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轩专刊|行迈:谪仙下凡李太白

2016年12月13日 悉尼雨轩诗社


谪仙下凡李太白

                                蒋行迈





◎ 引  言


谪仙人:即从天上下凡的神仙。李白因其诗歌挥洒灵性,文采焕然,超凡脱俗,所以被称为“谪仙人”。

杜  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自称谪仙人。笔落经风雨,诗成泣鬼神……”。

余光中:《梦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些,都是李白一千两百多年来以太白金星辉耀于中国诗坛星云的见证。

李白的道士身份:所谓仙风道骨,李白不仅有仙风,还有道骨。他仙骨峻奇, 飘逸自由, 曾两度受箓为道士。被当今学界称为“有文凭的道士”,道号青莲居士。他早年在四川,15岁学道,16岁起在绵州大匡山(一说岷山)向隐士学纵横术,修《长短经》十卷,炼“火烧金丹”。在唐朝,道士不仅是一种信仰者,往往还是学问家和科学家。老庄哲学和实验科学就是在道家修练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李白学道,推动了他的知识和思想进取,也促成他后来游览大江南北,追求治国安邦之道的人生轨迹。




◎ 谁第一个称李白为仙人


李白早年出游之时(726-728年),有幸在江陵(今湖北荆州)遇见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并呈送诗文。后者一见李白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后人据此认为李白有“仙根”。

这个司马承祯后来担任唐玄宗的御前高道,他是李白诗仙的第一个伯乐。



◎ 谁第一个称李白为谪仙人


天宝元年(742年), 年过八旬的贺知章在道教的紫极宫见到李白, 观其人赏其文, 特别是《蜀道难》和《乌栖曲》,贺知章当即赞叹“此天上谪仙人也”。(《新唐书·艺文志》、孟棨《本事诗·高逸》)、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等。

贺知章是玄宗的礼部侍郎、工部侍郎,秘书监,也是个诗人和书法家。历史上自李白之后,“谪仙人”便从贬义转化为褒义,专喻才华和贡献非同一般的千古名人。古来自称和被称谪仙之人颇众,但唯有李白的谪仙称号流传至今。

李白有三首诗和一篇序文自称谪仙:《玉壶吟》、《对酒忆贺监》、《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 金栗如来是后身。”

 这个金栗如來并不是如来佛,而是与释迦牟尼同一时代的大乘佛教在家居士,人称净名大士。他思想深邃,文采过人,辩才出众,对唐朝很有影响。

李白在自荐文章里称自己为“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后代”,并在一篇序文中称自己原本是三十六天帝的外臣。北师大康震教授认为这些都不属实,但表现李白自视甚高,怀治国赈世之志。 

李白亦被称“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我是酒中仙。”(杜甫《送李白》)。李白诗作中多以醉酒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 李白生平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李白会西域文来看,此说或有道理。可能是后来居住于青莲乡,故取其名取其意为号。

李白的父亲李客(非真名,后人喻外来之客),对李白早年的启蒙教育、蕃文教学、及后来的经济支持都起到重要作用。李白后来在皇宫翻译西域国的要挟文书并写《答蕃书》,捍卫了唐朝的利益。

李白先后有两任妻子,分别为前朝不同宰相的孙女。李白与第二任妻子宗氏婚前的结识非常浪漫。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他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里,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

《梁园吟》的最后两句是:“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显示李白即便在“东山高卧”的隐居之时,也时时不能忘记“欲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对此李白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后面会讲到。

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但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这个妻子宗氏,曾做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李白入赘第一个妻子许氏家时,生一儿一女,11年后许氏去世。李白后与刘氏同居,分手后又在山东与一女同居生一子,共二子一女(伯禽、月如、颇黎)。“四妻”之说由此而来,其实不确。与李白先后非婚同居的两个女人世俗气较重,均于不久分道扬镳。“頗黎”一词来自西域,指水晶石(后为“玻璃”一词的来源)。李白愿子女和自己一样,以伟人和大自然的精华为伍。

李白名字由来: 某春天,李父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李母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大喜,遂取名李白。其他名字还有:李十二(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李翰林(翰林应诏)、李供奉、李拾遗。

唐人依据李白字太白, 认为他是太白金星下凡。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说:“惊姜之夕, 长庚入梦, 故生而名白, 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 得之矣。”

郑武公之妻名武姜,在生儿子庄公时,因为难产脚先出来而受惊。后人以“驚姜之夕”喻生育之时。这段话是说李母因长龙入梦坐怀得太白星之精而生李白。这是古代天子及伟人自己或他人用来标榜显赫身世的做法。



◎ 李白写过多少诗?都是什么格式和内容?


