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人:“中国学生上网课不是更好吗?他们无法融入澳洲社会,不如不来!”——面对这,你怎么看?

2020年08月20日 发现澳洲




Liza,亿忆特约撰稿人,水瓶座女生,旅居悉尼。本文如无允许,严禁转载。


8月16日澳媒出了一篇报道,让憋屈在世界各地上网课的留学生们打上了鸡血。

留学生返澳计划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启,疫情控制较好的阿德莱德将成为率先接纳留学生的城市,这将是国际学生大规模回澳的试运行。相关的包机、隔离住宿的费用则要由大学与留学生自己承担。


此新闻一出,全澳网上沸腾一片,有困在国内的学生说澳洲不如国内安全,还不如在家上网课;而在澳洲的人表示,他们更担心病毒会被这些留学生带入境;还有人说,如果一直“封国”,大学都读完了,自己“云留学”,留了个寂寞……

我把这则新闻讲给自己的澳人室友Morgan听,Morgan的一席话却震惊了我。

“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讲,上网课不更好吗?因为他们即使在澳洲,也没见他们多享受澳洲生活,也并不想要融入澳洲社会文化,在课堂上,他们只和自己国家的同学讲话。所以留学对他们来讲,只不过是换个地方过同样的生活罢了,那不如就留在原有的国家和生活里,网络学习就好了,不是吗?”


的确,在我的求学生涯中,常常见到这种留学生——他们不喜欢和外国学生交流,常常三五人坐在一起,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只用中文讲话,课后更是不见踪影;课业之余,打工是中国老板,娱乐出行是中国朋友,上网查资料,都还在坚持用中国的网站……

“人明明在澳洲,却努力活得仿佛在中国,这又有什么意义呢?”Morgan百思不得其解。

“那我来亲自问问他们吧!”我回答Morgan。


01

就理直气壮做一回外宾,再回去



我第一个联系到的是一个叫小Z的男生,采访那天,他顶着一头乱发和黑眼圈出现,交谈期间止不住地打哈欠。

面对Morgan的问题,小Z用沉默回应。

“交流是肯定想交流,但英文不好,听不懂,也不怎么会表达。”


小Z来自中东部的二线城市,父母都是公务员,本科是211。小Z说,父母用了大半辈子的积蓄送自己出国深造。

“外国同学说的那些话,你每个单词都懂,但合在一起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啊。”小Z摇摇头,“反正就是不太懂他们交谈的内容,他们谈政治,谈澳洲的电视节目,或者澳洲的体育,我没接触过,一点儿听不懂。”

和同学的交流仅止于“Hello, how are you? I'm good, and you?”刚来澳洲时,这一度令小Z很焦虑,甚至在课堂讨论的时候也不愿意张嘴。

“其实脑子里会想待会儿要说什么,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怕说错了闹笑话,缺乏安全感。”小Z这么说道。


来澳洲半年多了,虽然英语比以前流利了些,但小Z仍觉得自己没胆量开口。“反正现在就放弃跟外国同学深入交流了,顶多小组讨论的时候说说。”

总结起来,小Z自己觉得来澳洲后自己变得内向了,不仅是当地人,哪怕是中国人,也只有泛泛之交。


上课之余,小Z在华人网吧里打工,补贴自己的生活费。“我对自己的定位,就跟北上广的打工仔差不多。工作学习生活无障碍,对我来说就是融入澳洲社会了。你说去北京打工的人,也必须得有个北京户口的朋友才能算是融入北京吗?”

除了自己心里那道砍,现实中的那道砍小Z也觉得跨不过去。小Z说,刚来不久的时候,看到学校Job Fair的广告,写着有实习的机会就去了。但是到了现场后,有的面试官听到小Z的口语,就面露难色。

“这种歧视是潜意识的,”小Z说,“因为你英文不够好,他们就会潜意识地觉得你的工作能力也不够好,不相信你有能力。这种情况下,再怎么说都没用。就……难受,感觉自己在澳洲社会里难以成功。”


课堂上,这种“潜意识歧视”也如影随形。“有一次讨论,我和另外一个中国男生,还有两个白人女生一个小组,等到课间休息回来,其中一个女生忽然开始对另一个中国男生喊我的名字……我和那个男生长得一点都不像,但是在她眼里,觉得我们中国人都是长一个样子的。”小Z无奈的说。“但是你又能说什么呢,人家也挺礼貌的,立刻跟你解释道歉,你又不能指责人家说这是歧视行为,那样反而小题大做。”

“所以啊,还是自己国家好,在这儿无论你多努力融入,其实都是局外人。”

“但总归要试过了才知道行不行,试过了,不行,我认了。那话说的也对,你现在让我就在国内上网课,我完全可以,可能还更轻松享受。但在我没有试过以前就这么跟我说,我绝对不会同意的。不会甘心。”


02

跟外国人有啥好聊的



第二位受访者小S今年刚刚二十岁,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勉强挤进90后的年纪。她穿着颇具有嘻哈气息的宽松外套,把渔夫帽压得低低的。

“融不融入都是个人选择吧,而且我感觉当地人也没有很喜欢跟留学生聊天吧。”


小S出身于一个南方沿海省份的“中产偏上”家庭,父母是私营经商的小老板,就读商科本科,今年是她来澳洲的第三个年头,父母对她的希望是毕业后能回来帮家里做生意。

“咱们的文化不同,表达方式、对事物的认知和观点也不同,有些事情你说出来,人家并不在乎,或者拿不理解的目光看着你,也挺难受的。”

