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5岁,你真的不知道这5件事多重要

2018年07月23日 澳洲金融圈


  岛 君 说  

你今天的选择,藏着你10年后的样子。

 

很多人嘴上喊着努力,身体却在习惯性偷懒,而最悲催的不是不努力,而是从不抬头看路,陷入了财富与认知双重贫乏的“死循环”。

 

所谓人生质量,不是年龄的简单相加。太多人吃过亏、见过世面,却依然没做好决策、没过好一生。而那些跳出人性局限看待自己的人,最终会得到时间的奖励。耐心读完本文,你一定会有所启发。


作 者:叶开甫

图 片:站酷海洛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比房价更先崩溃的,

是陷入“死循环”的生活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有句戳心的台词:“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为什么贫穷成了一种病?

 

其实,“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人思维”!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同行吐槽老东家的帖子,他抱怨新领导上任,打碎了自己“舒舒服服养老”的目标。这位同行不过35岁,原本是个基层小干部,因为公司的架构调整,被迫裸辞,接着是“离开的这半年,我过得真不开心”。

年纪轻轻,不以“养老”为耻,反而把“养老”当成理所应当,明明三十多岁的人却活成了五十多岁的样子。结局正应了那句话:时代抛弃你,连声再见也不会说。

美国有本畅销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 ,作者在不同的城市体验了六种工作,有零售、保洁、老人服务等,然后得出底层贫穷的一个“死循环”——穷人因为资源少,鸡毛蒜皮的利益都在抢,结果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陷入一个狭小的圈子无法自拔。

 

经济上的穷不可怕,认知上的贫乏更可怕:这就是普通人的最大思维障碍。

 

反观那些牛人或高手,他们往往能跳出人性的局限,在思维和行动上都有一些共同特质,而时间最终会犒赏他们。

时间最终会犒赏5类人

 

1、超强的自我迭代

 

周有光说过一句话:“人生的伟大,在业余。”

 

很多人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就不愿花时间学习了。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平时工作那么忙,自己也没什么大的追求。而真正的牛人不会甘心重复自己,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他们会不断学习、不断迭代自己。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代表。在他创业的60多年里,经历过无数动荡,却没有一年亏损。李嘉诚每天用90%以上的时间思考未来,晚饭后看20分钟英文电视,睡前一定要看书……

 

要知道,阿尔法狗的研发公司被谷歌收购之前,李嘉诚就是投资人之一。脸谱网、比特币交易平台BitPay、苹果手机的Siri、通信软件Skype,也都有他的投资。

 

成功不可复制,但并非不可学习。用李嘉诚的话说:“人工智能时代,时时刻刻要灵敏、快知快明,要有独立思考的悟力,能运用想象把现实、数据、信息合组成新。”

 

2、重视“二三级效应”

 

普通人过于看重“一级效应”,而忽略了二三级效应,所以很难实现目标。

 

所谓“一级效应”一般是我们实现目标要克服的诱惑。总盯着一级效应是人的本性,不过最好还是把精力放在二三级效应。

 

这就好比锻炼身体,身体不疼吗?不痛苦吗?锻炼身体当然痛苦,但比起身材走形的痛苦,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深度学习也很痛苦,但是比起无知的痛苦、事情搞不定的痛苦,又算什么呢?

 

欲望管理是重要的人生技能,需要尽早培养、锻造。高手总是“反人性”的行动派。当你战胜本性中的懒惰、“即时满足”,你就会慢慢活出理想的自我,所以不要做短期受益,长期后悔的事。


3、多跟高手过招

 

朋友圈,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性格和抱负。态度是会传染的,你可能认为自己很强大,但没有人可以强大到永远不受消极态度的干扰。

 

俞敏洪说过,做事要争当“鸡头”,交友要甘为“牛后”,因此在每个时期,他都和最优秀的人做朋友,因为“跟着牛人跑,这样你会不知不觉跑得更快。”

 

当年考进北大后,俞敏洪发现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他没有陷入极度的自卑,而是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王强和徐小平都是他在北大主动结识的朋友。后来新东方“三驾马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里,他重复着相似的模式,依然很少发言,在柳传志、王石、马云讲话时,俞敏洪就听着,他们杯中没有水的时候,就给他们倒水。


“我一直认为我在商业模式、创新思想方面是很落伍的人,跟他们交往,我能学到气度、眼光、格局。这些东西对我的事业发展来说,太重要了。”

 

人都是环境的产物。优秀的人就像一团光芒,你和他们在一起久了,就再也不想回到平庸和黑暗。

 

4、价值导向

 

真正的牛人一定是价值思维,而非价格思维。

 

他们内心是笃定的,不会被时代裹挟,眼馋别人赚了多少“快钱”。比如创业这件事,首先一点是做产品,而不要做生意。好的公司能够创造真正的长期价值。

 

华为发展到今天的关键,就是没有做过跟主航道业务无关的任何产业,包括房地产。


有一次,任正非被政府官员接见,一位书记说,“老任啊,你做通信赚点钱不容易,我们欢迎你搞园区,给你们市里最好的地弥补一下。”


