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特兰蒂斯号从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小镇乌斯怀亚出发,10天9晚,穿过巨浪滔天的魔鬼西风带和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大陆。
这是一艘国际探险船,全船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30位游客,餐厅、客舱服务人员、船长和机轮组共计97人,还有21名探险队员。其中十几位工作人员来自中国内地。
墙上指路标用的中英双语,西式早餐里有粥,中晚餐还能吃到云吞和饺子。一位看起来领导模样的外国男士说,厨师正在尝试做一些合中国人口味的饭菜,因为从下一个航程开始,在长达半年的旅游季里,这艘船将会作为中国人包船驶向南极。
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的数据显示,南极游的中国游客数量2008年不足100人次,到2018年则达到8200多人次,短短10年时间,中国已成为南极游第二大客源国。由于语言、距离等原因,中国是唯一拥有包船的游客群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船上的中国工作人员,有的以前在国内做珠宝设计,有的在加州做电影,每年短期来南极工作,还有的来这里工作的同时复习考研,也有人计划攒够钱就申请国外的学校继续读书。
消遣、金钱或是梦想,每个人来南极都有自己的故事。
Nick毕业后在文化部工作不到八个月,辞职做了导游,因缘巧合下来到南极,现在是探险队的一员。
登陆南极前,游客需要换乘冲锋艇,探险队员会开冲锋艇在冰川间巡游、提前在登陆地点的安全区域边缘插上红色小旗、穿着顶级防水裤踩在大腿深的冰水里扶游客下艇、回大船前提醒大家清理消毒鞋底。
Nick享受着如今的工作和生活。10月26日,在亚特兰蒂斯号探险船今年的首航中,他聊了聊远离人群的快感以及孤独,还有中国游客在南极快速增长背后的故事。
以下是Nick的自述
这趟是我第11次来南极了,刚开始是作为中国旅游团去南极的总领队,后来成为南极探险旅游探险队的队员,现在供职于一家丹麦的南北极探险队。我日常工作的内容是,给游客安排好一天的行程,比如说你们要在8点钟开始准备登陆,我们7点钟就要在下面的更衣室里面做准备了。先开个会,队长安排好每一项分工,比如说今天谁负责门口,谁开冲锋艇,谁在登陆的岸边(接游客),谁去山上等等。探险队都穿统一发的冲锋衣裤和靴子,里面自己再穿一件秋衣秋裤就行了,抓绒衣、羽绒背心都不需要,因为登陆的时候要走来走去,会非常热。游客出发的时候,我们把该探的路已经探好了。比如登陆的时候有雪,我们会找好哪条路能走,哪条路不能走,先去把路挖好。因为南极有很多地方是不能走的,旁边可能就是悬崖,只是雪覆盖了看不见,所以一定要找好,具体就是提前拿着杆子戳,如果戳到底下空了就不能走,可能是悬崖,或者深的雪坑。最大的体力消耗是登陆的时候走山路,遇到客人的年龄比较大,还要去扶一下。从离开大船探路、等客人登陆、到结束登陆收拾好回到大船,起码要三个小时,长的话4个小时,但不会超过5个小时。南极有规定,大船在某个地方停留不能超过5个小时。
有一次登陆的时候是晴天,回来的时候突然变成阴天了,还刮起了暴风雪,特别特别冷,15分钟之内,温度从零上3度一下变到了零下17度左右。探险队员乘坐冲锋艇在冰川间巡游。图片来自Nick供职的探险公司官网
我们有温度计装在探险队的急救包里,温度如果低于零下15度,登陆的时间就必须要缩短,因为海上可能会起雾,可能会回不去大船。不过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南极旅游是非常安全的。只听说科考队发生过危险,比如日本昭和站有个科考队员出去喂狗,结果突遇暴风,再也没有回来,过了7年多,才在距离昭和站4.5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他的遗体。对了,在南极遗体不可能被分解,会被完全保存下来,因为太冷了。我们还需要做的是,在游客出发前和回来后,在门口帮助他们清洗和消毒鞋底,10月份的鞋底基本是干净的,就是雪,没有别的东西,泥很少很少。但到了11月、12月,土地裸露出来的多了,可能会踩上企鹅的排泄物之类的东西,就要洗干净,一个是防止船上的病菌不要带给企鹅,回来的时候,不要把南极陆地上的病菌带回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一次登陆之后,探险队员还有一个boots party(靴子派对),叫得这么好听,其实就是去洗靴子,然后翻过来看,每一双都干干净净的,再放进器材库里面,方便下一批客人使用。不登陆的日子里,探险队队员要一起商量每天的讲座、翻译安排,怎样区分不同种类的海豹和企鹅、怎么辨别南北极的植物、如何区别岩层的不同年代……会有好几个翻译在。02
