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区作者 / 鬲虫
“别到荒废青春,用尽体温,才开始悔恨;
生命还没到黄昏,下一站,你的第二人生。”
传统的观念中,留学常常与“洋文凭”“镀金”等字眼挂钩。
但如今,留学的定义早已被重置。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许多人看到和选择了更加多元的留学方式。
“大龄”留学青年
普遍在国内过得不差
有了铁饭碗、高收入,却依然“破釜沉舟”的职场人士,虽然只占留学大军中的一小部分,但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
孙从众 31岁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因为热爱教育工作,并没有选择辞职求学,而是努力平衡工作与学习。2017年7月来到泰国易三仓大学攻读组织发展学的博士学位。
“这个项目长达3年时间,其间需要经常往返于宁波与曼谷两地。工作已经进入第7个年头,依然希望能够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开阔一下眼界。”
家琪 27岁 杭州某网络科技公司员工
这份工作让她拥有了令同龄人羡慕的收入,但是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令她在职场中开始打不起精神。在某一天看完北欧的纪录片之后,她萌生了换一个国家体验生活的念头。
“之前搜集了众多北欧学校的信息,了解了每所大学的入学要求,然后为赶上今年的申请做准备。”她笑着说。
TIMEZONE往期文章中,在世界各地留学作者也曾有同样的心路。
《国内小白领辞职到新西兰留学西厨西点,如何有条不紊达成目标》
那是什么原因
让众多人宁愿放弃一部分东西
也要完成这样一个愿望?
生活独立与观念断裂
小时候,我们听从父母和老师规劝: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就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找到好工作,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而当我们走到22岁~25岁的年纪,离开校园,初涉社会,却发现规则并非如此;我们想要的也不是上面那些。
这就会产生巨大的观念断裂、自我评估的不确定,以及生成新的尚未完成的人生目标。
奔三的我,为什么还没有成功
现在的新闻,动不动90后当博导、95后创业年收入千万、在校大学生公众号粉丝百万+、00后成网红……
《中国青年报》2016的调查显示,93.3%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中国年轻人普遍有急于成功的心理,认为凡事要趁早。
越是受过良好教育,在社群中掌握一定话语权的精英阶层,急于成功的焦虑表现得越明显。
这个群体大多享有优质的资源,且足够努力,坚信自己可以配得上和“成功”有关的荣耀和名号。
然而现实却是,单靠智慧、努力和坚韧,成功也是一件悬而又悬的事,更何况是30岁前就名成利就呢?
陷入停滞和焦虑
不想碌碌无为。不想一辈子就这样。所谓的“中年危机”,其实并不是心理健康学意义上严格的“危机”,而是集体焦虑的心态缩影。
我们这代人都恐惧过那种一眼能望到头的日子,但也不喜欢过那种连明天都说不准的日子。
在我们眼里,父母辈过早地将自己的一生写在本本里,钉在墙上,因此不能体会我们的不安。
而我们面对着空白的墙壁,不知该往本里写什么,既不想像父母那样安(无)稳(趣),又不想像眼下这样漂泊不定。 于是在其中煎熬。
疲于再和父母辈比较
《权力的游戏》,囧雪和劳勃·拜拉席恩的私生子詹德利一见面,两人就相互吐槽。
我们的父母身处发展最飞速的时代,他们曾以自己的努力赢得越过越红火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被认为不如父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无奈。
“我像你这个年纪呀,都已经有你了。”
我们上课、论文、考试,未见得是享受,只是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待业青年、空巢青年、独居青年、单身青年……每个词都像在说自己。
然而生活真的要背负这么沉重的“超越父辈”、“成为人生赢家”的负担吗?
在上面多重心理煎熬之下,大龄留学青年们思考、挣扎、尝试。
换城市、换工作、换个文化环境生活……其实都是在试图找出,属于每个人人生独特的答案。
并不轻松、并不潇洒,但相比这群折腾自己的大龄留学青年,毫无好奇心、激情、梦想的30岁,更像是真正的步入中年吧。
本文责编 | 鬲虫
参考资料:
1.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7-08/11199001.html
2..《长夜将至:你可能永远达不到父母的高度》,霍老爷(id:ddz_233)
3.《那些喊“90后步入中年危机”的人,既虚伪又让人心疼》,新京报(bjnews_xjb)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长按关注TIMEZONE,发现留学大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由时区公众号TIMEZONE(ID: timezoner)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时区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违法使用本内容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文仅为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平台立场。TIMEZONE,留学生原创平台,欢迎坐标在世界各地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