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小学生凭“基因研究”获奖,是天才少年还是“我的研究员父母”?

2020年07月17日 移民教参



最近,12岁小学生凭借作品《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跻身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给科研圈投出了一颗“重磅炸弹”。



小小年纪就能把一个普通人连简介都看不懂的课题,研究的明明白白,不得不让众人佩服,“别人家小孩”的势力让人瑟瑟发抖,相信又会有不少孩子要接受一轮来自家长“你看看人家孩子”的语言轰炸。






“科研神童” or “研究员父母”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的获奖情况公示表中放眼望去,在众多三等奖获得者的课题题目上,这位天才少年就已经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了。



其他同学还停留在研究昆虫、搭小木屋这些颇有童趣童心的事情上面,获奖神童的研究内容扑面而来的就是四个字“降维打击”


很快质疑声四起,毕竟从资料上来看,这位同学完全从0学起,从最初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只靠上网搜索居然能够短时间成功研究明白C10orf67基因片段与癌症的关系?这进步是不是有些过于神速了?



很快获奖同学父母的身份被网友挖了出来,二人都是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而研究的方向正是肿瘤信号转导学科,他的父母可以说是神童背后隐藏的巨人,这就难免让人浮想联翩了。




果然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很快就宣布,因违反了竞赛规则中“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规定,撤销了该项目获得的三等奖奖项,并收回奖牌和证书。


这一场闹剧过后,留给主办方的是尴尬,留给孩子的,可能是童年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教孩子写作业 or 给孩子写作业




如果孩子的父母只是给孩子一个方向上的引导,让他自己去探索去完成整个研究,他能给出的成果在研究员父母眼里的确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未必就没有拿奖的可能,如果父母没有用大包大揽的方式,去剥夺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局是否会大不相同?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人生也没有如果,但在教孩子写作业,还是给孩子写作业的选择上,中国父母的确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这种看似无私的付出,背后却藏着对孩子的伤害。





知识获取or 思维解放?




如果小孩子对科研从小就有兴趣,大可以从小就可以培养,让他亲自去探索、去实践、去面对错误、去解决问题,亲自去体会成功的快乐,亲自去感受失败的沮丧,让他理解科研的不易与快乐。



毕竟对于孩子成长来说,知识的获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思维方式的解放的培养,才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必修课”。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完成为目的的指导,的确在格局上有些“矮了”,而在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开发孩子潜能、培养儿童独立能力等诸多方面,很多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值得借鉴。



这也是为何当下移民人群,目的多半是为了孩子教育的根本原因。






移民海外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更多有价值的时间


孩子在国外学习忙不忙?不少家长感觉移民之后,孩子在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更多了,家长也感觉更忙了。但为什么说孩子有价值的时间变多了呢?



在国内,一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学习到10点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就算是放假也会被各种培训班填满,抽不出时间来玩耍。


除了单纯的学习时间外,尤其是大城市,光是上学、放学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就不少,毕竟市中心的房价也不是谁都能觊觎的。



在国外,拿加拿大举例,孩子3点半就放学了,也奔走穿梭在各个兴趣班之间,但通常在任何一个城市的任何一个社区,十分钟车程内能解决几乎所有生活和教育问题,而且没有k12教育的压力和同伴间的竞争,这里的兴趣实打实是按照孩子意愿走的,学就学自己喜欢。


所以,同样是一天24个小时,他们获取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会更优质。



更强壮的体魄


还以加拿大为例,普遍各个学校对户外运动的重视程度都超高,下雨天即使浑身湿透也没关系,老师、家长、孩子没有任何人觉得这是问题。


进入课间的学校还以为走进了“杂技团”,孩子们跑步、攀爬样样精通,花式运动应接不暇。



说实话,身体素质的培养和体育锻炼,能让孩子获得更强壮体魄的同时,也能在运动中学习自信,学习自我认知,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敢于直面的勇气和魄力。




写在最后


对待每个孩子家庭教育上,家长的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我们得承认,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有普遍意义的,孟母三迁的道理,当父母的最有数,不是吗?



推荐阅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