的错。
“运动衫,一个学院T恤,还有一个球帽。
我们就这样去喝点东西、看电影,和平常一样
但是我那天喝多了,醒过来的时候他在我身上。”
“一套泳衣,我们刚在河里划了一天船
正好换衣服时,他们就闯进了我们的帐篷中……”
时至今日,每个性侵新闻的评论区,总会有人在说“穿得少活该被强X”、“纹身的都不是好女孩”、“早点回家就没事!”等“受害者有害论”,仿佛应该道歉的,是女孩们的性特征与自由。
如果穿裙子应该被性侵,那受害者里就不该有长袖运动服;如果出门晚归应该被性侵,那就不该有幼童惨遭魔爪……
每一件衣服都在含泪控诉,“被性侵者是无罪的!唯一要负责和被审判的,永远只有施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