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产将会成为财富与阶级的分水岭
当一个区贵到一定程度,就会散发出一种绝望的气息,当你盘算在哪里置业的时候,有些区域的名字你会自动排除,那是你的初恋你心里永远的痛,就像今年越来越少听到客户考虑去Burwood或chatswood 去买House。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我和朋友说我在vaucluse 看房子,他眼睛差点掉到地上,妈啊你哪来的上千万啊,那可是澳洲首富住的地方,我说没那么夸张,98万就可以搞定一定海景房,你要不要来一套?
他不相信,因为听到vaucluse这个名字他都不好意思去查这个区的房价,就好象咱普通人没事也不会去法拉利车店逛一下。2017年的夏天,悉尼的房市充满绝望,绝望到聚集到在CBD15公里的小白领已经不考虑House,那是似曾相识听到就绝望的词。在小白领都在借钱,攒钱进去房市时那些CBD周边15公里破大楼也开始迫不及待往一百万冲刺, Edecliff和 Bondi已经被本地土豪囤地完毕,真的就没有什么可以买
往东南方向走,碰到快到一百万的破大楼公寓一点都不奇怪。
转战到Marrickviile那些inner west的区域,天啊,那些公寓在奔80万。
传说中的越南区变贵妇了。让我们默哀几秒钟。
最重要的是我们随便找一个比较popular 的区,房东要的租金都是这个德行
澳洲人的平均工资大约是每人年薪8万,假设夫妻两人结婚那就是16万的收入
我们用税务局的计算表算了一下,对于一对有孩子的夫妻支出如下
收入:
2413pw(每周)
支出:
孩子托儿所 600pw
租金(找便宜的)550pw
生活必要开支 500pw
保险,学习,汽车开支和娱乐 300pw
结余
463每周
结论:
按照平均工资,在每年不出国度假的情况下可以积攒到$24000,没孩子的如果肯过上苦行僧生活,可以多积攒2万刀。75万的房价就算您贷款90%,您需75000(10%首付)+31000(印花税加杂费)+15000(贷款保险费)-15000(首次置业)入市至少需要11万,有孩子的家庭,需要至少攒5年,没孩子的至少攒3年。如果房价可以等他们几年,每个人屋顶都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瓦,现实是残酷的,房价是不等人的。中国过去的楼市历史告诉我们一个血淋淋的道理,不是房价去适应人,而是人去适应房价,要不您赚的更多,要不您买的更远。本地澳洲人有很强的地段情节,连在电视剧里骂人都有一句low life western Sydney people,这帮人即不愿搬的更远,也不愿赚的更多(干吗活那么累)我们有生之年将见到一群居住在CBD周边15公里白领租客,他们一生都在租房子,就像我们不会去看vaucluse 的house,他们终老不会考虑买房子的事,韩国的首尔已经有这么一群人了。
这些人是最可怜的,在打工的体制下,他们每年的工资增幅都会被房东每年增长的房租吃走,永远牢固被困在他们的阶级体制里。悉尼已经透过房子开始了阶级固化。
很多人会说年轻人可以到布里斯本这样房价便宜的城市去生活,而且很多专家都认为悉尼房产有泡沫,布里斯本会成为一匹大黑马。我花了很多时间才了解专家到底是怎么评估房产的,首先专家本身也是打工的。专家和普通人一样判断房市有没有泡沫,完全是根据自己收入的,当专家每年的收入只有8万年薪的时候,他是很难理解人们如何去负担两百万的house,就像我到现在还不理解怎么会有人花10万去买手表,我大骂这是奢侈浪费,专家大骂中国人给我们带来了房地产泡沫。说白了都是TMD自我格局太小了,专家认为像他这种年薪8万的高知分子,就应该在市中心10公里住house,他能负担的价位可能是50-60万左右,然后布里斯本满足他一切的幻想,他再找数据支持自己的幻想。
