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高分纪录片,导演失控痛哭: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

2019年09月11日 澳洲房产鼎丰


你觉得什么是成功?
“当你有一份工作,
有一个妻子,有点钱,就算是成功。”
“没有什么最好的,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
是平等的。”

你能相信吗?
这么成熟的答案,
出自几个只有9岁的孩子之口。
这个镜头出自周轶君导演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刚刚播出两集,便在豆瓣获得9.1高分。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个性,自然也有着最适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导致了不同的个性。
这部纪录片,就是讲述几个国家对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态度。被人羡慕的教育并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并非毫无用处。
 

如今虽然只播出两集,
却讲述了两个最极端的模式:
个人空间第一的芬兰,
集体主义至上的日本。
 

提起芬兰,
许多人会想到芬兰式距离与冷漠。
排队的时候,
间隔距离至少要1米,
公车上紧挨着的座位是无法忍受的。

但是这个人口只有500万的国家,
却号称教育最强国
芬兰人甚至敢说:
芬兰最好的学校,
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
因为每个学校的质量都一样高。
  

这里的孩子上学极其自由,
用我们的标准来看甚至自由过了火。
纪录片的导演,周轶君,
到达学校时,
感觉这里与其说是学校,
不如说是游乐场。
学生们有聚在一起玩手机的、
打游戏、玩桌游的,
甚至还有翻跟斗和跳舞的人。 
 

即使在课堂上,
也是有的打扮稀奇古怪,
有的光明正大吃东西。
学生的高度自由,
是以老师的兢兢业业为前提。

出现在镜头中的拉妮老师,
负责教小学三年级。
她讲一堂主题为《时间、年龄、我》的课,
能穿插着艺术作品、数学、
生物、芬兰语言文学……
为此要准备许久。

但是老师如此认真,
并不是为了学生的成绩。
因为三年级的孩子没有任何考试,
他们特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
老师的要评估的,
不是学生学了多少东西,
而是他们学习的方法。
 

现在的时代飞速向前,
芬兰老师的任务却是让他们慢下来,
静下心来一起看书。
虽然姿势五花八门,
抱着熊的,趴在地上的,
甚至倒立在桌子上的,
但重点是爱上阅读。
 




而日本的教育理念,
刚好和芬兰完全相反。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特殊的地方,
一开始就放出差异最大的。
日本幼儿园的早晨从晨练开始。
孩子们一大早就光着脚在土地上,
疯狂地跑、跳、喊,
爬上爬下、翻滚,
为的是让身体苏醒。

日本讲究个人仪表,
更讲究团体和规则。
孩子们从小就集体练习坐姿,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都是一模一样。

从幼儿园开始,
日本的孩子就被教育,
要遵守并维护团体的秩序和规则。
东京的藤幼儿园,
以独特的圆形设计闻名,
设计师的初衷,
是可以让孩子自由出入各个教室。
体会到自由和随心所欲。
 
但是如果认真看细节,
就会发现这座“自由”的幼儿园,
其实充满了“枷锁”。
教室入门处的地板上,
绘制了拖鞋的图案,
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摆正。

推拉门经过特殊设计,
孩子的力量无法一次性关上,
必须关第二次才能严丝合缝。
因为如果忘记了,
就会留下缝隙,
离门近的孩子会喊冷。
这样是为了教会每个孩子,
最后进来要随手关门,
不然就会给其他人添麻烦。

水龙头原本是有水槽的,
但后来被拿掉了,
因为这样不及时关水,
就会弄湿自己的脚,
让孩子记住节约用水。
幼儿园的许多细节,其实都是在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没有做完整,就会有人因为你的失误而受伤。

从孩子的教育方式,就能明白为什么日本以做事严谨,追求完美而闻名。他们的追求完美,是为了让团队更好,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从孩子的身上,
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
从教育方式上,
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性格。
芬兰的课堂自由,
注定他们不会照本宣科。
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去森林上课,
给每个人发一张色卡,
让他们去森林中寻找匹配的颜色。
 

周轶君说在她尝试之前,
单纯觉得森林中只有两种颜色:
绿色和土色。
孩子们需要观察,甚至闻味道,
回答什么都可以,
并没有对错。
你可以说它是自然的味道,
也可以说闻起来像苹果、像雨。




芬兰的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
回到生存的环境中。
所以芬兰给人的感觉就是朴素,
拒绝喧嚣,回归本来,
这是一个安静不急躁的社会
 

当芬兰的孩子在品味自然时,
日本的孩子在学习分享与保护。
幼儿园安排孩子们吃饭时,
常常是6个人一桌,
其中2个人自己带便当,
4个人吃学校的配餐,
配餐里会额外提供果冻。
在正式开动之前,
孩子们要去交流沟通,
和伙伴分享、分配食物。
 

