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亲眼看见,面前的陌生人要跳桥自杀,你会怎么做?
最近,韩国博主©️Pranky Friends、当地警察局、韩国生命保护预防中心联手做了个社会实验。
他们请来一位年轻小哥,在大桥上作出投河姿态,测试路人的反应。
这个视频,记录了两个普通人是怎样应对眼前陌生人自我伤害行为的。
视频发出后,油管播放量突破500万。
微博用户@一支小暗暗 将其翻译后上传到微博,转发量一个下午从1万飙升到近8万。
大家纷纷留言,看到一半就就哭到爆炸。
以下是由@一支小暗暗 授权我们发布的字幕版视频,在此再次向她表示感谢。
暖冬的下午,监控器里的这名穿着入时的弟弟在桥上黯然神伤,不住地叹气、大喘气。
“哎——呼——”
“哦多茄,怎么办啊。”
一位穿着粉色羽绒服的姐姐从远方走近,很快就注意到了他的异样。
就在这时,弟弟的一只脚踩在了栏杆上,整个身子往上一蹬,意欲翻越栏杆。
意识到状况的姐姐来不及多想,一个箭步冲上来,从后面抱住了弟弟。
姐姐紧紧地扯着跳桥弟弟的衣服,轻声询问:“在干什么呢?”
小哥哽咽着左闪右躲,嘴里一边说着“没事、没关系”,一边试图挣脱姐姐的手,再次向栏杆方向接近。
“不行不行不行!什么没关系!我不觉得没关系!”
明明比对方矮了半个头,姐姐却牢牢地抓着对方,自己站在栏杆的一边,将对方往桥的内侧推。
拗不过姐姐,小哥开始捂着脸,轻声抽泣,不知心中藏着多少苦楚。
姐姐紧张地抠手手,举起又放下,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安慰、劝阻对方。
一时间,两人竟然僵在现场。
可能回忆掉进了大海,可能有些往事回不来。
思索良久,她似乎终于想好了合适的说辞,下定了决心。
她伸出手去,抓住了对方的手臂,轻轻地开始摇晃,轻身说道:
“不是很冷嘛?从这里掉下去死掉的话,会很冷的!”
闻言的小哥开始仰头望天,眼泪不住地从脸上滑落。
姐姐双手捧住他的脸,像在凝视着自己的亲人或爱人,真诚的话语里不自觉地带着哭腔:
“请看看我。请不要这样(自杀)。”
面对这样真诚的眼神,任谁都会平静下来。
姐姐连忙给他擦了擦眼泪,给了他一个爱的抱抱。
看小哥的精神逐渐正常,姐姐忙不迭地把他带离了桥边,走到一边安全的人行道上坐了下来。
虽然有阳光,但毕竟还是江边,风很大。
姐姐的脸和手,一会就被大风刮得红扑扑的。
弟弟有些内疚:“是我连累你了。”
姐姐却一把抱住他:“不是你连累的,可以活下去的。你是很珍贵的人,大家都是很珍贵的人。”
两个人并排坐在人行道边聊天,明明十几分钟前还不认识对方,现在却像是相识多年的好朋友。
小哥反问姐姐:“你没有过想要自杀的念头嘛?”
姐姐:“有过的。正是因为我也有过这种想法,所以才阻止你。”
原来,这位姐姐也并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她也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甚至有过尝试。
当时,并没有另一个姐姐救他,但她凭借幸运活了下来。
“你知道吗?活了下来之后就发现很美好,一点都不想死了。”
只有感同身受,才知道如何与对方交流。
姐姐开始拿出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育这个小弟弟:
“如果真的很想死的话,就想一点开心的事,多细小都可以。”
“今天的阳光很耀眼,不可以就这样死掉;今天的饭好好吃啊,不可以就这样死掉😢 '
她的声音很轻、很温柔,但异常地坚定:
“我不了解你到底有多痛苦。”
“如果现在活下来以后的每个瞬间都觉得辛苦的话,我怕我现在说的这些话会让你觉得很傲慢。”
小哥低下了头:
“看来今天不可以死了。”
姐姐站起来,走到小哥的面前蹲下,给他整理起鞋带:
“明天也请不要死。”
世界卫生组织称,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
这绝对不仅仅是几个冰冷的数字。
每年有80万人自杀,也就是说,每36秒,就有1个人选择自行结束生命。
在你阅读这条推送的几分钟里,“有人自杀”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好几次。
他们可能是别人的父母、孩子、朋友、同事,很可能一直在等待身边人的帮助。
(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截图)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他们发出了求救的呼声,却被身边的人忽略:
“我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还不如死了好……”
“我的问题无法解决,没人能帮我,没有我大家会更好……”
不光是言语,他们还可能分发财物、与人道别、疏远,滥用药物和酒精……
在澳洲,华人自杀的事情,其实也完全不在少数。
根据生命危机救援及自杀预防服务机构生命热线(Lifeline)在2017年12月发布的一份针对华人群体的调查报告,在返回问卷的2038人中有38%的人经历过心理压力期,36%的人知道有人经历过心理压力期。
在ABC中文网的记者对此进行走访调查的时候,来自台湾的南希对记者说起了自己曾经的经历。
记者在整理采访记录时候坦言,这个姑娘看起来根本就和自杀两字无缘。她看起来阳光,热情。
可是正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她透露,当年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她在一段时间内郁郁寡欢,感到走投无路。
南希表示,她的父亲毕业于有台湾第一学府之称的台湾大学,后来在大学任教,对她在学习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此外,她上中学时,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苛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南希也对自己要求甚严,不能容忍考试失败的情况出现。
“那时总共重考了四次。有一次成绩出来又失败了,我就在家找安眠药,差点要自杀。不过,我最后没有找到药,”南希说。