我相信如果专家真的赚到几百万,他一定不会觉得悉尼房价难以负担,更不会出来当专家,人的眼光和格局其实还是被收入所限制的。每当您看到200万,300万那些触目惊心的房屋价格时,在这些数字背后是真的有人花钱去买了,而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你买不起不代表别人买不起,这么多有钱人聚集在悉尼,说明他们在赚到钱了,人们不会因为房子便宜就会移民别的城市,而是哪个城市有钱赚,否则人们干吗去纽约不去底特律呢? 我们与其挖空心思关心房价为什么这么高,为什么不关心这么多人可以拿出一百万去房子,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们为什么没赚到这些钱。
2. 继续奔腾的悉尼房价
不久前在和一个中介朋友聊天,他和说悉尼的房子还会大涨,我说为啥?他说悉尼是一个盆地,南北两边都是国家公园,西边是蓝山,东边是大海,这样的地形供给有限,再加上每年来的移民跟不上造房子的速度,缺口严重。我说哥们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悉尼还会涨,但我绝不认同你的说法,悉尼很多华人缺乏独立思考,很少独自去研究,你说那些东西可以蒙蔽过大部分天天刷微信看谣言的人。
上海的面积只有悉尼的一半,人口是悉尼的近六倍,上海都不会缺房,悉尼会缺房?请问悉尼有哪些区人们因为买不到或租不到房子而被迫睡大街的?请问有哪的房子您想买,或想租,你租不到的?这个缺房到底是买不到房子还是租不到房子呢?拜托政府解决住房问题靠的是增加土地的密度(容积率)而不是土地的面积。只要政府随便划分几块地盖公寓,当地就不是缺房而是过剩了, Parramatta 还缺房吗?wentworth point 还缺房吗? Mascot 还缺房吗?
什么是悉尼房市的定海神针呢?我认为有三大项:
第一项是澳洲的印钞机
这幅图是澳洲几十年来的货币供给量,它和悉尼的房市走势都是一样,长期向上,货币的供给年年增加不是房子值钱,而是钱太不值钱,只要这条曲线不断向上,我对悉尼房市的信心常在。
第二项是房子的金融需求
越来越多的父母用自己的钱帮助儿女来首次置业,有的是父母出钱,有的是父母买了先投资留给儿女。上海炒房大师欧成效说过,一旦房子经过一波大涨,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就像火车头一样,每个赚到钱的人都继续买,没赚到钱的人怕赶不上这波大潮,追买。不但如此, 过去的历史告诉澳洲人,钱放到养老金真别指望指望养老,在2008年的股灾很多养老金都出现了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买房养老,买房投资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房屋的负现金流还可以抵税,澳洲的贷款相比其它国家依然很容易,贷款依然可以借到90%,短时间看不到这种需求会有任何改变。
第三项是左逼圣母表的限制供给
限制供给的永远不是所谓的悉尼盆地地势,限制供给的是你的好邻居。悉尼生活着一大群白左,圣母婊和白莲花,他们的特点是反移民,欢迎难民,反对高楼大厦,保护环境,增加福利开销,反对贪婪的中国人在有房子住的情况下还加盖加建。这帮人逼着政府赶走开发商,增加绿化,却从来不问政府从哪里弄钱,你一加税或砍福利他们跳起来大喊。他们永远不明白人活着是有成本,固执的认为政府该为他们的一切行为买单。
我很想对他们说,亲爱的白左们,当你写信给council拦阻开发商,保护你所谓的家园的时候,你要知道帮助开发商其实就是帮助你自己。因为当大量建房的时候,在房屋成交时候很多投资者急着找租客,你们以廉价的租金拿到住房,大量楼盘供给会影响和抢走周围的投资房的租客,会把整个区域的租金押下来,你享受着新房所有设施和便利,您的房东会去交物业管理费。也只有开发商有钱会聘请大量的项目营销公司给人洗脑,让他们高出很高的价格去买新房,当他们房子因为估价或各种原因无法成交时,你会捡漏,当他们因为高价买入房子长时间没有升值时,他们会以二手房的价格低价转售给你。开发商是帮你的。
3. 地区性中心兴起
最近在读炒房大师欧成效的文章看到两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1. 新生代对于原有的“估值体系”,基本是全盘否定的。你如果垄断了某项资源,我就干脆不和你玩。这样,不玩“红木”虽然对家居装饰有一定的损失。但总比被剥一层皮好。上兵伐谋,“在选择的战场发动战役”。而作为年轻人,就绝不肯在你已经构建了重重堡垒,机枪防御完善的阵地,和你发生对抗。
