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佳鹭袁雅玮
7月17日至19日,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做客墨尔本活城教会(Citylife Church),分别为青少年及全年龄段观众献上5场演讲。
这离他出生的地方近在咫尺。32年前无手无脚的Nick降临至这个世界时,无论是他的家庭还是他本人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时光。与此形成戏剧性对比的是,此次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前来听讲演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大批无法入场的观众宁可在场外站两小时看录像直播也不愿离去。“Nick所传达的信息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希望。”开始讲演前,活城教会的活动页面上这样描述。
而Nick本人在他的《人生不设限》一书中这样解释他的奇迹:“我们常常觉得人生真的不公平,然而《圣经》雅各书第1章第2节中说:‘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那是我挣扎了许多年想学会的功课,最后我终于弄懂了,而且我的经验可以帮助你了解到,每个人所经历的苦难,大部分都提供了机会,让我们探索人生目的,并以珍贵的天赋嘉惠他人。”
【羸弱的身体vs无所不能的人生】
32年前出生于墨尔本的Nick Vujicic,大陆将其名字译为“尼克•武伊契奇”,香港则译为“力克•胡哲”。两个译名不约而同地将“武”、“力”这样的词汇加诸于他身上,似乎这样会令首次听说他的人还未见其人,先在脑海中勾勒一个想当然的形象:“他听起来很强壮。”
事实上,就普通人的感观而论,似乎没有人比Nick更弱小了。天生患有罕见的“海豹肢”症的他自出生时起便几近没有四肢——双臂全无,只有一只弱小的、仅有两个脚趾的左腿可以勉强被人辨识。说是左腿,实际上无论形状还是尺寸都与鸡翅根部的“鼓槌”部位极其类似。因此,他的妹妹将其戏称为“小鸡腿(drumstick)”,这也成了他调侃自己的方式。维基百科显示他的体重只有32千克。采访时真正与他四目相对,惊觉没了眩目舞台灯光的映衬,他整个人甚至比沙发靠背都高不了多少;网络上的演讲视频中,每每只见连中学生都能将他轻易抱起,而真正轮到自己时才意识到,没有四肢的他无法用有力的胳臂回报我的拥抱,孱弱的触感令人印象深刻。
但译名却又很贴切,因为他确是强大的,甚至比多数四肢健全的普通人更为强大。自他19岁开始了第一场演讲之后,他便成为“世界的Nick”。如今他已游历过57个国家,被13个国家首脑接见,出席8次国家级会议。他总共在超过600万人面前进行现场讲演,世界上有约14亿人听过他的故事,其中便有3亿是中国人。他被人称为传道人、励志演说家,出版过两本书,还是“没有四肢的生命(Life without Limbs)”公益组织创办人。他的身体更不像看起来一般无力——他喜欢在夏威夷和海龟于水中共舞,喜欢在哥伦比亚海边潜水,冲浪、骑马、打鼓、高尔夫、足球……他样样皆能。如今随着他的第二个儿子马上降临人世,听他娓娓道来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故事,人们也不禁频频点头:作为丈夫和父亲,他为家庭递交的答卷也极为优秀。
最重要的是,Nick本人也相信自己充满活力——他的确有资格这样做。见到我们时,他迅速依靠左腿的支撑从沙发上弹跳起来,一边笑着大声说:“来,开始采访吧!”
(图为Nick在Citylife Church的演讲中)
【永恒快乐的秘诀,不是永远微笑】
网络上能找到的影像资料中,Nick始终都是一副笑嘻嘻的样子,似乎他生来就是个乐天派。他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手,没脚,没烦恼”。在有些文章中,他被称为“永远微笑的尼克”。
“你从不会感到难过吗?”这是Nick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他很坦然地在视频中回复说:“我并非是那种从不哭泣、从不沮丧的乐天派。人生总会有高潮和低潮,我们都一样。”
这实际上再正常不过:Nick首先是一名普通人,他的家人也是。当Nick出生时,看到儿子这个样子,Nick的父亲甚至忍不住跑到医院产房外呕吐。Nick的母亲也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直到他4个月大才敢拥抱他。
而对于尚年幼的Nick本人来说,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这种先天性的不足带给他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他不得不从6岁起便学习用仅有的两个脚趾打字。进入小学后,他的所有行动都无法离开电动轮椅,还需要护理人员负责照顾。比起生活上的不便,来自同学的欺凌许多次都差点成为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曾默默计数,发现自己在一天之内竟曾被12名同学嘲笑。在多数人还无忧无虑的年纪——10岁,他便开始尝试自杀。他试图将自己溺死在浴缸里,却没能成功,此后他又试过两次。而Nick的父母一直以来都以为这仅是意外,直到十几年后才意识到当时Nick绝望的心情。
Nick出生在传统基督徒家庭。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周围的人不断为他祷告,但那些鼓励性的语句在他听来多像是具有讽刺性的空文。“我无数次睡前向神祈祷,希望明早起来身上就出现手和脚,但我没有。”为了这份期待,他甚至曾执意在家中的衣柜里放上一双鞋,但经历了无数个跌入失落谷底的清晨,Nick对“所谓的神”只有日益加增的怨艾。“除非你把我遗忘,或是根本就不存在。否则为什么你会做出如此不完美的我?”
