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在思考,究竟回到家乡发展好,还是要留在海外工作?一方面忧心,未来要如何定位自己的专业;一方面又担心留在国外、或回到家乡,自己能不能带出竞争力?甚至有些人,可能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是很确定。面对茫然的就职市场,很怕自己没有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了解你们的焦虑,因为刚毕业的我,也经历了很长一段寻找自我的时期。
从本科到研究生,我一直专攻信息管理,但同时修了非常多财务分析的课程。毕业后,直接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安永担任信息稽核;接着在台湾前三大银行担任理财专员;再去携程子公司(台湾易游网)担任财务分析。
我到底适合做什么?
我到底要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摸索了很久。无论是信息稽核,理财专员,财务分析,换了三份工作,却都不是我真正喜欢的工作。在这些尝试中,我才认识到:我是一个热爱挑战和变化的工作者,我不适合太过着重细节、重复性高的工作。
信息稽核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即将IPO的公司,检查其系统是否合法合规,按照标准流程产出报告。对喜欢挑战和变化的我而言,这是一份非常“无聊”的工作。
理财专员其实就是销售,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人,一开始我觉得非常有趣,但久了之后,我发现现实很骨感:你很难实现以专业助人完成财务规划的理想。怎么说呢?虽然我的业绩很好,但来找我的陈太和张太竟然告诉我:「其实找哪间银行都一样,重点是很喜欢和你聊天…瞬间我觉得自己很像专门陪聊的。其实,理财专员就是一份销售工作,尽管我喜欢销售,但这和我对自己以专业服务人的期待,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后来,我从事财务分析——分析公司帐款、同业财报,让CEO可以快速掌握公司的财务趋势。这份工作很有趣的是,你可以了解一间公司是怎么运作的:为何市场费用上升、公关费用降低、子公司拓点耗费多少资金等等,你都会第一手掌握信息;但它也是非常一成不变的工作,久了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极为固定的工作模式。
我开始以为工作应该都这样:「很无聊」或许是一种常态。在携程子公司(易游网)那段时间,我成立了公司的乌克丽丽社团、桌游社、日文社、英文社,还举办养鱼活动、减肥大赛、吉他成果展…,到后来,连人资都来询问我要不要加入他们团队。但其实真相就是,我觉得工作非常无聊,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干吗,只好在生活中找点乐子。
这样茫然的工作生涯,一直持续到一次契机——我进入了顾问行业,我才真正找到自己的热情。
顾问行业,说穿了就是解决企业管理的各种疑难杂症。你是顾问——你这个人,就是公司的资产。你需要不断学习,运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别人,你会接触各类人,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听起来非常有趣,但它是一份高压工作。顾问工作压力大起来,也会焦虑得怀疑人生。但是我确定,这就是我喜欢的行业,我决定深耕在这个领域。
如果茫然,多给自己一点时间
你可能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但是看看我自己,也是花了四五年时间,才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们常说:「让我想一想,我究竟要什么」。不过很多时候,方向是慢慢摸索尝试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尝试,不要慌张,而且人总是会变的,可能你现在坚持喜欢的,不见得未来不会变。
在寻找方向时,除了做过三次性向测验,我也经常去面试,这对我帮助很大。有一阵子,我每天投递100封简历,经历了四十几场面试。每次面试,我都会问主管,这份工作的样貌是什么,投入这份工作时,生活会像什么样子?多聊的过程,我就了解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
不要害怕选错工作,没有什么是错误的。每一份工作我都尽力学习,这对于我的未来有莫大的帮助。尽管财务工作并不适合我,但是财务分析、数据分析的能力,是我今天职场仍经常使用的。我在北京运营公司时,就要负责公司的财报;我在悉尼负责大中华区市场时,也必须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市场动态。如果没有过去的训练,我无法胜任现在的挑战。
跨越文化,选择有未来性的市场
