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曾说:“中国苦难的命运,一是因为穷,一是因为无知。”如今,穷正在远去,无知却犹在。中国不爱读书,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对于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现象,更多人在质疑中国人怎么了?却很少见到从自己去改变行为的。改变世界,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改变自己,需要一个真实的行动。米兰·昆德拉在《无知》一书中,不断拷问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何处为家?何事为本?
中国人中出不了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许多人从体制上检讨,却不从自己的行为上检讨,一个没有群众基础的对知识的追求,何以能够出现几个世界级的精英?如同足球,一个没有群体基础的体育项目,让孩子们在题海战术中浪费美好时光,又何以能够出现几个真正会踢球的球星?
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现中,有一项造纸术,说来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用纸印书的民族,也曾经有过洛阳纸贵的盛况,但历经千年,文化基因却一败再败,直到出现了轰动世界的发明:“读书无用论”,请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文盲农民的再教育。可惜没有这样的“发明”诺贝尔奖,毕竟你糊涂的时候,别人是清醒的。
同为“国粹”的麻将,也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作为娱乐未尝不可,更多中国人把它作为预防“老年痴呆症”的药方来对待,更是增加了它的不少“医学价值”。常见的麻将牌,共有144个,试问,你家里有144本书吗?如果没有,一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扯!如果父母沉浸在“东西南北中”,那么,孩子的未来因离知识太远,而只能处于飘浮不定中。
当中国人变得有钱时,无知就变得更加可怕。在外请客吃饭时,多点一个菜,从未看到有人犹豫过,用餐结束后不浪费一点饭菜,感觉主人欠了客人一笔情;为自己买个名牌包包时,也没有看到太多的中国人说太贵。偏偏,走进书店,会一路愁眉不展:“现在的书实在太贵了?”中国的书真的很贵吗?去过国外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人不贵,才觉得书贵。
在机场、在车上、在咖啡馆、在草坪上,在海滩上,当中国人在嬉戏笑骂时,在犯困磕睡时,在玩弄手机时,不远处的欧美人,抑或被太多中国人讨厌的日本人,却静静地手捧书本,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大师们正在对话之中。人们总是希望与比自己聪明的人交往,以获得智慧的力量,世界上最智慧的人都集中在书本里,中国人为何要舍本逐末,只求身边的小聪明,不求书籍里的大智慧呢?
记得有一位大学教授,在又一届的毕业典礼上告诫学生,从今往后,没有人再会逼你们背教科书了,希望你们不要像恨教材一样恨所有的图书。“我有一个请求:你们每年认认真真读完一本好书,一本可以让你们受益匪浅、印象深刻的好书。大家能做到吗?”对于这样一个低要求的请求,对于每年必须看几十本书的大学生来说,可谓“小菜一碟”,因此没有人表示无法异议。
二十年过去了,当校友们再次回到母校时,教授又想到了当年的请求,便问那些早已“成家立业”的学生:“还记得我曾经的请求吗?”一时无人回答,多数人早已忘记了教授的殷切期望,一阵搜索枯肠之后,终于有人想起来了。“那好,请问谁能把自己看过的二十书的书名给大家分享一下?”教授再问。台下顿时一片寂静。 这是教授预料中的结果,因为他非常清楚中国人对于知识的态度。不说别人,就说你,正在看这段文字的人,如果你离开学校五年,那就说上五本书名、如果你毕业二十五年了,不妨说上二十五本书名,必须是完整读完的,印象深刻的书?好好想一想,然后给自己打一个分数。你及格了吗?
如果因此给中国人盖上“最不爱读书的人”之印,或许许多人会愤愤不平。看一组统计数字,让每个中国人自己来评估自己有多“无知”吧!全世界年阅读书籍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犹太人爱书,14岁以上的人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仅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就有100万人办有借书证。在人均拥有图书、出版社及读书量上,以色列均位居世界第一。
另一项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法国人年均阅读书籍量约为8.4本,日本8.5本,韩国11本。在德国的大街上,不管是目光慈祥、慢悠悠行走的白发老者,还是举止优雅、捷步而行的高挑美女,或者看似有些五大三粗,身着蓝色工装的技工,他们的身上总一本书拿着,只要坐下,便可打开书本。德国的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让全世界佩服,德国的哲学思想和行事方式让全世界折服,一切源自对知识的尊重与不断的学习。在德国,获得诺贝尔奖人数之多,如同中国乒乓球队员获得世界冠军人数之多,早已没有了“振兴民族”和“举国欢腾”的指标意义了。
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在中国,在书籍里面,卖得最好的是教科书及其辅导材料;在出版社里面,没有生存之虞的唯有编辑教科书类的出版机构。做家长的,除了对买教科辅导书有兴趣之外,对其他图书料无再有兴趣。或许正是这“万恶”的教科书,让多少中国人远离书籍,正如“远离毒品,珍惜生命”一样。不是吗?多少人在学校时辛辛苦苦背诵下来的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内容,在没有多少时间之后,内容就被否定了,还要人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那我们失去的那些年华和大脑受到的“强暴”,又有谁可以得到“国家赔偿”呢?
书店正在淡出我们的视线,书籍正在搬离我们的客厅,这样的一代人何以担当得起“复兴中华文化”的使命,又可以对得起“再创百年盛世”的重任?当满街的银行与银楼大大超过书店数量之时,当麻将声声盖过朗朗读书声之时,民族复兴之路并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走越窄,容易健忘的中国人或许不知自己正处于悬崖峭壁之上。
中国人疯狂在欧美购物,在日韩消费,这样买来的东西都不能转化为中华民族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中国人何不多多研究一下他们社会、文化、经济多元之下产生的创造力和知识源泉,变盲目崇拜为醒目榜样,在学习中追赶,在竞争中超越呢。
别再做无知、无趣、无品的中国人!
从今天开始,拿起书本,努力读下去;
从明天开始,走进书店,买书带回家;
从后天开始,订个书柜,让它满起来。
宁做无资的中国人,不做无知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