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会澳洲系列:澳洲拓殖记(77)

2016年06月30日 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澳洲拓殖记》简介

《澳洲拓殖记》包含英国人沃特金·坦奇所写的《植物学湾远征亲历记》和《杰克逊港殖民全记录》两本书,第一本书初版于1789年,第二本初版于1793年。这两本书记述了英国向澳大利亚殖民的“第一舰队”航行过程及到达澳大利亚后头4年在悉尼的殖民拓展情况。作者依据他本人亲历及转引他本人的日记而写成两本书,叙述真实、严谨,现场感很强,叙述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引人入胜。两本书故事连贯,并不重复。


(接上期)


16.直到1791年12月18日我离开时的殖民地进展详报,以及对当时情况的一些描述

 

“戈耳工”号在9月21日就已到达,而她离开这里送海军陆战队员返回英格兰的日子就快到了。在这种时候,如果要我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的话,我不会说我们带着一种复杂的感受盘算着这日子的临近,我们是带着极度的喜悦欢呼这日子的到来。



 

一向是为我们带来佳音的“供给号”,现在她自己也要启程回国了,这就等于告诉我们:我们快要走了。11月26日,她出发了。看着“供给号”离去,我们是不可能不激动的:这艘小小的帆船,她曾经多少次激起我们的希望和恐惧,这么长时间的患难与共与朝夕相处,我们已经把她看成我们的一位伙伴了,她的门永远热情地朝我们敞开着,解除我们日甚一日物质短缺的痛苦,驱赶这蛮荒之地的无尽的寂寥!

 

因国家对居留此地或加入新南威尔士兵团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和二等兵提供的优惠政策,3名下士、一名鼓手和59名二等兵接受了所分配的土地,决定在诺福克岛和罗斯希尔定居。这些人当中,有几个是有手艺又有事业心的,再加上他们该得的薪水(从1787年初他们在英格兰登船时算起直至退役),干下去是有希望维持生活的。但大多数人很显然是因为热恋着女囚犯才留下来不走的。而那些女囚犯的性情和生活习惯,我很遗憾地说,可别指望她们能给他们带来名誉,也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安生。(译者注:坦奇有点不近女色的味道。或有严重的等级意识,书中对女囚犯缺乏任何实质性的描写。)



 

本书有关叙述的部分,我想,最好是以殖民地当下的状况描写而收尾吧。这情况是在我登上开往英格兰的“戈耳工”号前几天亲自观察和记录下来的。

 

1791年12月2日。去罗斯希尔。自从我上次考察过以后,这里的公共建筑增加的不是很多。仓库和兵营是早就竣工的了。兵团教士和军法官的公寓也竣工了——在军法官公寓里,必要时也可召集刑事法庭。然而这些都是较小的建筑。在这个已有的还只有几百间由树枝和泥巴做成简陋小屋的殖民地,我们认为绝对有必要着手谈论财政部、海军部、公共图书馆和许多其他类似的宏大建筑,这些建筑将构成一个宏伟壮观的广场。从登陆点到总督官邸的那条大道已经完工,那是一条气度非凡的大道,异常宽阔,有一英里长,是一条笔直的路。这条路经过许多还比较多的沟渠,沟里用粗树干填死,上面盖上土。所有的锯木工、木匠和铁匠很快将统一归总督的一位相当不错的家臣指挥。这个计划已经做了一些前期准备,九个锯木坑被加了盖,以便在季节变换以后,不致影响其操作,此外还盖好了一间漂亮的木工作坊及一间新的很大的铁匠铺。这些无疑是对公众有力的事情。建一所新医院已经谈论了两年,但还没有开始建。不过,建成帐篷样式,用茅草盖顶的两排长长的平房,已经完工,可以容纳200个病人。今天的病人人数是382人。罗斯希尔的空气不像以前那样好了。最常见的病是痢疾,多数病人最终死亡。最近这里出现了斑疹伤寒,好在及时将病人转移开,没有导致大面积传染。整个11月份,有25个成人和2个小孩死在这里。



 

到了医院以后,我见到了几个“中国旅行家”,并和他们谈了一会儿,他们当中有四个人躺在这里,他们是被土著人打伤的。我问那些人,他们是不是真的相信能到中国。他们说他们的确信以为真,(虽然不知道怎么去)以为向北走上足够远的一段路,有一条河,河对面就是中国最边缘的部分。渡过河(河是可以渡过去的)以后,他们就会发现那些长着紫铜色脸庞的中国人,他们热情好客,待人友善。他们还说,在他们逃出来的第三天,有个人因为劳累而死了。另外一个人被土著人屠杀了。土著人发现他们没带武器就袭击他们,他们吓得赶紧逃走了。这件事情在罗布肯湾附近,罗布肯湾挡住了他们去北边的路,他们就往右手方向走,不久就到了海边。在海边,他们两手空空的闲逛着,拣些贝类填肚子。断定在往下实行他们的计划是不可行了,他们当中的几个人决定返回罗斯希尔,他们一路跋涉,克服了许多困难,到罗斯希尔的时候几乎快饿死了。在他们回来的路上,他们碰到了6个追着他们去的人,他们跟那些人讲了他们所遇到的情况,说服他们放弃原先的打算。现在,有不少于30个囚犯失踪,他们白天住在林子里,晚上则潜入各个农场偷东西。(待续)


本文由Finny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澳洲《联合时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