超越抑郁(Beyondblue)的首席顾问格兰特·布拉斯基(Grant Blashki)医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是青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和同事们注意到,相当一部分在澳大利亚的华人留学生都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语言,有时还感到自己被孤立起来。”
生命热线的调查则显示,对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来说,引发压力和焦虑的常见因素为经济及家庭问题,而为适应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而没有机会接触到在中国的朋友和家人也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来自台湾,长年任教于墨尔本大学的著名社会学者暨执业心理治疗师张瑞珊(Jui-shan Chang)博士认为,若人们可以学习具备有起码程度的心理健康知识,就能够透过一些迹象来觉察到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如果出现问题,将会知道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你会有能力觉察到自己或周围的人情绪是否不稳定有一段时间,不开心,很忧郁、焦虑、或是注意到当事人已面临长期的压力或遭遇巨大的打击。有些人会说自己失眠很久,没有胃口或者每天都要借酒消愁但感觉更愁。”
那么,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如果要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要怎么办?
据了解,华人朋友如果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疑惑或问题,可以去看全科医生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电话。
据布拉斯基医生介绍,目前澳大利亚实施了《全科医生心理健康治疗计划》(GP Mental Health Plan),帮助人们进行心理健康评估。
若你感到心理出现问题,
可以找一位全科医生进行这项评估,
真正有需要的人
会被转诊到心理咨询师
或精神病学医师那里接受治疗.
澳大利亚的医保系统
会支付6-10个疗程的治疗费用。
如果通过电话进行心理咨询及辅导,可联系超越抑郁、生命热线、冥想空间(headspace)、儿童帮助热线等数家非盈利机构的热线电话。
不善于用英语沟通交流的人士可以拨打翻译热线电话131450,之后请口译员接通你希望拨打的热线服务电话。
专家建议,经常锻炼非常有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其次,要学着控制自己受到的心理压力。比如说,一些人靠喝酒来缓解压力,但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
再次,坚持作息规律。没有工作的人可以定期在每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社会的支持也很重要。大家应该花点时间和家人、朋友在一起。
张瑞珊博士除了提出类似的建议外,也表示:若人们具备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知识,就能及时察觉到问题。比如,发现自己或他人情绪不稳,抑郁,在家中或职场上变得易怒、或出现失眠等症状时应该多注意,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当我们觉察到有人要自杀或有伤及他人生命安全的危险时,不管当事人是否愿意,我们都可以打000,叫救护车来将此人带走强制送医。若有语言隔阂,可以请求医院提供中英翻译人员。”她提醒说。
此外,张瑞珊还表示,
无论在家中还是在职场,
如果有人际关系的困难,
或与他人意见不一致,
沟通技巧很重要。
有效沟通包含几个步骤:
第一步,要让对方感觉被理解。
不要一开始就指责对方。虽然对方的意见和感受和你不一样,但你可以让对方感觉你可以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感受。这样,对方的攻击或抵抗情绪就减少很多。
第二步,不要用“你”,而是用“我”字开始对话。告诉对方“我”的立场、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对方的回复或反应也将会是以“我”来开头,从自己的角度来谈问题,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为你没有怪对方,所以对方也不会指责你,而也将是着重在解释自己的立场。
最后,当双方都以“我”开头来解释或理性澄清了自己的立场,两人就可以开始协商,互相让步,而找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只是一些建议,
如果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还是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可能有的人会说,
这样的自杀预防方法,
就像大海捞针,很容易误判:
“就算对方真的有自杀倾向,
你的一两句话也
不一定能取得什么效果吧。”
可就好像河滩上有很多条搁浅的小鱼,
我们没办法把所有的小鱼都扔回河里。
但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几率,
我们真的救到了那个可以挽救的呢?
如果你收到求助信号之后
伸出了援助之手,
可能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考虑至此,是不是还是觉得
哪怕会误判,行动起来还是更好?
整理&编辑:Jes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