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这个视频,令人感慨万千!

2020年01月27日 澳网


不是所有公众号都叫''

▲权威资讯门户 关注即送福利▲

▲客观 实时 独到 严谨 深刻

▲由 Australia Inc. 倡办


—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平台观点—



记者敢问,问的都是刁钻的问题。

领导敢说,没有官腔套话,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事。




与王志“面对面”

作者:郑 宏


  《面对面》于今年1月11日开播后,王志已经与胡润、牛群、刘子亮、洪昭光、孙渤、刘姝威等人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收视率在所属的《东方时空》新闻栏目中名列前茅。由于非典肆虐,各种流言使得人心惶惶。4月19日,王志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这位国内权威的流行病学者用他的知识给全国观众吃了一颗定心丸,其后钟南山、张积慧、王岐山等几期内容的播出更是引起广泛关注。王志的出色采访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王志也由此声名远播。

  原本以为王志很忙不一定有时间接受采访,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王志联系。当王志告诉我可以采访的时候我十分高兴,我们约好了在梅地亚宾馆的大厅见面。当看到他熟悉的身影在大门口出现时,我掩饰不住兴奋。他微笑着与我握了手,在大厅中央的茶座坐下来。王志本人给我的感觉比电视形象更有魅力。我们简单聊了一会儿,他说一会儿还有个记协的采访在等着,所以我们抓紧时间。我点点头,拿出采访机和采访提纲开始采访。

  记:在我目前看到的你的采访对象中,广州的护士长张积慧说到看到同志一个个倒下,香港卫生署长陈冯富珍说到战友一个个倒下时都哭了,我们知道,媒体人也是有感染的,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还敢冲锋陷阵?

  王:其实我们离战士还差得很远,就是普通的采访,不感觉和别的采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能在旁人看来容易感染啊比较危险。我们做这个工作总是有风险的,不是这个风险就是那个风险,不是采访的危险就是播出的危险。至于说看到我们的同事倒下,应该是被感染,还没有倒下的(笑),我是觉得很遗憾,我是希望大家尽可能地把防护工作做好。这个病不会因为你是记者就特殊对待,所以只有保护好自己了,才能把工作做好。

  记:你进入病房时就一点也不犹豫吗?

  王:去以前是有担心的,但这当时根本就没犹豫。我觉得没有这个条件,你看人家都很从容,医生很配合,而且他们每天都在和这个打交道,你就不会觉得特别危险。

  记:人们常说质疑是你的风格,你的质疑让观众特别喜欢,我看你的节目就觉得你的提问特别过瘾,不过你有时候追问得紧,你就不怕对方被你问急了,采访做不下去吗?

  王:从我们来说,当然要顾及到采访对象的情绪。但是根本上讲我不是担心采访对象怎么,我是担心观众。你要把握好这个尺度,你要保证采访对象在采访结束前不会因为不高兴而离开你,我觉得这个是底线(笑)。在这个前提下,如果采访对象有什么看法或者不高兴,对我来说不是特别重要的。或者说是次于观众的感受。

  记:就是说观众第一位。

  王:对对。

  记:那么人们评价你的这种质疑风格什么时候形成的?

  王:我现在还不能说这是我的风格,只能说是我的爱好,就是有这种性格,喜欢这样做。我始终觉得做采访要对它感兴趣,你如果真正感兴趣了你就自然而然地想方设法探求事件背后的东西。我觉得很奇怪,也可能是因为非典受到大家关注,其实我到《新闻调查》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了,没有什么变化。可能是因为自己做得时间长了,经验相对来说就比较丰富了。

  记:不过,我也发现,其实你不同的节目风格也是不同的,对有的采访对象你是不断质疑不断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对有的采访对象你像一个朋友一样,特别的人文关怀。我们看到了你的两面,是不是就是你真实的两面?

  王: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采访对象而异,这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我在穷追不舍的时候,里面也有宽容,我觉得也有人文关怀。当我体现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也有质疑,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因为你面对的是未知,采访张积慧,有人文关怀,也有质疑:日记是不是你写的?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表达方式不太一样。

  记:你采访陈冯富珍时说过这样的话,你说你采访时也经常被感动得流泪,你觉得在生和死的面前很多人选择了危险,你还问她是不是个爱哭的人,那么我倒想问你一句,你是不是爱哭的人?(笑)

  王:我小时候比较爱哭,11岁出来寄宿学校就好多了。大家一直看到的是我在《新闻调查》时形成的冷静的样子,但这次真的是被感动了。就像陈冯富珍她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你采访过的非典人或者说是非典战士有几个是不掉泪的?确实是这样的,可能有的人在流眼泪,有的人表面看不出来,但心里也在流泪。当你面对这些采访对象的时候,当你置身这个事件当中的时候,我没有办法拒绝感动,就真的是被打动了。

