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图/兔尾
大学期间,我学的专业是财务管理,毕业后我也一直做的是财务工作。
按理说,我也是一名“老会计”了,但后知后觉地我,竟然花了五年的时间,去证明自己其实并不喜欢与数字打交道。
比起沉闷地编制财务报表,分析利润表的盈亏数据,我似乎对一些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尤其感兴趣。
比如,我喜欢写作,所以我花很多业余时间在文字上面。尽管长时间地面对电脑,但那种疲惫,就在你写出满意的文章后又变成一种轻松。
说不上来这是什么感受,听上去也有些“变态”,但能做喜欢的事情,于我而言,确实不失为一种幸福。
所以,来澳洲之前,我便计划着要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多去尝试一些自己很感兴趣,能收获很多,同时成就感十足的事情。
大到慈善机构、新媒体工作,小到酒保服务生,或者能给咖啡做漂亮拉花的技师,这些在我脑海里与过往的生活,完全不搭边的事情,一遍遍吸引着我的注意,让我想打着「反正没人认识」的旗号,去大胆尝试,尽情体验。
那些乏味的当下,也总有一瞬闪过的冲动,反而让人记忆犹新,想要去一探究竟。
◆ ◆ ◆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申请了一份与慈善相关的工作。
那是联合国难民署驻澳洲的办事处之一,坐落于悉尼的市中心,在窗明几净的会议室里,透过玻璃,你总能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笑容。
前来面试的人员,被安排在一间培训室里等候。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开始热情地介绍自己,亚洲人性格里天生的腼腆,被这股自由的气氛打破,我们相谈甚欢,有一瞬间让我感觉像家人一般温暖。
看着面试者说话时翻动的嘴唇,我忽然走神,觉得这样的场景有些不太真实。
这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坐着来自英国的小姐姐,从波兰来的美妆店阿姨,从塞尔维亚历经千幸万苦来到澳洲的难民大叔,以及像我这样出来间隔年,体验生活的丹麦小姑娘,还有说着日式英语的日本小哥....
⬆️来自丹麦的同事硬要表演倒立...
总是觉得不可思议,竟然有一天我会和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同坐在一张桌子前面,竞争着同一个岗位。
我脑海里,不断冒出「文化融合」四个大字。
面试是轻松的,并不像以往那种有板有眼,像回答考题一样的过程。它平和且欢乐,以至于让我恍惚,这样的相处真是一种有趣而珍贵的经历。
我想,或许再过个十年二十年,回头来翻开这一页时,我也一定记忆犹新,并且觉得画面生动。而这一切,我能亲身参与,已然是收获,已然是幸运。
◆ ◆ ◆
于我而言,这份工作的意义是厚重且难得的。
它为人权发声,为弱者出头,为这世界上正在遭受苦难的人伸出援手,而我若能成为其中一员,去贡献力量、去感受苦痛,或许能给我很多关于人生的思考与转变。
因此我十分想得到这份工作。但是面对这些英语贼溜,自信满满的人,我又如何能够“杀出重围”,得到青睐呢?
我几乎是使出浑身解数。
⬆️和我一组的同事们
从面试前的准备,到面试过程中,不断强迫自己多参与,多表述,多展现自信的一面。我尽力了,所以并不会感到什么遗憾。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在门口新开的中餐馆吃饭,家乡的味道,伴随着耳熟能详的华语歌,我将面试的有趣故事讲给满满听,突然电话便响起来了。
我赶忙接起,听到电话那头清晰地说出“good news(好消息)”,意味着我面试成功了!我几乎是要兴奋地拍桌子,总之那个夜晚,我记得是无比开心且欣慰的。
⬆️我的工作牌
我似是找到一点出走的意义,寻找到一丝人生除了朝九晚五以外,其他能驱动你向前的力量。
我确信自己在做一件自豪感十足的事情,而那才是我想要看见的自己。
◆ ◆ ◆
因为写作的关系,我在自己的小平台上码字码了三年。虽然业余做着新媒体相关的工作,但其实我对运营、对市场营销这些领域并不是很擅长。
所以我想把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兼职去找一些新媒体相关的工作。机缘巧合,我认识了Mike,他恰好在寻找一名新媒体相关的工作人员。
记得我们第一次开会的场景,是在达令港的一间办公室里,在座的每一位都特别优秀(哈哈除了我):有澳洲花旗银行的经理、有“全球四大”的资深职场人、有在投行、咨询行业熠熠生辉的职场大牛们...