有百度资料说《李白全集》收录1010首,其中76%是古近体诗。这并不明确。应该按内容划分。我手中是一套家传的清康熙60年石印宋本,共四集30卷,其中包含墓志铭4篇;歌诗/乐府/歌吟636篇(其中含别离、酬答、游宴、登览、闲适、怀思、感遇、写怀、咏物、题咏、杂咏、闺情、哀伤);赠诗136篇;寄下40篇;送上35篇;送中48篇;送下38篇;行设/怀古/姑苏十咏61篇;古赋8篇;表3篇;书6篇;序20篇;赞17篇;颂/铭/记6篇;碑5篇;文2篇。共1065篇。



家传的清康熙60年石印宋本


另据李阳冰《草堂集序》所称,李白的诗稿“十丧其九”。因此,李白一生所写的诗歌文章可能总共达到万余篇。

李白大量诗歌是抒发其自始至终的政治抱负,要做一个造福国家的大人物,并终身以此自居。但其诗歌遍布文人墨客生活的各部分。究其著作内容来说,可以称得上是:行得江湖,上得朝堂。下恤平民,上奉皇上。 重情重义,襟怀坦荡。鹏志高远,终生理想。粪土诸侯,仙踪倜傥。从“上奉皇上”到“粪土诸侯”,李白经历了一个人生历程。这就要说起他的游历及思想著作发展过程。



◎ 李白的游历、思想、成长及著作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传说五岁做《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早年(5岁前?)从出生地西域碎叶城随家迁移至蜀绵州昌隆县青莲乡。(西域语言文字可能在迁移前学会,父亲继续教授。)

15 岁(716年)时,李白在绵州岷山(一说匡山)随隐士东岩子学纵横术和剑术,修道炼丹。一年后,他又追随著名的纵横家赵蕤(ruí)修练《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16岁 。赵蕤这部经书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是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启蒙影响。赵蕤是李白选取科考之外“终南捷径”的启蒙师,对李白思想和政治报复影响较大。

20岁(721年)前后李白独自离家,开始了巴蜀之游。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成就了《蜀道难》、《峨眉山月歌》等流芳百世的诗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平羌江乃今四川雅安的青衣江)。

开元十四年(726年,25岁),李白“骇骥筋力成, 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他北经梁宋(晋陕豫鲁)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游历过新疆、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贵州、北京、重庆等18个地方,总共到过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他一生旅游的行程已远超过了二万五千里,而且这些行程都是他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和工具不先进的情况下,以骑马或行船为代步工具,甚至是用步行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说李白是中国当时最大的旅游家,一点也不夸张。可与李白媲美的古代游侠是明朝的徐霞客。他曾游历24年,著游记十卷,走过十万里。但诗仙游侠第一人,非李白莫属。

当时正是开元盛世, 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他豪放不羁, 又抱负很大, 自视甚高,不愿走科举道路, 所以选择了一“终南捷径”,即以“体制外”的仙道和诗词之修来博得朝廷青睐。为此, 李白在江陵拜访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时,写了《大鹏赋》, 用寓言形式记叙这次会晤。此赋通过“激三千以掘起, 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 抒写了他远大的抱负。

李白在求仙访道的同时,很注意结交“豪雄”,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侠”,“轻财好施”。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古风》第十首赞美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并说“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他景慕这些历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负和理想。

侯贏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因献计而得到兵符,夺权代将,打退了入侵的秦军,救赵国而存魏国。后因自觉对魏王有愧而引剑自尽。朱亥是魏国的勇夫,在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来隐居。李白歌颂他们,是因为他崇拜勇于为国牺牲而藐视官爵名利的精神。

李白在游历中,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 加上阅历的增长,使他的诗歌创作日益提高,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天开,碧水东流直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景色,经过诗人别出心裁一番吟咏,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李白在学习乐府民歌时, 创作了不少乐府诗。《长干行》第一首开头六句是:“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游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便成了比喻小儿女相亲相爱的著名成语。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 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李白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时,与道士元丹丘认识。他们曾一道隐居嵩山,开始了30年不渝的友谊。元丹丘后来将李白引荐给唐玄宗胞妹玉贞公主。这促成了李白后来的受诏进京。李白曾著《玉贞仙人祠》以示感激。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李白去山东, 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 时人号为“竹溪六逸”。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比他大12岁的孟浩然。孟浩然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二人一见如故。当他们分手时,李白写了著名的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同年,李白移家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 自己则继续往来各地,寻找政治出路。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而背景其实是元丹丘引荐李白给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后者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的才华。这期间,李白亲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败,以满腔忧愤写下了许多揭露和批判现实的诗篇,如《古风》第十五首, 谴责统治阶级“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李白在宫中只逗留了三年。其间他受到恶腐势力的排挤。玄宗最宠之宦臣高力士、翰林学士张坦、宰相李林甫、以及玄宗女婿张咱(jì)等人,都对李白进行了诬蔑和排斥。如高力士纵踊杨贵妃于玄宗面抹黑李白 。天宝三载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长安已不能再有所作为。于是上疏,“恳求归山”。玄宗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放还”。李白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漫游。