  记:说说你采访非典时最让你感动的事吧。

  王:我采访护士长张积慧的时候,问她:46天,留给你最深的记忆,或者说是给你最深的一种感触是什么?她想了一下,说了两个字:宽容,对我触动很大。这是一个很哲学的概念。在这个特殊时期,真的需要宽容。她长时间在医院工作不回家,见到家人是真想拥抱,可是她还是隔离,吃饭也不能在一张桌子上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谅解,应该相互宽容。我很感动,我也很有体会。

  当初去广州采访钟南山的时候本来打算去他家采访的,结果他妻子不同意,她说她需要个人空间。是这样的,别人知道她丈夫是整天和非典打交道的,看到她就说你别过来,钟南山以前是很少用手机的,非典之后他根本就是每天24小时开机。

  感动我的,还有就是护士们阳光般灿烂的微笑,真的很打动人。确实是,那样严峻环境中还有那样灿烂的微笑,很感人。

  记:从13期李立明"非典报告"到目前为止的20期陈冯富珍"香港抗炎之路",除了18期黄庆中"母亲节的记忆"外,其余都是在讲非典,《面对面》本来是周播节目,可是现在时间都打乱了,这是怎么回事?《面对面》为什么这么关注非典?

  王:你觉得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非典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记:这么说是市场需要了?

  王:不仅是市场需要,也是人的心理需要,社会需要。媒体需要理性,传递知识,减少恐慌。

  记:我想《面对面》之所以吸引观众,因为两点,一点是你的质疑让人看了很过瘾,第二点是有动情感人的地方,牵动观众的情感神经,你说我这样的说法对吗?

  王:不对。(笑)主要是采访对象的事迹感人,有闪光点,我们只是做了节目的包装。我们是沾了医务人员的光,沾了采访对象的光,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打动了大家,所以才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记:通过连续的关于非典的经典深度的报道,《面对面》火了,王志你也火了,你觉得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王:怎么说,我做了十几年新闻了,还不如这次一个星期的节目来得影响大,对栏目对我自己来说都是机遇。但我的心态还是平静的,不会有太大影响。我习惯了,当初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时候就从不习惯到习惯了。我这个人的心态一直是很乐观的,以前是这样,今后也是这样。

  王志很认真地听我的每一个问题,也很认真地做了回答。也许没有聚光灯没有摄像机,他给我的感觉亲切而轻松。采访快接近尾声的时候王志的手机又响了,他对我说记协的同志已经等了很久了,做个采访,你也一起去吧。

  王志的步伐很快,我几乎要小跑起来才跟上他。在他车上,我们开始轻松地聊起天来。车一直开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大门前,可这个不起眼的大门里面是如雷贯耳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进门左拐的白色建筑四楼就是《面对面》栏目办公室所在地。记协的同志已经在等了,灯光打好,摄像机机位摆好。这次我是亲眼见到了王志在镜头前的表现。他的表情认真却面带微笑,还不时地配上手势,他的回答清晰而有条理,有时候还幽默一把,我听得偷偷直乐。采访结束时记协的同志问起我,王志笑着说,你们采访完了接着还有她的采访呢。他开玩笑说现在很多人知道《面对面》,知道我了,结果就是老有人来采访我,以前都是我采访别人,现在换过来了,我能亲自体会到采访对象的感受了。

  在这间办公室里,王志还给我们看了广州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寄来的信和已经出版的《一个护士长的日记》。

  接着,我把剩下的问题问完。

  记:你现在的工作状态是不是特别忙碌?

  王:是的。我喜欢这样的工作状态,特别刺激,有挑战。没什么周末的,有事就马上做。

  记:当初离开《新闻调查》来做《面对面》,一直到取得现在的成绩,你回过头来看有什么感想?

  王:做《新闻调查》时也是很过瘾的,做《面对面》是工作需要。取得现在的成绩当然是梦寐以求的了。

  记:你也说这是机遇,如果没有非典呢?

  王:我相信这个新栏目一定会好起来的,也许只是时间上没那么快。

  记:你做新闻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王:真实。内容要真实,本质要真实,不能光看表面现象,另外形式上也要真实。

  记:你觉得一个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王:清醒,对,就是清醒。

  记:你的这个说法是不是和这次经历非典有关?

  王:也许有关,但不全是。做新闻的人必须清醒。

  我细细体味"清醒"这两个字的含义。我觉得整个媒体都应该是清醒的,但要真正做到的确不容易。特别是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媒体应该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来看待事情。

  王志是个积累了多年新闻工作经验、有着深厚采访功力和现场控制力的记者、主持人,也许相比许多早已成名的主持人,王志的出名来得有些晚,但是正是由于他自身有着不容忽视的实力,一旦有了机遇的烘托,他的魅力便在荧屏上闪耀出夺目的光辉。王志用他的冷静沉着、饱经沧桑和睿智机敏带给我们极具质感的深度报道。他质疑的目光、 锲而不舍的探索,带给我们事情的真相,他自然流露的人文关怀,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情。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澳大利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