我去买了一份额外的意外险,还准备了很多东西。在船上10天,我带了羽绒背心和冲锋衣,还有2件羽绒服,5、6条裤子,又拿了很多药。后来去了才发现南极并没有那么冷,带的东西都没怎么用上。上船之后,一路上都是晴天,但是风浪也确实大。过了德雷克海峡之后,第一座冰山出现了,船长通知所有人出来甲板上看,有些人一边吐一边还跑出去看冰山。那时候我才发现真的好美,真的好美好美,虽然我读了那么多书,但我真的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那种美,那一刻才知道什么叫做震撼心灵。去南极之前我也看过冰川,也看过冰山,但还是会感叹,原来世界的最南端,是这么漂亮的一个地方。第一次登陆去了长城站,当时天气不是很好,但是长城站很友好,里面的工作人员出来接待我们,和我们合影,站长出来还和我握手,大家互相聊天,就觉得在南极那么一片荒凉的地方,回家了的感觉。南极的企鹅和动物园里的企鹅很不一样。17年2月底,我在南乔治亚岛看王企鹅,王企鹅比较大,相比起来更不怕人,那时候已经没有雪了,我坐在光秃秃的陆地上,它完完全全会走过来,走在我的旁边,它的嘴啄一下我的衣服,两只眼睛一直看着我,其实企鹅和人类是一样的,好奇心特别强,我猜它的脑子里肯定也在想,这是什么东西?我尝试过跟它们交流,我说,小家伙你们在这里冷不冷,怎么长这么高,你长得好好看。有一次一只企鹅一直在我前面站着,就是不走,我就跟它说了好久。作为探险队队员,如果船上客人因为一些事情一直没下来,我们在岸上等久了也挺无聊的。去年圣诞节当天登陆南极的浮冰时,拍到刚从水里游泳出来的金图企鹅。
登陆的时候,有的游客会自己找个角落,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风景和企鹅,有人会站在海边,一直对着海发呆,还有拿着长枪短炮的鸟类爱好者。其实不论去哪里,我希望客人照片拍几张就可以了,旅游最重要的是把它留在你的心里和回忆里。(我们的)一生是想办法去增加它的厚度(的过程),而不是说要增加给你生命中带来太多负担的东西。每一年来南极的总人数是五万多,中国游客里,一半是广东人,剩下的二分之一里面可能有二分之一是上海人,再剩下的才来自全国其他地方的。东北的比较少,西北的也少,甘肃、新疆、青海、宁夏这些地方的加起来不超过10个。中国游客大部分是60后和70后,普遍挺富有的,他们是财富的第一代积累者。像这艘老外船上,那天只是给你们开了个“福利彩票”(注:游客可以提前捐出任意数值的钱,手画航线图、船长和探险队员签名的旗帜等,将会随机抽取并赠送给捐赠者),但中国包船的话,就直接是拍卖了,因为老外的船拍不上几块钱,没有人买,而中国人总觉得我来了那么远,一定要带回去一些东西。像探险队长画的航海图,最贵的时候拍过一万五千美金(约合十万人民币),他(买家)住在五楼,还不是最贵房间的楼层。到南极来的中国游客,大多数背着满满一书包镜头,或者一个行李箱都是(拍照)设备,很多都是这样的,他们最关注的就是我要拍到照片,这就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不重要。摄影团的团费不便宜,正常的团费可能是七万以上,他们摄影团至少都是在十几万的,如果飞机选择全程公务舱,或者选择在船上住好一点的房间,可以达到三四十万。中国包船还会特别安排一些适合中国人的活动,比如联欢会啊,KTV啊,包饺子或者元宵节包汤圆之类的。还有一点不一样的就是,中国包船从来不会去欺骗岛(Deception Island),那是曾经的捕鲸站,也是已经被废弃的科考站,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但是,在欺骗岛上看不到所谓的南极风光,没有企鹅,只有温泉,水还是冷的。所以中国人并不感兴趣,觉得来这里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他们不关心历史,他们感兴趣的就是能拍到企鹅。整个南极跟中国人的历史都太短了,中国在1984年才开始建立自己的第一个科考站,而第一个南极科考站1904年就有了。老外当然也要看野生动物,但是老外会更关注一些历史和自然的东西。这和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我们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每一年来南极的游客里,美国人永远都是多的,美国人能超过30%,我们只有他们的一半不到。王企鹅的栖息地,南乔治亚岛。
中国游客里,来南极拍婚纱的人很多,有时候一艘船上能遇到7、8对夫妇都带着婚纱。有的来求婚的,还有的说,我们都结婚一辈子了,好不容易来次南极,要再去拍张照,最年轻的20多岁,年纪大的有50多的。也有些人选择去南极的日期,正好是自己的结婚纪念日之类的。等登陆的时候穿上婚纱拍照,别的游客看到都会过去帮忙的。有一次我看到有位男士每天拿着一张照片拍照,喝酒的时候我问他那是谁,他说,那是他去世的太太。那时候,他太太因为癌症去世还不到半年,他们是一年前定的南极行程。太太生前工作很忙,又是政府部门的,出国不方便,他们就计划退休了再过来玩,但没想到检查出来癌症,病情发展得很快,最后没赶上。还遇到过一个老太太,得的是胰腺癌还是胃癌,已经晚期了,然后报名来南极,她说想在走之前看看世界的尽头,那里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看多了水上的冰,又想看看水底的冰,摄于南极半岛的库佛维尔湾。