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女权主义——女权之声:Elise Klein专访(下)

2016年12月01日 BQ澳洲



Elise Klein






哈佛大学国际发展学博士,

墨尔本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非营利组织MaliInitiative创立者兼CEO。


上期精彩

深度解析女权主义——女权之声:Elise Klein专访




  女权主义:

“女权不是女尊,而是男女平权”

提起女权主义者,很多人会本能的联想到“铁娘子”、“女强人”:她们或像那副二战期间大名鼎鼎的海报《我们能做到》(WeCan Do It)一样,挥舞着孔武有力的臂膀,目光坚毅,巾帼不让须眉;又或是像苏东坡好友陈慥季的妻子柳氏,“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一声河东狮吼,全然不给男人留半分情面。

这种思维定式,拿Elise的话来说,就是“现代社会对女权主义最大的偏见”。她表示,女权主义其实存在众多流派,部分女权主义者的确持有上述‘反男权’的激进观点,“憎恨男人”、“反对穿着内衣”则是激进派中的少数。大多数女权主义者还是相信,女权主义不是女尊,而是强调男女平权。

“男人的友情,建立于共同的兴趣;女子的交往,则是由于共同命运。”一百多年前,一位女子,时而伏案疾书,时而眉头低蹙,她以跨性别沟通的视角,写下了一本被誉为“西方妇女的圣经”的女性主义著作,《第二性》(TheSecond Sex)。


她的名字,就是西蒙·波伏娃(Beauvoir)。

且不谈波伏娃与大哲学家让·保罗·萨特(Sartre)那段交情通意、也争议颇多的千古佳缘,与其背后的女权主义影响;仅从波伏娃1976年的专访里,我们就可以管窥一豹主流女权主义的雏形。

“波伏娃说‘女权运动不是为了压制男性,而是为了平等’,她还说‘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这两句宣言,是现代主流女权主义的先声。”

平等,即女性与男性在性别政治、社会关系等众多领域中享有同等权利与义务。‘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则意味着,女性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她们可以继续传统性别定义下的社会角色,做全职太太、相夫教子;也可以选择成为职业女性,以平等的姿态与男性一样在职场厮杀。”

Elise又补充道:“此外,女权的范畴也在不断变化。在波伏娃的年代,女性讨论与哲学、艺术、文学、政治相关的话题,都会被认为是性别逾越。但显而易见,当代社会不仅不反对女性讨论上述话题,相反,善于思辨的女性还会因为她们的智慧而更具人格魅力。”


回眸女权主义在澳洲的百年历史,包容与反传统,过去种种变迁无不印证着Elise的观点——1902年,建国刚满一周年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举行选举,澳大利亚即成为女性最早享有选举权的国家之一;1970年左右,以悉尼为中心,女性解放运动在这片南十字星下的土地上风起云涌,作为回应,惠特拉姆(Whitlam)政府颁布系列改革方案,男女同工同酬原则被写入法令……


今天的澳大利亚,是奉行多元文化信条的开放国度。在澳洲,移民群体能够兼顾母国文化继承者与“澳洲公民”的身份同一;同样,女性群体也可以在这里,达成人权层面的性别认同。从政治权利平等到经济权利平等,在通往人权的道路上,女权将会与男权一样,作为对等的权利而存在;女性也会与男性一样,作为个体而生活、选择与思考。

当我们意识到,男性、女性只是性别的不同,而非权利的差异,性别冲突将烟消云散。

当女性独立于她们的丈夫、她们的父亲;男性,或许也可以摆脱传统社会对他们单一“养家糊口”的性别定义,成为或许“脆弱、平凡”,但更真实、更完整的自我。

BQ澳洲Mokie编辑




众号:BQ澳洲

中澳 | 财经 | 房产 | 生活 | 时尚



《BQ澳洲》已经发展成为集杂志、微信、网络、E-newsletter、 等多媒体平台的复合型媒体,内容围绕电子、时政、财经、文化、生活、消费为一体。杂志每周出版,全澳发行。拥有8万以上中澳精英读者群。在商界、文化、奢侈品等领域拥 有巨大影响力。

《BQ 澳洲》投放于高档餐馆、私人会所、美容院、各大星级酒店、写字楼、书报店等,周末中文学校等都是《BQ 澳洲》展示的平台。


由澳大利亚澳星国际传媒集团携手《北京青年报社》共同投资。共享中澳媒体资源,打造最适合中澳华人的专业媒体平台。

联系我们
《BQ澳洲》澳星传媒
网站: www.bqweekly.com.au
墨尔本总部地址: Level 4, 158 City Rd, Southbank VIC 3006 
电话:03 9608 8288   
传真:03 9608 8200  
电邮: [email protected]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免费订阅中澳资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