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可笑的是,不少网上那些光鲜的标配,甚至都只是网络虚假造成的假象。
那些所谓的有钱、有颜、有车、有马甲线,不少都是被包装出来的结果。
你们猜,如果拥有网络上的标配,大概成本会是多少?
不用399,也不用299,只需要几毛钱就够了。
你只要愿意,就能在朋友圈成为炫车、炫包包、炫私人飞机的白富美、高富帅。
这是我花15块钱在网上买的,里面有1800张炫富照片,以及700个小视频,平均下来这炫富的成本连一毛钱都不到。
如果,你觉得在朋友圈面前嘚瑟不够,那还可以花点小钱买个高仿或者租个奢侈品来充门面。
当然这个成本要稍稍高一点,但不过也都是日常生活的开销罢了。
从鞋子、包包、手表、耳环、手链、项链、衣服,那都是应有尽有。
甚至卖家还宣称,外观跟真的一模一样,就连设计师亲自来看,都看不出来。
虽然我觉得这话有水分,但相信去糊弄糊弄身边人,这应该绝对是够了。
想要变白、变美,甚至都不需要花钱。
只要滤镜给到够,角度找得好,分分钟拥有婴儿肌、大眼睛、高鼻梁。
这是抖音网红阿纯的变装,只要化妆到位、滤镜给够,糙老爷们也能变成娇滴滴的小姐姐。
不要觉得惊讶,这就是互联网的好处,隔着屏幕,它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丑的变成美的,把男的变成女的。
只要愿意,互联网能让10分变成100分。
这种营造出来的100分,根本就是一场虚幻,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追寻。
别以为全世界就你最丑、最穷、最没本事?实际上,那些所谓优秀的男女,说不准还不如你。
为什么,我非要劝你别被标配绑架?
理由很简单,标配从来不是一个恒定的标准,当我们在追逐它的时候,它只会水涨船高,最后将我们奴役。
在日本泡沫经济前,就曾出现过人们被标配绑架、奴役的现象:那时,在日本流行起了打高尔夫球,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为了拥有成功人士的标配,人们开始纷纷购置高尔夫球杆,生怕自己掉了价。
没有钱的人,不惜借高利贷去买。
当然,大多数人只是买来装装样子,连高尔夫球场都不会去。
但对他们来说这就够了,因为在他们眼中,高尔夫球杆的标签价值,远远大于它的实用价值。
然而,讽刺的却是,在花高价装门面没多久,标配的门槛却变了。
这次,不只是看有没有高尔夫球杆,还要看什么材质、什么品牌。
等大家再苦哈哈往里砸了更多钱后,标配的门槛又变了。
这次到了装球杆的袋子、打高尔夫球时候穿的鞋子、裤子、衣服等等……
在标配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最倒霉的人,还是那些普通人。
他们总以为,自己能一次就到位,哪想到却陷入了一个无底洞,标配的成本越来越高,他们欠的钱越来越多。
直至到了最后,标配带给他们的,不是各种体面和尊严,相反只剩下巨额欠款和入不敷出的生活。
现实就是如此魔幻,当我们费尽心力去追求所谓的标配时,从一开始就已注定我们会成为追逐赛中的牺牲品。
非但不能一下就追上,甚至还会在这场追逐赛中,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朱德庸有一幅著名的漫画作品——《当我从十一楼跳下》。讲的是一个女子从11楼跳楼自杀,在身子下坠过程中,她看到了——
这时,跳楼的女子才意识到:
“在我跳下之前,我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现在我才知道,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困境。我看完他们的处境之后,突然觉得自己其实过得还不错。所有刚才被我看到的人,现在都在看着我。我想他们看到我跳楼之后,也会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
几乎每个人的幸福感都是通过比较得来的。
“如果周围人过着跟我们同样穷的生活,即使住在透风漏雨的小屋子,我们也会觉得知足、幸福;
但如果周围哪怕有一个人过得比我们稍微好一点,即使又有一个融乐的家庭,舒适的工作,我们也会有强烈的不幸感。”来源 |《身份焦虑》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周围光鲜的人太多太多——富二代的同事、刚拆迁的发小、融了资的同学……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觉得沮丧、焦虑,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事事都光鲜的人,每个人都会有一地鸡毛的时候。
如果你执着于比较,那就是执着于不痛快。
生活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只有放下攀比的人,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要不然,你身上的重压会一直都在,就像溺水的人,如果再不出来透口气就会被憋死。
① 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 ② 笑到流眼泪 ③ 亲眼目睹奇迹 ④ 开一次跑车
① 保持健康 ② 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 ③ 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 ④ 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 ⑤ 避免名利的诱惑 ⑥ 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⑦ 尽所能让世界更美好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