“我还遇到有些当地人,对中国的事情并不了解,有偏见或者误解,还喜欢抓着我狂说,真的很无语。”在小S眼里,澳洲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太负面了,不是间谍就是贸易战。


在校外,小S的日常生活除了和男友一起出去吃饭、逛街之外,就是打游戏。她说,自己讲英文最多的地方,可能不是大学里,反而是游戏里。“我有打游戏的朋友,都讲英文啊,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一起打。”有了共同兴趣作为契机,小S才主动和当地人聊起来。

但即使因为兴趣聊起来的人,也不是一直能顺利地聊下去。小S在游戏圈子内就有个“绝交”的朋友。“就是三四月份,澳洲疫情刚起来的时候,我在游戏群里科普戴口罩的重要性,她却用很傲慢的语气说,‘卫生部门没有说必须戴口罩,没有必要’!认为我在‘散播恐慌’,太生气了,所以我一下把她拉黑了。”

据小S的反思,这归根结底还是思维方式和认知的不同。“澳洲人比较自由散漫,中国人讲究未雨绸缪吧!”小S说,“我不抗拒和澳洲人交流,但我觉得自己不可能完全融入到澳洲人社会里。”


小S想了一会儿,又说“感觉100%融入澳洲人的中国留学生也没有吧,如果有,那肯定完全摒弃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只使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据我观察这些人有点装逼,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我们班上有个女同学……”在门庭冷落的大学咖啡厅里,小S压低了声音,“说自己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讲英语和粤语,结果一看她facebook,深圳的。”

“后来题不会做,还来问我……发信息打字都是简体的。”小S有些哭笑不得,“何必呢?”

“在自己的国家上网课只能是救急的做法。当然还是要去留学国家有一番体验的,也算是增加人生经历吧,体验完了你才知道留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总归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


03

有些同胞实在让人看不起



小A是第三个受访者,她穿着一件利落的大衣,透过咖啡店的玻璃窗看到我后,便挥了挥手,大步地走到桌前坐下。

我向她重复了Morgan的话,小A的第一反应,是先是提出了反驳,“谁说的呢,能融入澳洲生活的留学生多了去了吧!他才见过几个人?”

但她顿了一下,又补充道,“有些中国留学生,觉得澳洲哪儿哪儿都不如国内好,哪儿哪儿都不适应的,那的确,何必过来呢?把书读好,拿文凭不就完了?”


小A和小Z差不多大,但经历却大不相同。小A曾辗转新加坡读高中,美国读本科,主攻社会学,最终为了爱情留在澳洲。她认为,自己比起在国内,更加适应在澳洲的生活。

“我曾在课堂上很努力地让中国的同学说英文了,但他们还是一能说中文,就一定对我说中文。”小A耸耸肩膀,“对我来说,有些术语肯定还是要说英文的吧,所以其实学术交流说英文更简单。而且这毕竟是用英文教学的课堂,讲第二语言对其他同学也不太礼貌吧!”


什么环境说什么语言,对小A来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她不理解在课堂上说中文的行为,也不理解为什么有些留学生觉得澳洲不好。在她眼里,这些人有很多都是“富二代”,被宠坏了。

“社会结构不一样,国内便利的生活难道不是建立在大量的底层劳动力的付出吗?澳洲工资那么高,人也少,怎么可能做到国内那种呢?”


不仅仅是生活方式上,小A认为部分男留学生适应不了的主因,更在社会环境上。“认为国内比澳洲好的人里,男的比女的多多了,毕竟这里的社会不会给他们那么大的照顾,他们当然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希望能早早回国享受啊。但女留学生除了生活习惯上适应不了,其他方面,你总得承认这里的社会对待女性更平等吧!”

因为有很多人在国内处于会被优待的社会阶级,所以对澳洲平等的社会反而感到不爽,这就是小A对这类留学生的解读。

对于她描述的这种人,小A一般都敬而远之,不过对于另一种人,小A则表示看不起。“我唯一看不起的就是做代写的、漏题的人!这是违反学术正直的行为,不管是买的还是卖的。你连论文都不能自己写,上大学有什么意义?上哪里的大学有什么区别?”


“我遇到过一次,做group assignment的时候,其中一个同学就用了代写,我们最后一天把作业合在一起的时候,一看,他那部分写的狗屁不通,一看就是代写那边生搬硬套抄来的,结果还得赶在deadline之前帮他重写。”对小A来说,她接受不了这些留学生破坏规则、投机取巧的行为。

公平、平等是她一直在强调的几个概念。

“我觉得澳洲生活很好,比国内好,比美国也好。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活节奏也比较悠闲,还有蓝天白云的环境。就算我不读书了,也会选择来这里居住。”


和三个受访者聊完后,我深思了许久。

“只要留在祖国上网课拿到文凭就算是留学了吗?留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留学国对留学生来说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要怎样才算真正融入了当地社会?”

其实这三个人,对于Morgan的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觉得自己无法融入澳洲,就选择呆在自己舒适区、并等待回国的小Z;真心热爱澳洲生活、觉得这儿与自己的价值观更合拍的小A;以及在两者间摇摆、不断变化的小S。

我把这几个人的例子分享给Morgan,她沉默了一下说,“可能我也的确有些偏见吧。”随即又问我,“那你和他们三个比呢,你更像他们中的哪一个?”

“我吗?”我想了想,“三种都像。”


-END-



“Yeeyi亿忆”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和商业信息,所有权归属原作者。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





实时关注澳洲疫情数据

曲线趋势、动态地图、防疫信息

戳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




获取疫情地图!

客官!在看一下呗~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