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维州政府试行面试盲选 以避免就业偏见

原创 2016年05月20日 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你是否在找工作的时候,会试图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姓氏,刻意去掉女性代称,或者删掉自己的生日日期以避免错过工作机会?

 

维州政府成澳大利亚首例试行在工作申请中移除求职者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借此排除对申请者的歧视或无意识的偏见。



 

无意识的偏见是指隐藏在深处的观念与态度对外在行为的影响,它成为长期以来一直损害倡导工作场所多样性的主因

 

这个项目是多元文化部长Robin Scott因个人原因推行的。他的妻子Shao jie拥有中国背景,但是她在有些工作面试的时候还是需要使用英文名字Jade Scott。

 

Scott先生表示,当他妻子使用英文名字投递简历的时候,得到的回复要更多。

 

“我们并不是说这是一个公开的偏见或种族歧视,毕竟没有人会像Reclaim Australia组织那样公然在街上举行反穆斯林游行。”他表示。

 

“这是一个更加微妙的情况,我们在获取有限的信息基础上,会对别人做出主观性的设想。”



 

跟多元文化社团组织讲述了他妻子的经历之后,他更加确信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他表示:“你会看到所有人听完之后都在点头。”

 

为了努力改变这种偏见现象,维州决定在接下来的18个月内,试行针对求职者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和居住地等信息的评估,以确定是否应该把这些信息从工作申请过程中移除出去。

 

一些政府机关部门,代理中介例如WorkSafe和维州警局,甚至一些私营企业如西太平洋银行都将会志愿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Scott先生也表示这些公司会从中获得明显的财政收益。



 

澳洲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求职者即便是有着相同资历和经验,还是常常不得不进行更多的工作申请。

 

为了和白人名字的求职者得到同样数量的面试机会,澳洲土著人必须多投递35%次的工作申请,而中国人则需要多投递68%次申请,意大利人则需要多投递12%次,而中东人则需要多投递64%次。

 

有很多组织曾经试图提出过一些创新措施来避免“就业偏见”。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发现,以“盲选”的方式让演奏者在幕后进行演奏,能够使女性眼周这被乐团录取的几率从25%提升至45%。

 

有一款软件可以对招聘广告中的语言进行过滤,如果在应聘文案中出现了过多性别倾向的语言,该软件就会对应聘者进行提醒。



 

有一项研究发现,工程类和别的男性主导领域在职业列表中出现时会使用类似“领导者”和“有竞争力的”之类的男性化词语。而针对女性主导行业类似行政和人力资源等职位就不会出现这类用语。

 

根据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委员会(Diversity Council of Australia)的数据显示,如果公司的领导层和董事会更多元化,那么该公司所得股权收益会比单一化管理层的公司高出50%以上,而净利润也会高出近15%。


内容来自:THE AGE

文章作者:Miki Perkins

翻译整理:Finny

澳洲《联合时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