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怎么尽快融入澳洲社会

2014年08月27日 去澳洲咨询留学



中国留学生无论是将来打算留澳或回国发展,都很希望在求学生涯中了解澳洲社会。但是限于各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不少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澳洲本地社区,被视为透明人

日前,由澳大利亚未来领袖研习所开展的针对中国留学生的青年领袖研习论坛在悉尼举办,其中一项培训内容为介绍澳洲的政治经济以及社区方面的情况,倍受欢迎。

网上曾流行一个词汇叫中国幽灵,指一些来自中国或者东亚的留学生,虽然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学生公寓,但从不社交,除了熟悉的人之间的聚会,甚至不向舍友们介绍自己。

抱团的利与弊

日前,澳洲政府公布有关海外留学生人数的报告显示,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人数继续稳步上升,仍居在澳海外留学生之首远超其他国家,占澳洲境内留学生总人数的28.5%

然而,在这些数据的背后,中国留学生的个体生活更应受到关注。中国留学生们来澳洲前,无不豪情万丈,但到澳洲后一些人却渐渐沉默。

一直以来,不单是在澳洲,在其他一些中国热门的留学国家中,都会出现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形成封闭的小圈子,抱团与和自己语言生活习惯相近的人一起生活和学习,也更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对于这种抱团现象,有教育研究专家指出,这既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可以彼此帮助照顾,克服在异国他乡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也有着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提高外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对留学所在地的了解,同时也导致这些留学生们与当地产生巨大的隔阂。

部分中国留学生的这种依赖小圈子行为,不单单引起国内家长、教育学者以及澳洲本地华人议员和华社领袖的关注,也让当地学生倍感好奇,有的当地学生会疑问,我真搞不懂,如果喜欢和中国人一起玩,吃中国菜,唱中国的流行歌曲,看中国的电视,那为什么要出国,留在中国不是更方便获得这一切吗?部分留学生止步五大母语圈

今年6月毕业于悉尼大学,拥有会计和金融硕士学位的小梁(化名)对留学生抱团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曾经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小梁介绍,从他个人的经历来看,留学生刚来的时候基本面临几个圈子。一是初到澳洲,与国内的众多亲友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为中国关系圈子;二是一起上课的同学圈子;三是室友;四是同学和室友的朋友圈子;五是工友,也就是打工的时候认识的人以及其朋友。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他们的交际范围也就止于这五大圈子。

出于一些中国传统观念或者是功利的因素,一些大学专业中往往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比如商学院。此外,一些留学生由于语言或者经验的门槛,刚到澳洲的时候也大多是在华人的公司企业打工,比如餐馆和超市。

而一些中国留学生出于安全感和生活习惯的考虑,在租房的时候也大多和熟人,或者同样来自中国的学生合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国留学生无论是学习生活和工作所接触的人还是以华人为主。

小梁说,其实如果再向前多迈两步,参加校内外的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志愿者活动,生活圈子将进一步扩大,但是不少人难以放弃自己的母语圈。

而难以放弃熟人圈步入本地圈也有多种原因。首先是时间上的安排,作为留学生,首先要过英语关,其次要过专业关,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其次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不少留学生除了上课还要打工,一些留学生表示很难挤出时间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再次是一些留学生虽有心找当地企业打工,但语言、经验门槛比较高,因而只能到华人背景的公司。最后是由于没有渠道去了解,因为周围的圈子都是华人。

华人议员剖析拦路虎

新州华人上议员、澳大利亚未来领袖研习所的创始人王国忠认为,新州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在此就读,中国留学生在澳融入本地社区存在的困难有三大方面:一是语言,二是文化,三是价值观念。

语言上的障碍无疑是首要因素,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桥梁,一些留学生自己觉得语言不好,不愿意主动开口和接触,导致与其他背景的学生和本地人交流减少,结果圈子更加固化。

其次是文化上的差异。一些留学生对于本地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的了解不深或者根本没有兴趣,看的是中国的电视,听的是中国的歌,关注的是中国的流行文化。

虽然对母语国的热爱无可厚非,但既然在澳留学,或者将来有打算要留下发展,那么对当地的了解和与本地人的沟通便必不可少。而文化上的差异还包括其他各方面如运动、生活上的细节等。一些留学生感觉差异太大也就失去了沟通融合的动力。

再次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差异。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语言可以不断地锻炼提高,文化方面比如兴趣爱好也可以培养,但是固有的一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容易改变。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