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不断的中国游客,促进了澳洲房产、食品、红酒及其他商品等方面的经济。而由于澳洲旅游业在中国的繁荣景象,中国的国有企业及一些私人投资者也将目光放在了澳洲的航空业上。
自从上周中国南山集团与新西兰航空达成协议,收购其所持的维珍澳洲航空股权后,并与海南航空合作,最终完成总收购值约40%。
而维珍的最大竞争对手澳航呢?澳航作为澳洲航空业的领头羊,英国航空,新加坡航空和马来西亚航空都曾与澳航在过去有过合并,而且也有收购股权的谈判。而这些谈判在过去都并没有成型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外资法规,而这些外资法规现已放宽政策。
在2007曾有高达110亿高杠杆私募股权竞购,可惜失败了。澳航与Gulf航空公司,中国航空公司及美国航空公司都曾有合作关系,但这都不涉及股权收购。
然而,中国对澳洲及其他地区航空市场的兴趣将改变这种情况。一些分析师称,中国航空公司试图收购澳洲航空的战略股权也只是时间问题。
外资持股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当涉及到航空业,尤其是当你在谈论一个国家航空业领头羊的时候。澳航首席执行官Alan Joyce两年前为了让堪培拉对外资法规放宽政策下了很大的功夫,而这些政策反而适用于维珍航空。
澳航和中国两大航空公司都是合作伙伴关系,但瑞士信贷分析师表示,维珍航空公司股权收购的案例可能成为中国航空公司对于澳航股权收购的催化剂。
而最有可能收购澳航的候选人锁定在了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而现在澳航和中国东方航空有着合作关系,他们承包了澳洲和中国的主要航空线路。
切入点
这两家航空公司都将不得不接受一个相对较小的股权持有量,澳航资产出售法案(The Qantas Sale Act)意味着外国航空公司只可持有其49%的股权。而当外资持股达到了澳航的44%股权,那么澳航就必须告知市场,而现在可以认为,外资持有股权并未达到这一数字。而从2014年11月的最后数据显示,澳航的外资持股仅达42.8%。那么假设现在澳航额外资持股率达到44%,那么可让中国持有的股份将不足5%。
即便是不足5%的持股率,也足以成为中国的航空公司收购澳航战略股份的切入点。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都是国有企业,他们想要收购澳航股份,都需要经过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的批准。
瑞士信贷分析师Paul Butler表示,之所以中国的航空公司有意向收购澳航股权的一大催化剂是,中国游客购买特殊机票的趋势,这些机票是可以允许其落地与起飞的城市并非同一个。
“随着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航空公司一旦有着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就可以将这些国际航线的价格大幅提升,这样就可以做到双垄断的情况,”他表示。
而由于两年前澳航资产出售法案(The Qantas Sale Act)的规定,外资持股不可超过其股权的49%,那么意味着这两家中国航空公司都无法持有超过25%的澳航股权,而且由于联邦政府对于持股的规范,那么意味着一家外资企业,最多可持股不可超过总数的35%。
中国航空公司的投资活动遍布全球,中国海南航空集团,不仅持有了维珍航空公司的股份,还用15亿美元(约合20亿澳元)收购了瑞士航空公司的配餐公司Gategroup。
中国前往澳洲的游客去年达到了一百万人次,而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每年两百万人次。由于如此庞大的游客数目,使得航空公司有意愿增加中澳两国的航班班次。维珍航空公司与海南航空公司寻求新的合作方案,增加每天飞往北京和香港的航班。澳航也在增加从悉尼,布里斯班和墨尔本飞往悉尼的航班班次。
瑞银集团预计中国出境客流量将在未来三年内增长15%至19%。在对中国旅游发展趋势的最新调查,瑞银集团发现,在未来12个月内计划出游的平均次数在过去六个月已经开始反弹。
澳洲成首选
澳洲成为仅次于日本韩国的第三大中国游客旅游国,而悉尼也一跃成为四大受欢迎旅游城市之首。
瑞银集团数据显示,14%的受访者人表示,他们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去澳洲旅行,而上次调查中,仅有12%的受访者有此想法,这就证明了越来越多中国游客有意向前往澳洲。
研究还发现,购物是中国游客登陆澳洲的第二大原因,而机场免税店的受欢迎程度一直保持稳定,新西兰的受欢迎程度也不断提高。
瑞士信贷表示,澳航股价现在看起来很便宜,投资银行的目标价格为每股$4.80。而澳航在四月份交易的价格超过了每股$4,周二收报为$2.86每股。
澳洲航空公司周二表示,公司完成了5亿澳元的股票回购,回购股票平均价格为每股$3.48澳元。
今年5月下,Macquarie意外下调澳航2016、2017两个財政年度的盈利预期。
分析师將澳航收益重挫因素,归咎为澳洲大选不確定性、消费者信心疲弱及矿业恶化,导致载客率下滑,连累旅游业盈利。
澳航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2016财年中报显示,公司实现收入85亿澳,同比提升5%,税前利润9.2亿澳元。
上周在都柏林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年度会议期间,Joyce说所有的选择都已被提上日程,董事会将在八月决定是否发放股息。
内容来自:FINANCIAL REVIEW
作者:Michael Smith
翻译:Finny
澳洲《联合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