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记者会释放的十大信号

2015年03月20日 澳大利亚无锡商会



总理记者会是每年“两会”重头戏,舆论希望从总理答问中获得更直接的政策宣示。


今年政府报告是在“四个全面”基调下出笼的,因而既要考虑到当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更应具有中期指向意义。最终通过的政府报告做了30处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是直接点明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次显示出,党管经济正成为“新常态”。


李克强总理做政府报告时,一句“有权不可任性”引起社会舆论强烈共鸣。然而,知易行难。“两会”期间,一些政府官员的行为表现依然任性,《立法法》修改过程更是一波三折,期间有权者在三读稿中任性删除了“税率法定”说法。好在代表们也任性,通过小组发言和向舆论表达意见,最终促使《立法法》得到满意通过。从这点看,约束权力并不容易,人民维护权利要敢于任性。


人大投票结果显示,预算案的反对票达到304票,首次位于榜首,显示代表对财政不满意度增加,这是代表们用投票来回应财政部的任性。当然,这也意味着进步,代表们开始接近政治决策的核心,关注预算,最终决定预算。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这一方面是鼓励民间投资,另一方面是加速转变财政职能,从而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应该说,限制政府权力与鼓励创业创新是逻辑一致的,不过政府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让“有权不可任性”,更应该对思想更加宽容。权力不可任性,思想应该获得解放。没有任性的梦想,何来伟大的创新。因而,我们期待把权力送进牢笼,更盼望让思想插上翅膀。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舆论更关注增长话题,因而总理记者会的焦点自然是经济。在两个小时的答问中,李克强总理传达了政府以改革促增长的强烈信号。

1
房地产政策微妙变化,房子真不好卖


李克强总理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住房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因而中国还要加大力度增加保障房建设。房地产市场有其自身规律,中国城市特色各异,强调因地制宜调控房地产市场。中国城镇化进程还在继续,住房需求是刚性的,鼓励居民购买自住和改善型住房。


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刚性需求,表明政府对房地产态度发生微妙变化,即从担心房价上涨过快,到希望促进消化库存,进而刺激房地产投资。这个态度变化反映了政府的功利心态,其背后伴随着政策的微妙调整,如取消限购限贷等。不过,从总理讲话中,应该读到另外的信息,也就是说,房子不好卖了,总理才做推销员。就像总理自己所言,房地产市场有其自身规律。因而,总理打气,也仅仅是打气,房地产市场长期拐点已经到来,政策终究是靠不住的。

2
民间投资才是真正动力


简政放权是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目的在于刺激民间投资。李克强说,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就业不减反增,正是政府简政放权带来的效应。可以相信,在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背景下,政府会继续简政放权,因为政府已然意识到,增长动力在民间


李克强总理坦诚,行政审批环节仍过多,仍然抑制创业,因而简政放权是必须的。李克强总理透露要做三件事,包括晾晒省级政府权力清单、探索事前事后监管新模式。由此看到,政府并不会过多依靠政府投资维持增速,而是希望在政府和民间两个轮子驱动。释放民间投资活力同时,以公共财政支出维持投资增长。

3
“互联网+”是投资新趋势


李克强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说,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这与股票市场的投资热点一致,表明民间与政府存在共识。从中可以看到,经济下行时传统产业在调整与转型,而新型互联网经济仍具有巨大增长空间。这一方面会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为传统经济转型提供了路标。可以预见,“互联网+”是资本市场今年主要题材,也是民间创业的主体商业模式。

4
“新常态”下,产业升级是核心问题


李克强总理称,新常态下,会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下运行,如果影响到就业,就会加大定向调控政策力度,稳定市场。目前运用政策回旋余地较大,政策工具箱较丰富。


这种表态虽无新意,但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认识比较客观,也意识到结构调整是必须的,只有完成产业升级,才能真正启动新一轮增长周期。在管理波动与促进长期增长间,宏观调控在寻求政策平衡点。这需要耐力,信心,也需要勇气。但实际情况是,政府也是小心翼翼,此前对房地产市场表态,就是担心经济下滑过快的表现。

5
政府还要管创新,政府闲不住


李克强总理讲,政府还是会操心民间创新。这反映出政府支持创新的态度,也反映出政府那只手是闲不住的。当然,政府强调支持服务业发展,减少注册障碍,给小微企业提供众创空间,并提供种子基金,还要进一步减税。


如果政策能够对创业者和创新者一视同仁,应该得到肯定,但在资源配置有限条件下,很可能带来资金分配不公,也难免给某些官员带来寻租空间。因此,鼓励创新的政策操作方式,更应该得到社会监督,政策重心更应该放在减税和免税方面。

6
治雾霾很重要,但办法少


李克强说,要严格执行新《环保法》,让违规者承担巨大成本。政府报告已经将节能减排环保指标提到与其他增长指标一样重要位置。这反映出,政府正受到民间越来越大环境压力,但从实际情况看,口号多,落实少,环保阻力仍不小,主要是国企和地方政府实际是利益集团。因此,如何打破这一利益集团,仅仅靠环保部是不行的,需要政治改革,但目前看,政府并没有推出有效措施。

7
独生子女政策中期会放弃,先修法


政府在评估人口政策,权衡利弊,但需要依照法律行事。这实际透露出,政府很可能较快放弃独生子女政策,虽不会完全放开,但会鼓励生两胎。可以预期,政府首先会促进修改立法,然后再促进新人口政策出台,这一过程或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内完成。

8
金融无系统性风险,关键是党管经济


李克强强调,政府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因为经济处在合理区间,居民储蓄率高,地方债务是投资性的,有收益,且在规范债务平台。同时银行资本充足率高,拨备范围广,银行资产不良率较低。


这样表述是客观的,但政府对地方债务余额其实仍然心里没底。此前财政部推出的万亿债务置换计划,其实反映出政府没有信心确保地方政府能够如期偿还债务。通过行政手段安排债务置换,目的就是确保不会发生大规模违约事件。因而确保没有系统性风险的关键不是因为债权债务关系良好,而是党管经济有力量。

9
两岸经济政策不会变,给民进党挖坑


李克强喊话,保护台商利益,在对外开放时,会优先对台商开放。在开放力度深度上,优先照顾台商,并鼓励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创业。这一方面给台商定心丸,另一方面告诉民进党,大陆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台湾政治环境如何变化,大陆都要给台资增加吸引力,从而制约台湾的政治基础。

10
政府不承认通缩,实际“被通缩”


李克强总理不承认存在通货紧缩,理由是物价指数仍然是正增长,且二月物价同比增长率高于一月。这透露出,政府不认可通货紧缩这一说法,更不承认是通缩输出者。


不过李克强称,中国是“被通缩”。这种看似无意的表达反映出,中国实际正在受到全球经济再平衡和美元周期影响,货币增速进入下降阶段,广义货币M2增速也验证了这一点。虽然中国物价指数增速仍是正值,但持续下降的PPI和CPI数据,表明中国与发达市场的区别在于,只是通缩程度不同而已。一个持续降低物价增长率的过程,就是一个通缩的过程。政府不认可通缩说法,目的就是不想在市场压力下再度进行强刺激,从而延缓结构调整进程。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