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前两天那起惨案

2021年06月14日 华人瞰世界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声比比
ID:ziquanM


大家好,今儿一早,我看着最近写过的文章,陷入了沉思:我这两天写的文章怎么感觉都不痛不痒的?必须整丶东西了。
于是我就鼓起勇气,聊聊最近邯郸路某大学的那起惨案吧。当然,这事儿多少有些敏感,所以点到辄止,大家懂的都懂,不多说了哈。
这起惨案的原委是,一个39岁的海归数学博士姜某,持刀杀死了49岁的同事王某。据说双方矛盾的关键,是姜某在6年聘任期后,没能留任,怀恨在心,就对负责通报的同事王某下了毒手。
首先,这是手法残忍的恶性杀人行为,没有任何理由,能够为这种暴力开脱。
不过,这起恶性案件,也引发了对大学教师“非升即走”制度的讨论🔊,作为曾经的冷门学科带学生,比比就此采访了几个系里的老同学,了解了下情况。
“非升即走”是什么?它的原型是美国的“Tenure-track”。
大意是,学校对青年科研人员实行6年期的考察,达成一定目标,即可晋升为副教授,获得终身教职,如果没能晋升,立刻解聘,不再相互浪费时间👋。
这项制度起源自北美,运行70多年了,已经趋于成熟,但引进国内后,效果却完全不同🙅‍♂️
原型“Tenure-track”的6年考察期,类似于“磨合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给你最大的帮助,让你留下,北美一般留任率在50%以上
而在本土,这“非升即走”的6年,更像是“试用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同时会招5~10个人竞争这一个坑位,最后只有最牛逼的留下来,剩下的都当了炮灰,留任率连10%都不到。
老读者知道,我毕业于南方某211大学,我的母校正是把“Tenure-track”本土化为“非升即走”的先驱🏃。
大量刚毕业的博士,以“专职研究员”的岗位被招进了我滴母校,做项目,发论文,但最终只有极少数能留下。
就在两个月之前,我滴母校还喜滋滋的出了个新闻:“我校6年引进了8000多位青年人才👨‍🎓。”
好家伙,母校,咱现在一共才4000多个专任教师,引进这么多年轻人,那还不得卷破头咯🤦‍♀️?

当然,其实高校竞争激烈,学历膨胀,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了。我上学那会儿,大学老师就是海归博士起步了。当时就让很多有学术志向的同学望而却步。
现在博士内部的竞争更加残酷了,我的老师前阵子说,我们系15年前评教授的标准,如今评副教授都够呛了。
知识分子内卷,恐怖如斯,我这个学渣想想腿肚子都发抖🥶。
我觉得,最近还有些事儿,其实和上面这个现象是相通的,比如:职高和普高录取比例为5:5,各地禁止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
还有前阵子的,某地中学招聘,应聘者多为清华北大和海归的博士生...
你能看出啥呢,我看出来,中国人真的太爱读书📖,也太能读书了,技能点全都点在读书上了。
但问题是,以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阶段,无论是高端岗位、还有学术容量,都导致,我们现在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的高学历人才啊。
说人话就是,对读书多的人,在当下这个阶段,没有那么多对应的职位。
就像很多北上广的白领回到家乡,反而找不到工作了一样——他能够发挥才能的产业,家乡根本还没有影子呢,这种时候,高学历反而成了负担🚮。
有人管这叫“高学历人才红利”,别忘了,这红利是社会的红利,对于高学历人才本身来说是红利吗?
出自某券商对国内某药物公司的研报
所以又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来:为什么现在国家要费那么大劲,发展高端产业?
因为在人人都在为一个坑挤破头的环境中,真正缓解内卷的方式,不是让挤破头的人躺平,而是努力多刨一个坑。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声比比(ziquanM),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ABC传媒招聘啦



ABC传媒 全职编辑3名


1、全职编辑


要求简介:从事过新媒体、熟悉微信订阅号编辑运作,文笔功底强,熟悉短视频拍摄、剪辑。


悉尼地区:1名全职

中国大陆:2名全职





市场销售3名


要求简介开朗积极,认真靠谱。能够向客户熟练地介绍公司业务特点,从跟单开始到独立完成销售。


联系方式


Email:[email protected]







另:大量读者还有没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态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