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的人生还长,还会看很多风景,还会认识很多人,但我知道像这样长达半年的美景和这样单纯的心境大概很难再有了。
大家好,我是nova,我在墨尔本。
这个视频是我的澳洲半年记,零零散散拼凑起来的故事,讲述是按时间顺序,视频有少部分与故事时间不对应。首先,感谢愿意安静下来,花20分钟听完、看完这一段旅程的你们。
-高清(并不)视频请点击阅读原文-
第一次听说打工度假是好几年前了,在我们学校的英语角,认识了想去新西兰的,认识了从澳洲回来的。我那时候也就听一听,因为离毕业还远,没什么长期计划。
研究生最后一年,大家都在慌乱准备工作的时候,我申请了澳洲打工度假签证,当时叫上好几个朋友去网吧帮我抢名额,签证下来之后我就铁了心地放弃了找工作的念头。我心存侥幸和庆幸,深知“逃避”只是一时,但最终为了少一点遗憾,我愿意“浪费”一年甚至两年(我知道很多人都在集二签或者再申请新西兰)。
而我不认为这是浪费,父母偶尔会这样觉得,但他们对我无条件的爱里有对我的包容和支持,这些情绪很复杂,但大致为正。社会环境怎么样,我顾不过来了。
如果不是对这一年的期待,毕业那会儿应该特别伤感。我希望再相聚那一天,我们又各自有了故事,又可以讲很久很久。
在珀斯落地,是因为它的日落沙滩。开始很顺利,遇到充满善意和热心肠的换宿家庭。在兰斯林住了一个多月。那些日子,非常非常地安静,冬天刚过,空气还是冷色调,夜里星空璀璨,忽近忽远的,凉凉的风里是海浪的声音。每天都会去沙滩看日落,与我为伴的,大多时候只有成群的海鸥。我不会觉得特别孤独,反倒是,很自在。心像摊在了大海上,任由我漂来漂去。视频里放的很多日落都是在兰斯林拍的,我相信夏天的小镇,夏天的夕阳,一定更恢弘惊艳,我们有机会再见吧,下次一定要带上朋友。
半道上来了一对法国情侣换宿,总算有同龄人可以讲话了。换宿结束后我们分道扬镳,他们去了南边,我留在珀斯北边的一个郊区,君达乐。结识了台湾姑娘,加上在兰斯林遇到的,往后去台湾也多了好几个去处。这是旅行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处,当你的朋友慢慢遍布世界各地,你去哪都能有地方落脚。后来遇到一群欧洲朋友,我跟他们说,哪天来欧洲了,一定挨个拜访,他们说必须的,去中国一定找我。在君达乐的那段时间,找不到餐厅的工作后来就去了草莓场,是这辈子干过最体力的活了,后来听谁都说草莓是最难摘最难赚的一份农场工作。做了半个月,就拿着钱卷上行李南下了。
计划是去与那两个法国朋友汇合。我决定小憩一段时间,养下腰伤,一路便又找了两家换宿。停下来没几天,就在脸书上看到有人公路旅行找驴友,我立即联系了他,便有了后来一个月特别开心的公路旅行,跟法国朋友的会面也就没来得及,但后来在墨尔本圣诞节有再见。
换宿和旅行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换宿遇见的是澳洲本地人,他们大多都有一定岁数,我们的交流总体正经严肃,他们对我而言是长辈,我跟着他们适应澳洲口音,了解澳洲文化,感受乡野间普通人家的生活。而旅行遇见的几乎是同龄人,我们的聊天大多欢乐搞笑,他们与我一样对这里了解不多,但对我而言他们又是更加丰富的个体,我也跟着他们适应德国口音、荷兰口音,了解他们的个人故事和国家趣闻,相互之间是鼓励、支持和调侃。我在国内接触过一些外国人,但谈不上聊了多少,也不够生活化,那时候是一群中国人对一个外国人,文化占比不均衡,聊天的起因后续心态种种也都是不对等的。而在异国他乡,又或者是因为澳洲的多元,每个人的文化背景都不一样,这样的均衡让聊天变得更像朋友。没有哪一种文化是扑面而来让你聆听多过讲述,也没有哪一种文化躲在角落让你讲述多过聆听。
公路旅行一共6个人,两台车,来自5个国家,考虑混血的话,有7个国家了。我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5,虽然我比较大,但我所知的信息量却不及他们,又或者是因为他们全部来自欧洲,很多信息是共享的,我一个亚洲人真的有点敌不过。不过,要说公平,他们得恶补的亚洲文化可太多了。旅途中的趣事,下次再讲。
我自认为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当代女青年,但其实真正接触到文化差异,一些让肾上腺素飙升的窘迫、惊讶让这种差异才变得更加深刻,自己的想法才真正地放开。这样的变化是一定要通过“身体在路上”才能真实感知的。我喜欢读书,享受“心在路上”的时空变幻,但若要论体验,必须要用脚来走。
澳大利亚幅员辽阔可以想象。但它的人烟稀少我用了好一段时间来习惯。一个人可以拥有一片海,一辆车在近150公里的直线高速路上奔驰碰不到10辆车相向而行。“你看前面有辆卡车”,“但它可能有10公里远”。因为这样的优势,在这里房车露营是件可以说走就走的事。在幸运湾那几天,大大小小的车辆停在灌木丛中若隐若现就像一个小区。醒来有阳光和风鸣,入梦有凉月与海浪。露营的日子可太美了。
刚到墨尔本的时候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不好。下雨,住进像加州旅馆一样拥挤的青旅。直到我现如今已经在这里住了快4个月,它的宜居、活力、多元几乎让每个旅行的人都想留下来。我们六个,有人去了新西兰,有人回了德国,有人继续北上打工,有人留在了这里。
“你接下来要去哪里呢”
“我想买车去北边再去西海岸”
“我最后一个月可能也要去西边”
“如果我们偶然遇见就太好了”
“对呀”
打算在墨尔本留久一点,想找一份对未来职业发展有用的工作,面试和试工了几家餐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有机会去一家小公司实习,便决定牺牲我的假期留了下来。既然是全球最宜居城市,还是居一下。我搬进市区附近的公寓,认识了哥伦比亚的女生,成了好朋友。大家都不相信我们只认识了3个月。他们以为我们是旧友。成年人了,交友这件事,合得来就毫不羞涩。
“我在墨尔本留下来,我觉得这里更像是生活,而生活不能没有朋友吧。”
在国内的时候,我总觉得社交圈很局限,认识的人不多。旅行这半年,竟觉得交友是件这么容易的事。很多人初次见面也只是蜻蜓点水,但大家都保持很大的善意和幽默。认识人,成为朋友,有活动叫上对方,一来二往,再认识朋友的朋友,关系网越大,越复杂,也就越牢靠。
因为“染上”的这些习惯,我似乎比以前更加乐呵。见面习惯先互报名字,“如果下次忘记请见谅,记名字这事儿我有点差劲”,“没关系我也是”;第二次见面会拥抱,会碰一下脸颊,拉丁美洲的人儿真的很热情;激动的时候会击掌碰拳,然后还要带一个花式收尾像大白那样。有一天,你要走了,你笑着说:
“我们下次再见”
“好,until next time”
作者其他文章:澳洲换宿体验
更多图片以及旅行日记见微博@xnov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