但答案似乎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契机与他相遇。15岁的一天,Nick正读到《圣经》约翰福音中一个小故事,记叙耶稣通过在一名盲人身上行神迹以彰显神的作为。这令他猛然醒悟到,神对他也应当有安排,而这一使命无人可以取代。“自己的人生有意义”这个念头第一次进入他的脑海,Nick反复咀嚼着,似乎有一扇门为他打开了。随后十几年,他曾多次在演讲中提到这个奇妙的日子——套用如今风靡网络的剧集名称,“万万没想到”,对于连晨起洗漱都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他来说,有比长出手脚更重要的事情,那便是成为“神的左膀右臂”。
更重要的是,手和脚并不是快乐的源泉。在见过许多四肢健全却愁眉苦脸的人之后,Nick坚定了这个想法。他发现“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这个句式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通用的。“8岁时你全部的烦恼来自于做不完的家庭作业、13岁时你开始担心自己不够酷所以没收到同学的聚会邀请、大学毕业后你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份令人垂涎欲滴的工作之上——可你仅仅工作了一天就回复老样子,开始抱怨‘什么?我努力了这么多年居然就为了给这种恶棍老板打下手?’”演讲中的Nick俏皮地抛出一串假设,令多少有些感同身受的听众茅塞顿开地笑起来。
“作为普通人,我也会情绪低落,满足感稍纵即逝。”Nick话锋一转,“而自从我认识到真实的自己,并发现做自己也没有问题时,我的快乐便大于这一切——那是一种永恒的快乐,”他微笑着说。
(图为Nick在演讲)
【量身打造的人生,好得不像话】
确实,有事情是他不需手脚便可以做到的。17岁时,他所在学校的一名校工鼓励他,将这份逆境中滋生的信仰及勇气分享给更多人。首次在300人面前进行讲演时,虽然没有四肢,他仍旧感觉到“膝盖在发抖”,但仅仅3分钟后他便不这么想了。听众席中有一个女孩开始大声地抽泣,他不得不中断讲演。女孩走上台前,在众目睽睽之下紧紧拥抱住他,并在他耳边低语道:“谢谢你。这世上从未有人夸赞我本来的样子很美,也从未有人说过爱我,你是第一个。”
这份猝不及防扑进他怀中的感动,却成了他的灵感和动力源头。它驱使他跨过无数国家,面对几百万肤色各异的听众讲出“我爱你原本的样子”,并被称为“拥抱专业户”,在拥抱中贴近上百万颗因感激而悸动的心。在巴拉圭的两场万人布道会上,他吸引了这个仅有600多万人口的国家中超过两万人当场决志,表示愿将生命献给基督,这个数字甚至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但他又明白这确是情理之中。“如果神都可以将无手无脚的人当作他的手脚使用,那他自然也会留意这世界上任何一颗愿意交托在他手中的心脏。”
Nick的演讲是幽默却一针见血的。许多听过他演讲的人都不得不承认,“残缺”并不是他用以招揽听众的方式——他确是一名有天分的演说家。“我之前没听说过他。我承认演讲开始的时候,我总不由自主地看他的身体;但后来我几乎忘了他外表和我们不太一样这回事,只是完全被他讲话的内容和方式感染了。”在活城教会的讲演现场,一位挤不进场的听众入神地驻足在电视前。仰头站着看了两个小时的实时转播后,他如此评价。
和多年前那个因人非议而想要放弃生命的男孩不同,如今Nick流畅且从容的演讲得益于他的自信。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是我们自己把事情看得太严重,才把微不足道的小事变大,但许多限制都是自己亲手为自己套上的枷锁。他的书《人生不设限》中也正表明了这一道理。“我对听众说,只要对自己和造物者有信心,放手冒险其实不是件坏事。我不只是空谈而已,因为无论在工作或是玩乐上,我都尽全力探索自己在人生各个方面的极限。我希望你也能放手追求这种感觉——畅快极了!”