感慨:成就谪仙李太白的,除了朋友与恩人,亦有小人和敌手。李白若在朝堂为官,就不是李白诗仙了。

“一朝去京国, 十载客梁园。”李白离开长安后,于天宝三年(744年)春在洛阳遇见了杜甫, 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从这个时期开始和杜甫成为终生挚友,和杜甫互送互赠诗歌最多。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盼望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时常挂念著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对杜甫非常敬重。他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杜二人为中国的诗仙和诗圣,在中国诗坛里双峰并峙。他们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从山西、陕西、河南、到山东)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 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jiàn)中虎, 羁拽鞲(gōu)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著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羈拽鞲上鷹”:用链子把鹰系在载于手背的皮套上)。

在长期的游历中,李白和劳动人民有较多接触,写了一些反映他们的诗篇。《宿五松山下苟媪家》,对“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春寒。”深表同情。《秋浦歌》第14首歌颂冶炼工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nǎn)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对酿酒老头也充满感情,《哭宣城善酿纪叟》写道:“纪英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紅星亂紫煙”何等形象生动!“赧郎”是指被火焰烤得脸色发红的工人。“明月夜”指日日夜夜。“歌曲”指他们的形象以及歌颂他们的曲。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是李白这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例如对黄河的描写,就有不少名句:“西岳峥嵘何壮!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出龙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独坐敬亭山》一首:“众鸟高飞尽,孤云独会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则把山写活了。

天宝十三年(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初,梁园沦陷,李白带著夫人到江南避难。他写了许多诗篇,表达他对乱军的痛恨,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古风》第十九首中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当时唐玄宗奔逃蜀地,命太子李亨率军平乱。不料李亨拜唐玄宗为太上皇,自己称唐肃宗在长安登位。一些王子不满,纷纷起兵反抗李亨。李白感愤时艰,为了匡扶正义,被永王李璘从芦山请下山,参军讨伐篡权夺位的太子李亨。然而世事难料,永王兵败亡命沙场,李白便成为了皇权争夺的牺牲品,被捕并被投入浔阳(今九江)监狱。其间,李白的旧友王维与高适虽在官位,却做壁上观,尤其是高适,所谓官场少真情。然而,诗仙何患无真友,兵部尚书郭子仪和御史中臣宋若思二人鼎力相救。特别是宋若思(相当于湖北省长),最后解救李白出狱。

李白出狱后曾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在途中遇赦。遇赦后李白还一心想参加李光弼的军队,要到金陵参加东征,护国佑民。这正体现了李白“欲济苍生未应晚”的胸怀。《朝辞白帝城》就是李白在赶去金陵路上写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反映了李白大鹏高志心在扶桑的急迫心情。但是,李白深受牢狱之苦后不久即因肺疾而病倒。

李白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靠从叔李阳冰。李阳冰是集贤院学士,篆书家,当涂县令,晚为少监,人称李监。李白临终托付诗稿给李阳冰,请他帮助出书和作序。阳冰虽“临当挂冠”,仍编辑完成第一部李白诗集《唐李翰林草堂集》,共十卷,并为之作《序》。他在序言中除对李白的家世、生平、思想、性格、交游等情况作了扼要记述外,同时对李白的著述情况和诗文成就作了高度评价。他称李白是“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后来,宋人在《草堂集》的基础上增添百多首民间流传的李白诗歌而编就三十卷《李太白全集》。这是后话。李白向李阳冰交完手稿后,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时年61岁,值公元762年。

李白《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mèi)。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后世认为此诗可看做李白在此时所抒发的志向和悲愤之情,也可看做是他的墓志铭。

  (扶桑:传说中的的大树,也是指皇帝和国家。挂:因腐朽势力阻挠而死。左袂:左袖。)



 李白的故事典故(点名)


铁杵磨成针;洞庭葬友(吴指南);梁园题诗(《梁园吟》);送孟浩然;沉香亭咏(清平调/牡丹);高力士脱靴;赐金放还; 三会杜甫;江南之游;北探幽燕(北京);苟媪借宿;蹉跎安陆;天门望山;竹溪六逸;四妻之说; 庐山从戎(参李璘讨伐军);入狱浔阳(九江);应邀入幕(宋若思幕下);流放夜郎(贵州桐梓); 金陵落病;当涂仙逝;三死之说(病、醉、溺)(溺死一说最浪漫:投水捞月,驾鹤归仙)。