任正非毫不犹豫地婉拒道,“书记,我们只懂小生意,不懂房地产,我们没做过任何的多元化,也不打算走资本化的道路。”

 

今天全球500强里面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对比之后你会发现,欧美的500强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在单一产业里持续聚焦的行业老大;而我们的企业这也布局,那也布局,美其名曰“建立生态”,相当程度是机会主义,什么东西都想抓住。

 

价值导向,在当今这个什么都缺但从不缺概念炒作的时代里尤其可贵。

 

5、重视信用账户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信用账户。

 

无论是做生意,还是跟人交往,任何时候都别糊弄人。糊弄别人就是糊弄自己。

 

早前,采访一位黑龙江的优秀企业家,她经营的公司是当地的食品业龙头。2013年,她贷款建设的大型工厂刚竣工,赶上行情下滑、营收大幅削减,资金链非常紧张,企业几乎命悬一线。

 

就在这时,常年合作的供应商出于对她的信任,“原来打款30万的变成50万,原来打款60万变成100万”,纷纷慷慨解囊,给予她资金支持,帮她渡过难关。

 

信用是信用者的通行证。他们看重信用,奉行利他主义,不为眼前的私利投机取巧、损人利己。正如高盛CEO汉克·保尔森所说,高盛有三个重要资产——员工、资本和信誉,“我们最不愿失去的是最后一个”。

“让有信用的人过得更好”

 

有过借钱经历的朋友都知道,一个人借钱之后的态度,最能看出他的人品。遗憾的是,这种人品检验方式的成本过高。

 

我们看一个人到底讲不讲信用,其实就是看他的人品怎么样。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没有量化的方式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信用水平?

 

2012年初,受邮箱中的信用卡账单启发,连续创业者孙海涛诞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做一个信用卡管理的工具。这个想法一开始并不被合伙人看好,他们甚至有过激烈的争吵,因为合伙人认为这个产品没有市场,“没有人会使用的”。

 

而孙海涛坚持认为,“管理信用卡这件事我也不知道怎么赚钱,但我就觉得这个有价值。”孙海涛和几位工程师,在杭州的一家宾馆里创立了“51信用卡”。

 

“让有信用的人过得更好。”这是孙海涛和合伙人一起为公司定下的愿景。

 

在互联网上借钱,最怕对方会造假。经过6年的摸爬滚打,孙海涛摸索出了一套量化用户人品的方法,来判断用户的真实情况、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等。

“信用就是用户为了兑现承诺而克服困难的总和,总和越多,信用值就越高。”孙海涛经常在公开场合讲这句话。

互金行业大萧条,它靠什么胜出?

 

最近,P2P平台爆雷的信息刷屏了,频繁爆出的清盘、跑路事件让行业陷入了恐慌。央视和新华社站出来发声:真的P2P不会跑路,跑路的平台,都不是真正的P2P。

 

7月13日, 51信用卡正式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为在港上市的又一新经济概念股,与互金行业的哀鸿遍野,形成颇具戏剧性的反差。

在51信用卡敲锣的那一刻,大家看到的不是创始人孙海涛,而是51信用卡的两位创始员工——汪拥军和伊雄军。创业之初,他们曾和孙海涛,窝在宾馆里闭关开发,几乎是足不出户,吃饭、睡觉、工作,全部都在酒店解决。

 

孙海涛一行人在那里住了1个月,每天就是干活、吃饭,两点一线。久而久之,他们和服务员变得很熟。孙海涛就跟服务员说,“未来有一个很NB的手机上的软件,叫做51账单,你们要记住。”

 

现在的51信用卡,注册用户达8100万人,管理1.12亿张信用卡,成为了曾经孙海涛口中的“NB的手机软件”。对此,孙海涛有些“惋惜”:“可惜后来51账单改名字了,她们(服务员)一定也不记得了。”

51信用卡和8100万人的信用故事

从单纯的记账工具到信用卡管家,再到金融服务平台,成立6年,51信用卡目前的主营业务,涉及个人信用管理服务、信用卡科技服务、线上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旗下有投资平台51人品,借贷平台51人品贷等等。


如果说小米的上市,代表着新一代互联网公司的崛起;那51信用卡的上市,则是在信用卡管理领域中,闯出的一只独角兽。

 

随着如今互联网的发展,金融服务已经逐渐跳出精英阶层转而群众最大化,大多数人都能逐感知到,无论是电商还是移动互联网的支付,规模、成长和密度都是远超欧洲甚至美国。

 

而在这个最先到来的普惠金融时代,孙海涛坚信,他们“让有信用的人过得更好”的信仰正在加速实现。

参考资料:

《阶层跃迁》(作者:闫肖锋,中信出版集团)

《时间看得见》(作者:王潇,中信出版集团)

《原则》(作者:瑞·达利欧,中信出版集团)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作者:俞敏洪,中信出版集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