他确实也像是在享受自己的工作——也享受着自己独特的人生。一些面对青少年的演讲中,他兴味盎然地演示自己如何用脚趾打电话、翻书、接球,在几米见方的台桌上活力十足地跳来跳去,带着有点狡黠的微笑讲自己如何被小女孩当作外星人,藉此逗乐观众。当讲到他的宠物狗甚至会将他的“小鸡腿”当作食物并试图吃掉时,他说:“我会用脚趾在它头上爆栗子。砰砰砰!”并哈哈大笑。
认真起来的他则往往能收到全场的共鸣,听众感激的泪水正是其佐证。动辄一两个小时持续讲演的他,每每讲到嗓音沙哑仍在尽力呼喊“如果你跌倒七次,要爬起来八次,没有放弃就不算输”、微笑着直视听众的眼睛表示“即使这个世界觉得你不够好,我还是觉得保持本色的你太棒了”。“神的恩典是及时的,并且源源不断地供应给我,永远都不会丢下我。”Nick这样认为。在活城教会的演讲最后,他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为在场的每个人祈祷。祷告结束后,他开心地用脚打着拍子,说“哈利路亚(赞美神)”!笑得像个孩子一般灿烂。
(图为Nick与妻子宫原佳苗)
【与中国的约定:大胆梦,勇敢爱】
“我爱中国。我喜欢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美食……”提及中国,Nick毫不犹豫地说出一长串溢美之辞。对于中国来说,Nick算得上是个“老朋友”了。事实上,他曾先后八次访问中国,甚至还做客过《鲁豫有约》。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时,为安抚失去家园及亲人的孤儿,他也立即赶往现场。
然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中国庞大的基督徒群体及这群人渴求真理的信念。据他所知,中国目前有超过2亿基督徒,且数目仍在不断增加。更出乎人意料的是,据统计,Nick著作最大的消费群体是中国16-24岁的青少年。在过去的8年间,Nick在中国进行了超过50次演讲,上海的一场容纳4000人的大型讲演尤令他印象深刻,他从中感受到青少年“对真理如饥似渴的思慕”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故事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而心怀感激。
信件每每也从这群年轻人手中如雪片般向他飞来。他们时常问他一些略显稚嫩的问题,从“什么是信仰?”、“信仰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直到“你是怎么认识你妻子的?”他在忍俊不禁、将自己的生活向孩子们从头娓娓道来的同时,更觉得自己有义务将人生的意义一并揭示给他们。“我会讲我是如何进行我的祷告时间,还会跟他们分享我所盼望的天国是如此真实。正是由于天国的存在,死亡才不是生命的句点,因为我们还有更多的盼望。上帝是爱我们的。”Nick说道。
Nick对他们的挂念并不是毫无来由。他研读过许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书籍,加之自己的个人经历,中西方价值观体系的不同之处愈发呼之欲出,而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负面角色也显而易见。Nick认为,在亚洲文化背景体系下,人们很多时候是依照外在的表现——财富、名声、地位等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小孩子们从小就被长辈要求每件事都做到满分,并在外界的压力和重望下成长,大多都不知选择为何物。“澳洲年轻人头脑中随时都会冒出许多新点子,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在中国,他们的同龄人却不得不为家长的期盼而努力表现——做个CEO、接手父辈的工作……你需要为别人的价值观而牺牲自我,这是很明显的事实,”Nick严肃地说。
“但事情不该是这样的,人的价值怎么可能因为一份工作而被定义呢?”在Nick看来,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更不只仅限于职业成就和财富的多寡,内心的富足才是恒久的追求。他呼吁在亚洲文化体系重压下的年轻人不要轻言放弃,而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人生的终极意义比那些限制他们的条条框框要精彩百倍。根据先知保罗所说,信、望、爱是永存不息的人生信条,而无论对Nick还是迷茫中的青年学生来说,也许还要额外加一条“勇气”——当发现真实的自我与世界的眼光相悖时,做一个梦,令它有如鸿鹄之志般浩瀚的勇气。