◎ 李白诗歌欣赏/读诗和读注


《蜀道难》写于李白游历巴蜀之间,开元十六年(27岁)入赘之前。正如清代诗评家沉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qiú)飞蠖(huò])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据称是当年最打动贺知章的诗歌,遂被贺称为谪仙人。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何以横绝峨眉巅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可谓是上惊天神下泣鬼魅。望天,群峰搅动霄云重。看地,龙虎盘据尘土轻。李白笔下写的是蜀道之难,心中想的是破釜沉舟!他要把这金栗后身,赋予鹏飞折翅的人生拼搏中去。

读诗必需读注,注释及故事:  

(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宋庠(xiáng)《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西汉扬雄《蜀本王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4)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

(5)西当:在西边的。当:在。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横绝:横越。

(6)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追注]“地崩山摧壮士死”有两重含义,另一层含义是基于流传的历史故事:秦国为了战胜蜀国必须克服蜀道天险。于是利用蜀王好色,设计以大篷车送一批美女给蜀王,称蜀道狭窄而难以通过。蜀王遂征集千万民工拓宽蜀道,而秦国大兵就沿拓宽的蜀道一举入川灭蜀。“壮士死” 即指蜀国将士因抗秦军而死于蜀道之。“追注”是读诗读注的需要,可帮助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7)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意思就是传说中的羲和驾驶著六龙之车(即太阳)到此处便迫近虞渊(传说中的日落处)。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8)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9)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10)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

(11)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12)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

(13)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14)雕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雕谢。雕,使动用法,使……雕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15)去:距离。盈:满。

(16)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 壑:山谷。

(17)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18)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

(19)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20)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21)咨嗟:叹息。



◎ 对李白的评价


李白是中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 李白留给我们的启示


    1.作为盛唐“歌诗”谪仙,李白和杜甫等诗人一起,又特别是李白,打破了之前“梁、陈宫掖之风”,开辟了唐诗一代新风。李杨冰《草堂集序》云,“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梁、陈宫掖之风” 是指李白之前诗歌里所充斥的那种以“绮错婉媚”为本的宫廷靡靡之风。李白是使诗歌从宫廷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的主要带头人。此序言肯定了李白诗歌走遍大江南北的兴旺景象和开辟一代新诗风的文学历史地位。

李白能做到这一点,是他“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和坚持“不羁”之独立个性使然。另外,李白诗歌以古诗和乐府为主,其律诗在精选的唐诗三百首中还不及杜甫、王维、和李商隐多。李白作诗以内容为主而形式为次,常意气风发,不拘形式。诗歌的精髓在诗,即意境和神韵,其次才是歌。不顺(出律)之处,歌者一唱就调整过来了(参照汪老师上讲)。故作诗是先有冲动、灵感、和大致内容,后找形式和格式。

2.而形式却又是艺术的载体,舍其不存。格律诗和八股文为何命运不同?因为格律作为诗歌的一种艺术形式传承下来,有艺术感染力,和需要实用却又不适用的八股文不同。 清人入关以来,清朝廷为了驾驭辽阔中原人口众多的汉人,在政治上实行满汉一家,文化上推行垄断政策: 修《四库文书》、搞文字狱、行八股文、定科考范例、钦定诗韵、词韵、和词谱等。八股文因其脱离实际应用的需要,到清末民初就消亡了。但格律诗词和诗韵、词韵、词谱却得到流传和发扬,延续为国粹之一。其原因在于诗歌不仅是文学,也是艺术,和所有艺术一样需要特定的艺术形式才能感动人心。这形同另一国粹京剧,各门唱腔皆有定数,唱到精辟时,台下一片叫好声,成为民之所循所爱。

3.后人可以超越李白吗?(或超越唐宋吗?)我认为此乃伪问题。时代有特征,超越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好比经典音乐无需去超越,而爵士和摇滚音乐有自己的时代特征。现代人写现代人的格律诗,不需和古人比高低。诗歌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不可厚此薄彼。诗歌创作者要学习李白写生活、写阅历、写追求和志向。这样才能有血有肉打动心灵。否则只是以书本知识写作,文字可以很美,但缺少灵魂。

4.李白与凡尘及官场保持距离的超脱精神颇具现实意义。古往今来,都是权势和金钱社会,士不为斗米折腰,而鸟(俗人)却总为食亡。李白的诗歌伟大,首先在于他“欲济苍生未应晚”的人格伟大。人之高雅的一面就是精神与理想的追求,是自我的一种心灵定位。人的作为受时代和条件限制,但基本和自视的高低与志向成正比。李白的自我定位就是仙,有济世的报复和“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其游历和著作有“大鹏”的著眼点和“金栗如来”恒古飘逸的风格。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李白的一身才能可用谪仙下凡来归结。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康熙60年石印宋本。

2.李阳冰《草堂集序》。

3.百度关于李白的文选。

4.康震在央视4台“百家讲坛”的讲座:李白(十谜 )

5.李白和杜甫等诗歌著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