在南极船上,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程度相对来说会高一些,因为船上的生活相对封闭,能诱惑你的东西很少,加上你们都是为了共同的南极梦想。当然有些人就是抱着来南极交朋友的目的,或者来寻找新的生意伙伴,还真有成的,有一个做房地产的,正在犹豫要不要进军一个新地方,在船上碰到一个做风投的人,风投看好这个项目,下船(看到他们)发朋友圈,就(知道开始)一起合作了。还有一些活动、论坛,直接搬到邮轮上开,一边看着美景,一边商业大计。2010年开始,中国的旅行社开始在南极包船。主要是因为价格越来越低了,5万。他们来包的是午夜阳光号,这是一条可以坐500人的超级大船,这种船在南极是不受欢迎的。南极最合适的游轮是乘客不超过200人的,因为南极有规定,每次登陆的时候,岸上的人数不得超过100人。你想一下,到达了一个登陆点,如果是500人,下去100人回来100人,再下去100人回来100人……得多少个小时过去,一天能登陆几个点,连船都下不去几次,来南极干嘛?这几年来,这样的低价快把中国在南极的旅游业搅黄了。但是这种趋势会过去。今年是很多中国包船的最后一年,明年将会大有改变,中国旅游业也会向着正轨发展,不然这个事情没有办法再做下去了。我硕士毕业后,2015年1月正式进入文化部,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翻译工作,6月就辞职了。当时大部分的人不能理解,毕竟那是一个很稳定的工作,我又不是出生在富二代、官二代的家庭。我妈妈原来都不识字。从小我父母给了我一个正确的生活理念,我每次工作回去,我妈妈从来不会问我你今年赚了多少钱,存了多少钱,花掉了多少钱,而是你现在这份工作做得开心吗?这也是我父亲从小也教育我的,不论怎么样,你要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船上的时光。在南极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可以看看书,写点东西,我还在电脑上画画,有时候会想想这一年我都做了什么样的工作,给自己做一个总结。在南北极工作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认识大自然,更好地了解地球,其实我们最初的样子也是这样,通透、纯净。在冰川上,在气温很低的时候,看到企鹅们生活得很好,但是长时间暴露在这种环境中会导致我们死亡,我意识到人类很渺小,很脆弱。来过南北极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越来越喜欢人少的地方,来过一两次之后,会越来越爱上这里。在这里的船上工作,和社会相比太简单了,没有那么多的风雨,那么多人心的复杂,又是远离人群的地方,我们在这里生活和工作,是更加纯粹的,是在用心生活,而不是用利益。在北京,今天可能上班的时候人家都喝星巴克,你喝了个别的咖啡,就会听到(议论的)那些话,但在这里大家都一样,我今天没洗头就没洗头,对不对,有什么可讨论的,穿的也很随便,都是统一发的,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南极的南乔治亚岛,Nick告诉客人不要太靠近企鹅,结果自己不小心摔倒坐地。
探险队有很多牛逼的人存在,很多人的经历是令人羡慕的。有一个探险队队员,中国香港人,自己滑滑板滑到了南极点。还有一个人,他的梦想就是爬遍欧洲阿尔卑斯山的所有山峰,后来他爬完了。有些探险队员是有自己本来的工作的,他们可能觉得,我要去南极了解一些东西,要去体验生活,有些人会签几个航次,然后又回去继续他们原来的生活。真要在探险队有几个朋友,其实也不容易,我和你可能刚熟悉了,就走了呀,或者你走了,或者我走了,等我再回来,可能你又不在了。因为流动性太强了,还是不同的国家,离开船之后,再见面的概率很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压方式,有人选择去船上的健身房,有人选择去聊天,也有人选择去泡个妹子之类的。其实在船上不能生活太久,船上的生活是一种闭塞的系统,尤其像南北极又远离大陆,在这里生活久了,就离不开这种生活了,觉得陆地上的生活太复杂了。下船也是。今天请我吃饭,明天请我吃饭,我会觉得很烦,像我这个年纪,他们都聊的是他们家的孩子怎么了,我和他们聊不到一起呀。我之后会继续做和旅游与翻译相关的工作,但每年至少去一次探险队,至少去一次南极、北极,让自己不要忘记最初的本心。吸引我在这里工作的,不是探险队给了我多少工资,而是大家一起工作的环境,一起在船中的生活。我似乎喜欢远离人类的地方,没有那么多的干扰,就像你对我的观察,我看手机比别人都少。我真的喜欢这里,我已经去过七大洲四大洋,从来没有哪个旅游目的地,让我去了之后还想再去,每年一到夏天就想再来这里,一到冬天就想着要去北极。南北极对我来说,有点像回家的感觉,我对它们比对北京还熟悉。我的家人还没有来过南极,将来有机会,我想带他们也来看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