我坐在他们中间,忽然觉得自己太渺小,有太多要学的东西。
从他们的学识谈吐,我清楚看到自己的不足。而那时我才知道,只有与优秀的人共处,你才会有进步。
那晚开会,开到了临近晚上十点。我主要负责文字工作,虽然这些人都很厉害,逻辑缜密,但是他们依旧很有礼貌地认真听我的意见,然后大家再头脑风暴式的展开讨论。
讨论累了,桌上摆着Mike准备的披萨和水果,我们一边吃着,一边思考,当下的氛围,还真有些像是创业初期一般。
后来在回家的车上,我感触良多。
我们常在一种舒适圈里,觉得生活其实挺好的,平平淡淡,不争不抢。但又常在这样的舒适里,渐渐磨去棱角,迷失自我,放弃一些内心的好奇与躁动。
当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表示完全尊重。只是对我来说,能成长能变得更好,不管它是孤独的还是舒服的,我想我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我庆幸自己能做出如此选择,也能在成熟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 ◆ ◆
在工作方面,通过一个月的异国职业生活,我也有一些经验想要分享出来。
·培养一项自己拿的出手的硬技能·
不管是投简历,还是面试,我发现他们都对我「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表示有兴趣。
当我向他们展示我今年刚出的第一本书时,他们总是发出称赞,并且表示想要更多了解。在好工作难找的悉尼,我也得到几个薪资不错的工作,几乎全得益于自己的作者身份。
常常是高冷的面试官,让我发几篇作品过去,没过多久便回复我说「你期待薪资多少?明天有机会来面试吗?」
所以,不管是在哪里,培养一项自己可以拿出来展示的过硬技能,是很有必要的。
·学好一门外语,走到哪里都实用·
从上学时我便对语言产生浓厚兴趣,那时喜欢看美剧,我便常常模仿戏中角色说话,看到不会的单词也有意识去查询并背诵。
而在国外,会英语就真的是基本配备了。
刚来澳洲时,因为已经丢下英语好多年,所以常常话到嘴边便卡壳,想要与人交流深层的东西,也只能浅尝辄止,匆忙结束。
常常一份不错的工作摆在你面前,如果英文不行,就很可能失之交臂。
当然,学好语言的优势,不仅仅是给你工作上增光,在生活里,它就是交流的工具,能让你去跟不同的文化产生碰撞,这才是最有力的一面。
·认准方向,在一条路上坚持下去·
虽然坚持这个关键字快被说烂了,但我这一个月里,最深有感触的就是坚持。
从以前200斤的自己减肥减掉60斤,我初尝坚持的意义,再到后来对写作的坚持,以为只是小打小闹的我,竟然还出了一本书。
找工作投简历,你总是会遇到无人问津的局面,特别是在国外,不断碰壁能给你无数次心灰意冷的理由。
这个时候需要的,恰恰是坚持。
坚持寻找合适的岗位,坚持每天学习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坚持是在每一次去面试,兴奋而去,失败而归,依旧不愿放弃的态度。
不求一飞冲天,但求你坚持到底。
◆ ◆ ◆
很多时候,我会收到一些读者的留言,大概是觉得自己很迷茫,不知道喜欢做什么,不知道生活的方向在哪里等等。
其实,你不必自责。迷茫,几乎是每个年轻人的常态。不迷茫,说明你要不是找到奋斗的方向,要不是已经老了。
要破除迷茫的方法,就是你首先要拿出一张白纸,写下你感兴趣的事,羡慕的生活状态等,再结合现实情况,从中提炼出自己能发展的方向,选择最让你憧憬的事去做。
有可能是学好一门语言、掌握一种技能,有可能是坚持健身,也有可能是去哪里旅行等等,总之让自己处于一种出发的态度,这样你便不太会感到迷茫。
其实,在澳洲生活一个月后,我脑海中也不断在冒出一些新想法,是过往那些自己感兴趣,但是没机会去做的事情。
这些埋在思想里的种子,不急不缓,我等它慢慢生长。
在国外生活不比国内轻松,很多事情都要你亲力亲为。但恰好是在这些需要独自承受的时刻里,你才能变得更加成熟,肩膀更加宽厚。
我庆幸能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做一些看上去冒险,但自己无限喜欢的事,那样我才觉得自己是在生活,往后的岁月里,回首时能拥有美好回忆。
我是兔尾,我在路上,你要和我一起出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