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新闻】收了这么多年压岁钱,你知道压岁钱是怎么来的吗?

2020年01月25日 武汉人在墨尔本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压岁钱的由来

说到过年的仪式感,就不得不提起压岁钱了。


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收压岁钱,每次拿到压岁钱,就会展开一系列幻想,实在是忍不住那“一夜暴富”的喜悦。


但事实却是,钱还没有捂热,就被大人收走了,好点的还能听到一句“帮你攒钱娶媳妇”,一般都会直截了当被拿走,连个解释都没有,想起来都是泪呀!


不知道古代孩子的压岁钱会不会被父母骗走?


古代大人之间又有什么过年仪式?


长辈给晚辈的仪式——压岁钱


说到压岁钱,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长着黑色的身体和白色的手,喜欢在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了的小孩的脑门。


被摸过的小孩就会发烧说胡话,退烧后便会变成痴呆儿。


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对孩子十分珍爱。年三十晚上,两个人用红线串了八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玩累后,把铜钱随手放在枕边睡着了。


因为“祟”的存在,夫妻两人都不敢合眼,点着灯守在孩子的身边。


果然到半夜时,一阵阴风,黑矮的“祟”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突然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了,大家纷纷效仿,也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绳子把钱串起来,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就这样,“祟”再也不敢来了。


从此,人们把这种钱,叫做“压祟钱”,因为“祟”和“岁”的发音相同,日子久了,也就被称作是“压岁钱”了。



最早的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钱币,一般上面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或者是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作为孩子的护身符。


慢慢地,压岁钱才变成了市面上流通的钱币。


民国以后,压岁钱演变成了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言“长命百岁”。


货币改成纸币后,大人喜欢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给孩子作为压岁钱,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


流传至今,压岁钱已经成了过年期间,孩子们最喜欢的仪式。


上司给下属的过年仪式——年终奖


在古代,不只长辈会给孩子发压岁钱,上司也会给下属发年终奖,尤其是皇帝,那是绝对少不了的。


汉代的皇帝在这方面算是最大方的了。

东汉皇帝刘秀时期,每到春节,大臣们就会收到很丰富的“实物红包”,比如钱20万,米200斛,牛肉200斤等等,真是超过工资的节奏呀!


《汉官仪》记载:“腊赐”根据官职大小,有着不同级别的赏赐,御史等文官级别较低,也可以拿到五千钱的奖赏。


这“腊赐”,就是我们所说的年终奖。


宋朝的皇帝在年终奖上面,就比较小气了,比如宋徽宗,他给大家准备的年终奖则是绢纱制成的帽花。


大臣们收到这份年终奖后,还要把帽花戴在头上,初七之前谁摘下来,就代表谁对皇帝心存不满。



清朝的皇帝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家庭的氛围,会在过年的时候给大家发红包,但是红包里并不是钱财,而是皇帝亲手写下的福字。


当然,年终奖并不只是古代官员的专利,民国时期,商店的伙计、粮米油店、丝绸布庄的雇员,都会在春节来临时收到老板的年终奖励。


就连没有工钱的学徒也会在春节前拿到年终奖,大方的老板会包一个红包,小气的老板也会管一顿好饭来作为年终奖。


还有地主家里的长工,会在正月里有二十天吃到肉,这也算是一种年终奖了。


如果长工吃不到肉,这位地主就会背上“吝啬”的名头,民国时期,上海工商界还成立了“年奖问题处委会”。


到了今天,年终奖依然是大家努力一年的表彰仪式,象征着这一年的付出和收获。


朋友之间的过年仪式——年礼


在一集《故宫贺岁》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故宫书画研究专家伏冲老师和宫廷历史研究专家金路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幅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所创作的《京师生春诗意图》,里面是乾隆时期宫廷和民间过年的情景。


其中有一个主题是“馈岁”:何处生春早,春生馈岁中。


就是到了春节的时候,大家互相赠送礼物表示心意。


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送礼物的最高境界,一直都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所以古人之间在过年的时候走动,主要是以有寓意的东西为主。


据三国时的记载,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户户会用大蒜、小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制作“五辛盘”,互相馈赠亲友,一来发五脏之气,二来欢迎新春到来,万物复苏。


我们现在的春卷便是由“五辛盘”演变而来的。



宋朝时期,一到腊月,路上就会有很多挑担子的人,里面放着酒肉,被称为“送年盘”,有祝贺新春的意思。


清朝过年的时候,大家会互相送荷包,一来荷包是当时的必需品,就像是手提包一样,出门时可以装一些碎银子之类的东西;二来荷包一直都有祝福的含义。


近些年来,“年味变淡”成了我们大家都认可的一个事实,也是我们心中共同的遗憾,在网络、电子产物的冲击下,过年的“仪式感”对我们来说越来越稀缺,甚至把过年变成了单纯的放假。


希望大家可以更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习俗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这些经典传统中,追寻“年味”。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

















喜欢就添加微信号关注我们吧!

我们会继续为您提供更快,更丰富的澳洲资讯哦!

公众号:whrzmrb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