(图为Nick与妻子宫原佳苗,及儿子Kiyosh)
【“你加入,我就不是孤军奋战”】
Nick本人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梦。二十年前,Nick还在为他长大后也许会成为家人的累赘而发愁,而如今坐着轮椅横穿全世界的他很多时候就像一名斗士。有人认为他既然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许没必要继续这么“拼”;但Nick显然正跃跃欲试地做着一个更大的梦。
许多人都听过Nick与妻子“一见钟情”的恋爱故事。谈及妻儿,Nick一脸幸福;而得知自己的第二个小家伙几周后便会呱呱坠地,准父亲更是按捺不住自己归心似箭的激动。而Nick心知肚明,这世上确有许多人,他们生活的每一秒钟都处于煎熬和痛苦之中。他时刻为他们而挂心,却又不得不平衡自己肩头日益陡增的家庭责任。Nick深知如果自己始终孤军奋战,家庭也终会成为他的牺牲品。
但Nick没放弃自己的梦。如今世界上已有14亿人听说过他的故事,他想将这个数字扩大为70亿——让全球每个人都听到福音的呼召,并寻到属于自己人生的意义。“过去的十年间我走遍了世界的大部分地方。而现在,两个全新的角色——‘丈夫’和‘父亲’同时融进我的生命,我想是时候少点长途跋涉,换个新方法触碰这个世界。”
这个策略就是——在接下来的10年间,启动全球最大的基金项目。筹得的款项将被用于医院及学校建设、安置孤儿、救济饥民、购置医疗设备等一系列慈善活动。亲眼见过底层人民生活的Nick不再满足于只做一名演说家,他期望人们从生活切实的改善中感受他,还有上帝对这个世界的爱。
这一经年累月的大工程对单枪匹马的他绝非易事。“所有人联手做这件事情,这就是成功的关键。”Nick眨了眨眼睛。他举例说,这正是澳洲目前的经营模式——“让澳大利亚人帮助澳大利亚人”。“比如,昆州有被称作‘Blue Care’的非盈利组织,为社区居民及老年人提供护士服务。澳洲各个高校也有政府资助的教师专业援助及无障碍通道,令使用轮椅的学生随时都能寻求到近在咫尺的帮助,因此对他们来说,高等教育也从遥不可及变为可能。”
相较之下,谈到中国现状的Nick略显忧虑。“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政府并未将资金投放至合适的渠道,对乐于自掏腰包做慈善工作的华人也缺少实际支持。”Nick话锋一转,“而许多澳大利亚华人移民之后就将祖国抛之脑后,这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我本人虽出生在墨尔本,却是塞尔维亚裔,我与父母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常为塞尔维亚人的生活而努力。”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领域已逐渐开始有先行者。听了澳大利亚中国教育基金会资助中国贫困学生的故事后,Nick对其大加赞赏。“这太棒了,祝贺你们取得的成果。”他开心地说。他认为,若澳大利亚华人社区在享受自己优渥生活的同时,也为中国一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困人民尽一份力,如同“澳大利亚人帮澳大利亚人”一样,“华人帮华人”,慈善的纽带便将一环扣紧一环,如车轮般转动而不止息——这是他为读者设下的“挑战”。(图为Nick与BQ社长王雨萌合照)
“我的一切动力都源自上帝的爱。上帝赐予我们各种天赋,也令我们成为他人生命中最好的礼物。”Nick说。在“没有四肢的生命”组织官方页面上,他摘录下《圣经》耶利米书29章11节——他最喜欢的章节。“‘因我自己知道我为你们所定的计划,是使你们得平安,而不是遭受灾祸的计划;要赐给你们美好的前程和盼望。’这是耶和华的宣告。”访谈结束,我们逐一与他拥抱,他的身体柔软且温暖。“谢谢你。”我说,他在我耳边微微笑了。沉静的嗓音中糅合了许多东西——幸福、信心、期盼、平安与爱。
欢迎转发朋友圈!本文出自最新《BQ澳洲》杂志『风云人物』栏目,阅读杂志原文,可购买杂志或网上阅读。请支持澳洲100%原创中文周刊。谢谢合作!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