60年代法国人,老家伙“互相推荐”的风气太浓厚。
因此年轻人搞出了“引用数”排名的SCI方法。日本人的论资排辈实在太严重。因此引发了“宅男”文化爆发。(此举‘退而求其次’损害了日本国力)
中国的年轻人,隐性地对父母不满。也对长辈们垄断社会,政治,经济权力不满。所以他们搞“文青”“马拉松”“西藏骑行”来异化个人成就。吃菜只吃色拉。[3]
---------掀翻桌子的一代人
2. 各位,我们知道,在原“升级”过程中,整个城市是一直保持着“尊卑”关系的。改革开放的最初20年,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路,一直保持着“升级”的排头兵。他们升级最早,业态最高档。始终保持着对郊区的领先态势。因此你有足够的理由,不在莘庄买衣服。赶很远的路来到淮海路。
但是,一旦“升级”停止了呢。七宝生活广场的人流,已经超过了老牌的浦东八佰伴。“升级”停止,对于地段的碾轧性优势,就是极大的隐患。虽然郊区品味,购买力,大娘水饺,和市区银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硬件已经追上来了。上海接近香港,莘庄接近上海,南昌接近莘庄。
“升级”停止,最终将会使得整个城市扁平化。
地段扁平化。
溢价扁平化。
宏观趋势,无可阻挡。
-----------当商业升到满级
两段话在说同样一个事情,掀翻桌子的一代人讲的是年轻人不接受老人的价值观,就像新贵不接受老权贵的估值系统,最明显的是悉尼本地富人喜欢住东区,建立以海滩,CBD和赛马场为主的估值系统。而当地的华裔建立以火车中转站,名校和大地私密性的房地产估值系统,他们不认同东区的房价,也觉得没必要一定要离CBD或海滩很近。
北区的chatswood , epping 在价格上应该说已经和CBD附近的区域开始平起平坐。第二段讲的是CBD虽然商业设施很好,但是它能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已接近瓶颈,其它地区中心会开始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硬件,逐步拉近距离,逐步到你觉得没有什么东西会促使我一定要去CBD,这样当地的房价会独立于CBD按照自身的市场需求去发展,人们买房不再看这里多久到CBD,而悉尼都市2056的计划也正是这个目的。
4. House将会越来越保值
最近有一段新闻说的是未来悉尼75%的人会去住在公寓楼里,有人竟然脑洞大开认为以后house会成为人们无法认可的产品。拜托,人们对空间的追求是永恒的,天下户型唯大不破,公寓的增加代表house的减少,您说谁会涨。 House永远有市场不但在于人对空间与隐秘性的追求,更在于稀缺性,所有全新house的大量供应都在CBD50公里以外的地方,house真是买一套少一套。
我无法认同专家讲的人们会为便利性去牺牲空间,因为随着公共交通越来越发达,住的远越来越不会是一个问题,澳洲汽车价格可负担性强,几乎人手一台车,离大卖场的距离也不是问题。所谓住公寓方便越来越显得强词夺理。
5. 未来5年市场会淘汰一波不合格的房东
炒房这个行业也是有竞争的,虽然它门槛很低,有钱就可以买房,但是想做好真心不容易,我约摸着未来5年会有很多人被以下几个原因扫出来
1. 贷款没有规划,银行借不出钱了
2. 买了昂贵的楼盘,估价低造成了高首付,房子买贵了不涨,没钱投资
3. 不懂相关法规,随意改动房屋,被租客和政府反复修理
4. 不懂在合适时机买卖房产,资金无法最大的利用
5. 不懂谈判和压价,去拍卖会高价买房
6. 不懂利用房地产投资策略,如装修来增加租金和升值。
7. 。。。。。
未来贷款会更难,房价走势会有波动,政府会出新法规,但。。。。。房子还会涨,不断创新就会生存下去,任何行业做到最后靠的都是专业。高额利润永远被行业的20%赚走。我们做炒家只要知道门关了,就会有新门打开,就好像2016虽然不见了海外收入,但是2017多了low doc贷款, 政府限制了投资房贷款,却宣布首次置业买二手房也可以拿,每一个利空我们都看到利好,希望大家用更多科技树解锁炒房新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