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国度,这是最坏的国度”——
我想这是所有外国人刚到中国时最典型的感受。
出生在中国大陆的我,并没在孩提时期得到太多在中国生活的机会。
相反的,在乳牙还没换完的时候便已离开中国,于墨尔本、奥克兰、温哥华、旧金山这些环太平洋城市度过了到目前为止人生中的许多岁月,以至于需要在高中时期用英语重新学习中文——
我是华人,但不再是一名“中国人”,至少中国政府是这么认为的。
人们俗称的“假老外”,或许是更合适的形容。
2015年1月的一次冲动决定,让我买了一周后的机票,辞去温哥华的工作、二老、亲友和成年后生活中的一切,毅然回到了中国,并且就这么阴差阳错地待到了现在。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足迹走过20多个省份、80多座城市,中国对我而言,也一点一点地从儿时的模糊记忆和经史子集中的字里行间,变成了眼前幕幕:变得真实、变得不那么极端,但是却绝不平淡——
为此,我想记录并分享这些感触,这可能也算是一种从我这种人角度观察中国的另类视角和思考。
(在十字路口互不相让、自由穿梭的情况在中国各城市天天都可见到)
要是说的话,就先谈谈第一印象:交通。
宏伟的飞机场、大气的高铁站、川流不息的人群、整齐有序的地勤服务,这些都是外国人来中国时所接触的第一幕;
但这些也都太过老生常谈——
我想谈的,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公路交通。
众所周知,中国的公路路况,可以让任何一位在西方国家生活久了的人瞠目结舌。
在这里,所有司机似乎都像是赶着前去洞房一般急躁;
除了杭州等少数城市以外,其他地方几乎见不到车向行人礼让的情况。
更有甚者,类似北京这种或许是因为被堵惯了而平均车速明显较慢的城市,司机们在经过减速带时却又快得惊人,以至于不时会见到汽车凌空跃起数尺的例子。
这些还是常态下的情况,而当遇到非常态时,中国的公路交通就更有趣了。
犹记得刚回国后不久因事去到上海,在静安寺片区的一酒店入住,由窗外看到楼下的一个主要十字路口信号灯发生故障。
若是在北美,司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该路口视为“四向停车让行”路口(FourWayStop),按照先到先走的惯例,行驶路权。
可是在中国,或者说至少在上海这个全国最国际化都市,这个路口却变成了毫无规则的“竞技场”:
没有人会对其他人让行,“先行权”明显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但是真正让当时的我诧异的却绝不止于此,而是在那十多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在那车头连着车位(更准确地说,也有车头连着车头的情况)、十字路口一团混乱的情况下,却没有发生任何碰撞刮蹭事故——
虽然每位司机都试着抢到其他车前面,但是似乎人人都知道该在何时踩油门,在何处转向,在最后千钧一发的一刻各走各路。
两年多以后的今天,我自己在中国的驾驶路程也已超过20,000公里,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但是仔细一想,交规考试时,关于这些情况是有着清楚的规定的。
可是在现实当中,似乎并没有人那么在意——
或许也正是因为没有人死守规矩,所有人才都养成了“防守型”的驾驶习惯,随时保持高度集中,以应对有可能从任何角度冒出的突发状况。
美国去年5月一位 Tesla 车主因开启自动驾驶功能,而在37分钟的行程中只有25秒手握方向盘,最终车祸丧命。
上周此案通过了最终判决,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认为 Tesla 应当承担部分责任。
类似这种案件在中国发生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因为在中国,没有司机会想当然地认为其他司机会乖乖遵守交规。
“在一片混乱中有其自己的规律”,这应该是中国公路交通的常态。
其实推而广之,这也是中国社会很有趣的一点。
交通只是一个切面。
当一个人走遍世界各国,再选择一地久居,便很难再生出极端化的判断。
重回祖国,与其极端地说这里是“最好的地方、最坏的地方”,倒不如说这片土地充满着各种让人惊喜错愕的好与坏。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位“假老外”对中国的第一印象。
片面之词,不值深究。
以上内容皆来自网络
由领航悉尼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