但是当分配结束后,
老师们又会用“抢”的方式,
来让孩子学会说“不”。
偷偷拿孩子的食物、
装可怜索取,
孩子们都会马上推开老师的手,
并大声拒绝。

因为老师希望教给孩子,
这个时代“拒绝”同样很重要。 
分享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
即使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有时候也是需要分享的。
但是分享结束后,
对于有些重要的东西,
例如仅此一份的午餐,
是要靠自己去保护的。
  

如果芬兰教育追求的是平和,
那日本教育追求的则是力量。
他们在让每个孩子有自己角色的同时,
又引导他们凝聚成一股力量
 
芬兰人很内敛,
喜欢保留自己的空间,
即使夫妻之间也一样。
芬兰人把“爱”看的很崇高,
和中国人一样,
不会轻易挂在嘴边。
如果丈夫出门前对妻子说“我爱你”,
她可能会觉得丈夫是疯了,
或者犯了什么大错。

这种内敛和距离,
同样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
芬兰父母的眼里,
父母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
而是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存下来的人,
所以需要规矩和边界。
这同样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前面提到的拉妮老师,
她有5个孩子,
但自己从来没有落下学习。
为了取得芬兰文学教师的资格,
她在取得学位后,
又学了一年半的中文,
并针对自己的教学做了研究计划。
连厨房都随手放着她要看的书。

对于她来说,
学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是为了竞争或者攀比,
只是为了自己和学生而已。
因为她能学到的知识,
就是她教给学生的东西。
她的老师是这样教会她,
如今她也这样教育着自己的学生。
也许这就是芬兰人非常信任老师的原因之一。
在日本就是完全相反,
许多母亲为了孩子甘愿牺牲自己。
在日本的文化里,
妈妈做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如果孩子的东西都是从商场买来的,
会被其他人瞧不起。
 
日本的许多家庭,
都是父亲工作赚钱,
每天早出晚归,
很少能和家人呆在一起。
母亲虽然在家,
但是全部家务和孩子的事,
都需要她独自面对和解决
  

拉妮老师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时间,
带他们去疗养院看望老人。
老人与孩子的对话,
正是过去与现在的交流。
老人和孩子一起画画时,
周轶君也加入了其中,
她一直觉得自己画画很差。
但旁边有位老人告诉她:
自己同样没有学过画画,
甚至不擅长,
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
当你的人生中有一项爱好,
你永远不会孤单,不会绝望。

拉妮也告诉周轶君,
画画的是为了表达自己,
而不是为了竞争,
我们不做任何评比。
你只需要用不同的创意,
表达自己的感情。
芬兰人所追求的:
为了你的生活而学习。
就是这个道理。 




知道周轶君的人,
都明白她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
曾经在中东当过战地记者的她,
听完这些话居然崩溃了,
忍不住哭起来,她说:
“我从小一直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
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

但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东西。
日本的教育能教出守规矩的孩子,
但会磨灭他们的棱角。
父亲担心在日本的学校中,
会导致孩子的个性消失。
因为日本的社会讲究团体,
要学会照顾周边人的感情。
但照顾了所有人的感情,
最后唯独对不起自己。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压抑,
以至于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
感泪疗法师,
教人们怎么哭出来
给日本人从小接受的集体教育,
带来一点感性。
  

有的男生从幼儿园开始,
老师就教育他不能在别人面前流泪。
甚至家人过世时哭泣,
因为有外人在,
还被告知先不要哭。
日本人不在公共场合表达悲伤的原因,
是因为会给别人造成负担和麻烦。

 
集体主义的教育,
可以让团体变得非常强大,
但是副作用也日益显著,
例如霸凌现象。
连日本专家都说:
日本几乎不存在,
没有经历过霸凌环境的孩子。
如今许多学校都开始反思改变,
尊重、承认每个孩子的个性,
而不是一味地让步于集体。
 

而看上去让人羡慕的芬兰,
同时也有当地人在质疑。
有人觉得芬兰会变成一个
福利太重的保姆国家,
而不是有竞争力的资本社会。
 
甚至学校的校长都觉得,
 现在孩子的生活太轻松了,
看电视玩游戏,
失去了芬兰曾经的努力精神。
经历过芬兰苦日子的他,
其实希望有更多竞争。
因为正是过去的努力,
才造就了如今的幸福。
 
纪录片中颇为有趣的一幕,
是芬兰人提到他们的教育,
跟中国的孔子很相似:
因材施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讲述日本那集,
幼儿园的园长,
在最后题字的时候,
引用的是孟子的一句话:
不为也,非不能。

也许这就和围城是一个道理,
城里的人想出去,
城外的人想进来。
没有完美的教育理论,
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重要的是跟着时间的变化,
去改变、提高它,
让它更适应这个时代,
这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受教育的孩子,
才是真正的未来。


Apex Australia

澳洲鼎丰

Since 1994

中国运营中心 · 北京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北大街

金成建国5号1527

Tel: 010-65176889

Fax: (010) 6517 6889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