找到自己的热情,原来只是第一步。想在下一个阶段取得突破,你需要思考市场发展性。
如果想要更大的发展,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选择一个有未来性的市场。
进入顾问业后,我意识到,如果想要更大的发展,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选择一个有未来性的市场。当时一趟重庆的旅行,让我看见中国大陆连二线城市都飞速跃进;后来我获得一个机会,公司希望派人开拓大陆市场,我就二话不说地展开这趟旅程。
我前往上海工作,新创小公司资源少,公司要怎么运营,卖什么赚钱,都是未知数,公司有很多想法,却没有靠谱的business plan。公司什么都想尝试,做了AI产品,软件工程敏捷系统,财务系统…,然而什么都做的结果,就是什么也做不好,七个月没有任何营收。结果,我的主管走了,团队走了,助理走了。那时候真是压力山大,我真希望把公司做起来。
从一开始,为了活下去,我使出各种方法。比如帮公司省钱,我骑着电瓶车,拜访各大公司、校友会;也翻开电话簿,一家一家公司打电话。我甚至从HR切入,从他们身上要到经理的联系方式,一家一家公司登门做简报。对于名校毕业、又身为顾问的我来说,常常需要放下自己的面子身段,把手弄脏,把头低下去。
然而,一个契机就这样奏效了:与北京一间公司的合作案,看起来有戏——他们拥有市场平台,而我负责产品技术,一拍即合。
当时我已成为大陆分公司负责人,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把分公司从上海迁至北京,与北京的合作伙伴联手打市场。与此同时,我们选定了专攻的核心产品——Atlassian的Jira。作为国际明星产品,Jira在中国却没有人认识,我决定只专注一件事:把Jira在中国推起来。
搬到北京后,我们从三人小团队开始,尝试所有推广方式。我们做了在线网课、线下交流会,制作各种免费与付费课程。2014年,中国没有人知道JIRA;2016年,一线城市都在用Jira;2017年,连五六线城市,甚至养猪的企业都在用Jira,我见证了Atlassian在中国爆炸性成长。
我们的努力缔造了惊人成果:第一年赚进500万人民币,第二年五倍成长,之后扩充到四个部门all-in。
回顾这个过程,选择对的产品并专心投入,是成功的关键。那时候我选择专注在有前瞻性且全球知名的软件,尽管它在中国还没有名气。
我知道,你们当中很多是信息、财务背景的学生,都想知道如何在未来的职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信息行业强调领先未来,你需要学习前瞻性的眼光,去了解业界前沿的技术。技术社区和媒体都能帮助你掌握趋势。记得从这些趋势中,选择一项你有热情的专注投入。
我还在技术岗位的时候,曾投入DevOps和AI的研究,后来专注于DevOps。那时候,中国对于DevOps还相当陌生。如果你所投入的领域是一片蓝海,你就有机会取得先机,成为最早一批的专家。
想办法活下去,是一种能力
只是,光鲜亮丽的成功,并未给我永恒的顺遂。有时候,活下去的焦虑,会把你所有潜能都逼出来。
在充满狼性的环境里,当其他人看见你做起来,大家都想分一杯羹。本来一起合作的伙伴,转而开始copy我的课程、技术。当时一位新来的同事告诉我,公司聘请他的目的,就是要来取代我们公司。
为了让公司能以生存,我持续经营顾问事业;我尝试组建Jira社群,举办在线线下活动。我也造访欧美国家,寻找新的合作对象。我在Atlassian巴塞隆纳大会中,结识业界有影响力的软件公司;也造访北欧的软件公司,希望把他们的产品引入中国。
我在2017年造访硅谷,图左为Atlassian创办人Mike Cannon-Brookes。当时完全没料到,两年后我会加入他们。
看似光鲜亮丽的跨国工作,骨子里都是生死存亡的战役,半夜常常失眠睡不着觉。在使出浑身解数的生存战里,也逐渐地,把我磨练成一位更专业、更成熟的管理者。
我成为中国第一位Atlassian Jira认证专家;组建了全中国最大、最活跃、超过五群2000人的技术社群;翻译了中文世界第一本Jira书籍。我在业界建立起名声与人脉,也因为这些影响力与好名声,2019年我被Atlassian请到悉尼担任大中华区负责人。
在这些挑战不断的过程,我学习一件事情:就是找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想办法活下去——这是一种生存能力,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来说,前往不同国家谈合作机会,有些在当下其实并没有获得立即的成效;除了Jira交流群,我也组建过其他技术社群,有些群就没有成功。我做过各种成功与不成功的尝试,有时候重点不在于当下是否成功(虽然这非常重要,每次尝试都是成本),而在于不间断的尝试。如果你尝试了10种新作法,当中有3种成功了,就可能取得非凡的成果。
回顾自己的历程,如果要做出一个总结:除了专业技术,很重要的是,培养前瞻性的眼光,提前布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你逐步胜任高位。
(未完待续…关注我们,不错过下篇精彩分享)
往期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