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去澳洲留学的目的非常简单。不少就是在海外走一圈,镀层金,然后回国继续发展。当然了,还有决心留在澳洲发展并且移民的暂且不提。
各项权威数据显示:2017年,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的人数预计将突破60万,而且,他们的目标都十分明确,32%的人在毕业前半年就开始找工作了,回国以后再找的人数则占44.5%。相比2016年64%的留学生都是回国才打算找工作,这个数字有了明显的下降。
然而这些澳洲海归们回国都从事什么行业呢?
14.8%的海龟选了进入了金融行业,11.2%的则是选择了互联网行业,而从事文化教育行业的也不少,大约7.7%。
然而,实际上,最需要海归的行业,并非金融业,而是制造业。13.6%的制造业企业都表示,热烈欢迎海归的加入,其次是材料科学和互联网行业,分别为12.5%、12%,而仅仅只有7.2%的金融行业企业对海归们感兴趣。
所以,在选择专业的同时,也得考虑到就业的问题。
那么,多年留学在外的海归回到国内,又是怎样的生活呢?
回国后,和谁都说不到一块儿去。每次面对别人尴尬的提问,比如:是不是留学的女生思想都很开放?这种一棒子打死所有人,非黑即白的观点,都送上最礼貌的鄙视,眉头都不皱,微微一笑,啥都不说。
天哪!这是什么想法?为什么要贴上标签?带上有色眼镜看人?
倍感孤独,比在国外的时候还孤独。跟父母聊天的唯一内容只能是围绕“啥时候结婚啥生孩子”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财富和价值”这两大板块。
曾经玩儿的很好的小伙伴也有了距离,大家都在长大,但是,却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价值观。
在国内就是半条废物,挤不上去公交车,过不了大马路,看不住钱包。被朋友嫌弃,这出了个国怎么回来连 “生活能力”都倒退了?被人埋汰,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连个手机钱包也看不住?
爱生病,一到冬天就咳嗽,雾霾一呛就呼吸道感染。刚回去居然还会傻呵呵的直接拧开水龙头然后接杯水一饮而尽,结果就是隔天就拉肚子。
跟别人一起去撸串,人家都好好的,结果你进了医院。时间久了,自己都怀疑自己,怎么肠胃变得这么“敏感”了?
早上起来洗澡还被家人室友埋怨:屁事儿多,瞎讲究。作为男生想喷点香水,结果被人说变态。女生稍微穿的清凉一点晚上出门,立马遭人非议,你看,肯定是去夜店的。
总之,干什么都感觉格格不入。
平时也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留洋经历,该吃吃,该喝喝,从不轻易抱怨什么。当别的同时还在讨论着八卦闲话的时候,他/她并不参与,也不表态。
因为,他/她清楚,大家不是一类人,所以,没必要去附和别人,更没有必要去扭转别人的想法。
很快,靠着国外那套“包容的”性格,在公司人缘不错。在领导眼里,也是能力强,务实性格好的企业重点培养对象,不出3,5年,便迈入了中层管理的职位。
用最快的速度定了最近的航班,一屋子东西能扔就扔,能送就送,回去时候比来的时候东西还少。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从此才懂得了“感恩”二字。对待父母的态度就是180度大转弯,和父母有说不完的话,和朋友有吃不完的饭,每天都觉得好开心。
虽然没赚到什么大钱,也没成为什么“不一样”的人。但是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心态比谁都好,每天总是笑呵呵的。
今天要去外企,明天要考公务员,后天又想做生意。什么都会,什么都做不好。眼看当初不如自己的朋友在原本自己都看不上的公司越做越好,自己一手好牌却出的乱七八糟。
不停的在更换着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结果,三五年过去了,干过不少工作,跳槽了无数个公司,却总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不禁感叹,是自己想的太多,还是做的太少?
做得一手好菜,小事儿从不求人。生活规律,早睡早起锻炼身体。
没事儿就去旅游或者健身,偶尔还参加个插花班什么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
在一线大城市里打拼却也活的不算太累,不自知间,就变成了公司同事眼中的“女神”“男神”。有情趣,有情调。
回国多年,不管工作单位是国企私企还是外企,一直坚持使用自己的英文名字。别人读不对还不高兴。张嘴闭嘴都是自己当年的海外生活。
今天埋怨国内空气太差,明天埋怨国内的人际复杂。永远坚持的,都是国外的生活方式,永远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留学生的身段”。
在她/他嘴里,国内是最可怕的地方,你也不知道她/他在国内到底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总而言之,以上的结局都是有些极端的个例,但是,却在点滴间映射着大家的影子。
对于在澳洲生活这么多年的留学生们来说,再次转身回到国内,并不是一张机票那么简单,无论是从心态上,生活方式上,还是与人的相处,接人待物上,都需要再次的调整和适应。
最重要的,就是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毕竟,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一切顺利,迎刃而解。
(From:AEAS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