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创造1000亿美元的收入,总共用了43万员工,而谷歌创造500亿美元收入只用了53000多人。相关资料显示,谷歌人均销售额是116.8万美元,华为人均销售额是22万美元,百度人均销售额是21万美元,而苹果人均销售额达179万美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是效率问题!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所在。
第一次工业革命历时70年,耗费了两代人的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耗费了一代的时间,如今,互联网带来的革命应该更快。无论哪一次革命,都是效率的提升。如何提高效率,特别是智力劳动的效率,它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命题。
1.以一当百
为什么微软敌不过谷歌?因为谷歌只用了微软1/10、甚至1/100的人;谷歌和百度同做搜索,但人均销售额却是百度的5倍,可以简单地认为,在效率方面,前者是后者的5倍。谷歌收购安卓之前有一段子,安迪·罗宾找到三星,目的是说服三星用安卓作为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三星说,别逗了,你只有8个人开发这个操作系统,而我有2000人,就算我这里都是笨蛋,也不可能开发得比你差。事实上已证明,三星2000人确实不如安迪·罗宾的8个人。互联网时代,绝不要以人数多少来定义大公司,如何发挥以一当百的效率是关键。目前以涌现也不少这样的标杆公司,中国企业至少应该确立这样的雄心壮志。
2.命中靶心
不管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充斥着各种毫无意义的尝试,设计了毫无意义的产品,设置没有意义的部门,通过大量的试错,获取少量的收成,要想高效,必须瞄得准,用导弹代替炮弹。小米的成功是这方面的最佳实践,瞄准了高性能、低价格,并通过自营网络销售,与粉丝互动等,即使投入销售额10%的广告费也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刚一开始智能手机呈爆炸性增长,手机行业成了新的战场,原本混合了专业手机厂商、家电厂商、电脑厂商,后来像阿里、百度、奇虎360、盛大等都以不同方式尝试进入手机行业,还有一堆忙着改造安卓代码的公司,最后只有几个胜出。这其中关键是做了正确的选择,瞄准了靶心。一般来说,较佳的管理者应该是能够博彩众长的独裁者,能够虚心听取最低级别的员工意见的暴君,深知自身弱点的自负者——必须把这些矛盾的特质集于一身。
3.精兵简政
提高效率,要足够相信人定胜天,有“以一当百”的强烈愿望,同时,设法找到“以一当百”的优质员工,且遴选天才。卫留成曾问杰克·韦尔奇平时主要工作在干什么,韦尔奇说80%的时间是看人。当然还须有自主、透明和开放的企业文化,能够去繁文缛节,并尽量解放基层的生产力。传统公司靠层级维持秩序,是一种典型的官僚组织,需要很多繁文缛节,有许多复杂的审批流程,而互联网公司说干就干,尤其是像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始终保持小团队自治作业的模式。可以佐证的例子就是在我国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制,百姓竟然吃不饱饭。
4.新陈代谢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验由主角变配角,越来越不值钱,年轻人越来越值钱。史玉柱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不退休就会拍昏在沙滩上。结果,他提拔了一个27岁的年轻人做副总,主管巨人公司最重要的游戏业务。奇虎360周鸿祎说,一个互联网公司,应该有80后的高管,85后的中层,90后的产品负责人,才能保持活力与创新。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三星借此废除了从日本学来的年功序列制和终生就业制,一次性裁员30%,然后引入末位淘汰制,员工平均工龄吸6.8年,大大地塑造了公司的竞争力,以此可以解释如今日本电子企业走向衰落的一个原因。日本企业普遍实行年功序列制,这一制度就是员工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逐步攀升,而且日本年轻人特别讲究年轻人对年长者的服从,掌权者的必然是老人。
5.明星产品
从经济利益上讲,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明星产品才可以获利。产品有时好一点点,价格加一倍,顾客仍然排队购买,像苹果手机。在电视普及之前,县级篮球比赛有人看,电视普及之后,大家只看全球顶尖的比赛——NBA。像这类明星类产品,增加业务量不需要增加许多人手,甚至可以借助边际成本为零的媒体进行传播,假设没有电视,NBA科比要少赚很多钱,就不会有家喻户晓的明星。要做出明星产品,要专注与极致,自然要争夺顶级员工,同时,将员工的内在潜力发挥出来。
6.率先求变
谷歌这之所以优于微软,是因为谷歌采用高效的模式——免费,免费本身是一种持久进化压力,不允许成千上万的人去打阵地战,必须有优秀、高效的研发队伍。奇虎360之所以高效,与免费模式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小米的高性能低价格的做法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模式的创新本身就是效率之源。
7.效率工具
福特汽车的成功是基于流水线作业的发明,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戴尔电脑的成功又是因为直销模式,减少了代理商这一中间环节。要想以一当百,必须尽量找到高效的工具,就像汽车比马车跑得快,飞机比汽车跑得快一样。互联网时代,信息计术解决了记忆和检索的问题,电子商务解决了与客户的接触的空间与时间,服务外包自然解决了许多内部效率不足的问题,不用重复发明“轮子”。
总之,谁解决效率问题谁就赢,就能赢得互联网时代,这且是一个永恒的讨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