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男孩被人围殴致死,上百人围观却无人援助,人心真的如此冰冷吗?

2019年11月08日 澳洲第一传媒



跑步第一名的孩子,

没能跑过凶残的伤害。



在湖南长沙,有这样一个可爱的9岁小男孩。


他是班里跑步最快的孩子,和好朋友住在同一个小区,每天他们都会一起上学。


这天,他吃完午饭放下碗急匆匆的就想去找同学玩,父母还相互笑着说“这孩子招呼都不好好打,这么猴急。”



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一离开再见面,男孩已经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小男孩开心的下楼,在小区里和一个陌生的男子相遇。


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这名男子突然就向男孩发起了攻击。


孩子惊慌的逃开,却因为摔了一跤被追上。最终被这个陌生人用扳手、螺丝刀一下一下的活活打死。


整个过程持续了30分钟,期间,行凶现场附近有近百人的居民看到了这一幕,包括社区的保安。


但是,没有人阻止,没有人劝阻,他们只是站在那里看着,直到男孩的完全停止挣扎。



这起让人无比心痛的#长沙9岁男孩小区内被男子殴打致死#的新闻被各大媒体平台纷纷报道,目前凶手已经被警方控制,据悉,行凶男子疑似有精神问题,在11月1日刚刚搬到这个小区来,与男孩一家和男孩本人完全没有联系。



目前调查正在进一步进行中。


一时间,除了对小区保安不作为、凶手既然为精神病人为何家庭极其监护人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的质疑声以外,大部分网友都在愤怒围观者的冷漠:


“有这么多人围观,为何却没有一个人上前施以援手?!”

“只是扳手和螺丝刀,又不是砍刀或者枪,竟然没人试着阻拦!”

“为什么有人拍视频,但是就没人上去救救孩子?”


也有对居民的处境表示理解,认为贸然出手,可能会“惹祸上身”。



不过这些,相比起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撕心裂肺的哭声,都是那样的脆弱。



悲剧已经发生,

再多的谴责和愤怒

既安抚不了亲人悲伤的心,

也挽救不了孩子的命。

 

这种冷漠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2011年10月13日,两岁的小悦悦在广东佛山连续被两车碾压,整整七分钟,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



直到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才将小悦悦送到医院抢救。遗憾的是,因为伤势过重、错过救援时间,小悦悦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这就是著名的“小悦悦”事件。一时间国内舆论一篇哗然,震惊,愤怒,谴责,呼吁……人们经过“彭宇案”之后,内心都十分彷徨,深怕自己的善意害死了自己。


“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句话像是一根针,刺痛人们的心,让他们不敢表露自己的善意。于是在长久的克制中,人们逐渐变得“各扫门前雪”。



但是,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也就是说,以扶老人为例,如果被扶者不能证明扶人者将其推倒,扶人者则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人心真的如此冰冷?



既然法律对救人这件事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那么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手?人心真的如此冰冷吗?


也并非完全如此。

1964年3月13日,28岁的Kitty Genovese在下班返回公寓的途中遭到歹徒的袭击。这场袭击持续了将近30多分钟,期间,Kitty Genovese多次朝附近的居民楼呼救,但除一人报警以外,其他人都没有伸出援手。最后,她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去了。



事后据调查,当时有38人听到了kitty的呼救声或看到了她正在被袭击时的场面,但他们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次事件的报道令美国社会十分震惊,引发了大众对人性冷漠的关注和讨论:当时若大部分目击者都采取了行动,那这一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呢?


后来,心理学家对这次事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多次实验提出了理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一个人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导致最后谁都不负责任。



引发这种效应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责任扩散:

即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人的助人行为。


情境的不明确性

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


评价恐惧

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也就是说,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也就是说,引发这种“冰冷”现状的可能的除了人们担心“惹祸上身”之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人类的本能才选择了不作为。


然而,难道因为是本能,人们就可以安心的告诉自己这不是自己错吗?


事发后,小区的居民自发的悼念这个孩子,几个老人家眼含着泪后悔当时没有出手,可见大家心中都有着愧疚。



这种愧疚会跟着他们一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许在日常中会逐渐淡忘,但是只要偶然一想起这件事,愧疚就会重新涌上心头。这种愧疚会犹如一道枷锁,紧紧的跟随在场所有人一辈子。这难道是他们想要的吗?针对这种“旁观者效应”,我们难道真的束手无策吗?



并不是。这种本能我们当然可以克服。不然,为什么还是有见义勇为的人挺身而出?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梅利莎·伯克利博士针对“旁观者效应”提出如下建议:


1、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


2、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



3、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


4、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人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5、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帮你渡过难关在一大群看客围观之下。

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最后一点,不仅成年人要牢记,也要告诉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知道正确的求救方式



值得学习的土澳人民


类似的事情也在澳洲上演过。


8月13日在悉尼的CBD区,生了一起骇人的持刀杀人事件。凶手将一名性工作者割喉后,又持刀前往CBD捅伤多人。



他站在马路中间,高喊着“真主万岁”在十字路口随机刺伤无辜群众,引起人们的恐慌和巨大的骚乱!


凶手狂妄地在街边横行,甚至还跳上了路边停靠车辆的车顶,叫嚣着:向我开枪啊!



这种疯子一样的举动和随机伤人和湖南的精神病患者是不是十分类似?


然而,土澳人民并没有沉默。


第一个勇敢的人站了出来。他拿着一把椅子逐渐靠近凶手。


接着,第二波热心的人出现了:几名路过的消防员拿出消防斧向凶手靠近并要凶手放下武器。


然后,第三波勇敢者——在餐厅喝咖啡的两名男子:Paul和Luke也站了出来!


他们一人拿了一把咖啡椅,一个人拿了一个牛奶箱,冲了上去追击凶手!


受到了他们的感召,第四波路人:Lee和Alex也抄起了身边的家具,一起追了上去!



接着,越来越多的路人们都加入了追击歹徒的行列中!


他们紧紧地跟随在凶手身后,组成了一列浩浩荡荡地追凶小队!



很快,Paul追上了凶手并将其撂倒在地。下一秒赶来的同伴也来协助,将手中的牛奶箱罩在了歹徒露在椅子外的脑袋上。



一把咖啡椅,一个牛奶箱,成功地让凶手动弹不得!为了防止凶手挣脱,后续赶来的人们又把手里的椅子、框子纷纷叠架起来。


直到警方赶到,才一件一件的把这些器物从凶手身上拿开。



周围的人们用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感谢这些挺身而出的勇士。这件事情在网上也被网友们高度夸赞,还被网友们做成了欢乐的表情包。



在见义勇为的这件事上,土澳人民从来都没有“怂”过。


面对不可理喻的暴徒,他们化身“推车侠”,用推车停止对方的暴行。



这些奇奇怪怪的武器,

却非常让人感动。


因为这些人身边,

并没有刀枪棍棒可以当武器用。

但他们在面对暴徒行凶,

面对需要帮助的人,

仍选择了挺身而出!


不论是在火场,


在海边,


还是在邻家的后花园

帮助驱赶抢匪,


面对暴行和求助,

他们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冷漠”二字。

比起澳洲的蓝天碧海,

这些对他们而言,

只是件“小事”的举动才更加动人。


结语




一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消逝,

大家是否都应该反思一下,

号称让中国道德倒退“彭宇案”

已经过去了十余年,

人们是不是应从当年的阴影中

走出来了?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

所提倡的高尚道德品质。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

都有着一颗“老人老、幼人幼”的善心,

同时我们也有着一颗趋利避害的私心。


而当我们见到有人需要帮助时,

当我们在

“帮不帮”

“扶不扶”

“救不救”的问题上,

左右徘徊、桎梏不前时,

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学习在内心上确信,

救助行为永远不可能成为侵权的证据。



同时面对我们天生的本能与胆怯,

我们也要用理智和修养去克服。


唯有这样,

9岁男孩的悲剧才能从源头上

保证才不会再次上演。


对于这件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在留言里参与讨论。


编辑:Jessie

素材来源:微博,澳微帮,中国法院网,中国新闻网


荐读DISCOVERY
移民澳洲 | 澳洲PR | 澳洲养老 | 澳洲保险 澳洲入境指南 | 澳洲旅游 打工度假签证 | 澳洲中小学排名 澳洲儿童医院 | 澳洲代购 | 澳洲外卖 | 悉尼生活成本 | 悉尼居住 | 留学生回国须知 | 澳洲入境


期爆文:
D&G辱华 澳洲治愈关节炎 | 华人抢奶粉 | 大妈机场撒泼 | 移民政策巨变 | "滚回中国去", 中国游客在泰被打 | 移民上山下乡 | 代购被税惨不忍睹 | 华人自述火了, 自愿放弃PR | 澳媒曝光, 17位外国专家将“神药”赶下神坛 | 中国买家再次登上澳媒头条 | 把70岁患癌父亲骗到澳洲之后 | 澳洲史上最严安检 | 中草药治好澳洲绝症 | 飞机上喝"别人的口水" | 土耳其汇率暴跌, 代购疯了 | 澳洲的"养老幻境"


全澳精选房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