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23号的前世今生

2021年06月13日 澳网


▲  关 注 澳 网   圆 澳 洲 梦  

—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平台观点—

作者:《上海银行同业》57期


6月11日,由中国银行独家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在央视继续热播,在第六场竞答现场播放的视频中,一个靓丽的画面出现在大家眼前。

这个画面拍摄于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大厦。这个大厦有什么特点,又承载了哪些动人往事呢?


上海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其中,位于中山东一路23号的中国银行大楼(以下简称“外滩中行大楼”)是外滩建筑群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联合设计和建筑的大楼,是中国银行乃至近代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银行业拼搏自立的“里程碑”

在众多外国银行挤得密不透风的外滩一线,这座唯一由中国人自己出资、自己主持联合设计、自己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行大楼,是民族银行业奋力拼搏的写照,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兴建这座大楼的主要策划者是中行史上最年轻的总经理张嘉璈。时间来到1934年,张嘉璈信心满满地提出要在外滩建造新大楼,“中国银行饱经风险,未见动摇,内部组织既已革新,银行实力足与驻在上海的欧美银行相抗衡,必须有一新式建筑,方足象征中国银行之近代化,表示基础巩固,信孚中外。”他的提议,获得中行董事会一致赞成。

从1929年中行在英国伦敦开设首家驻外机构,至1935年底,中行已在43个国家建立116家特约代理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汇兑银行。张嘉璈确实有底气提出建造大楼,从而在外国银行占尽风光的外滩,彰显中国银行业之地位。


外滩唯一彰显民族风格的大楼

外滩中行大楼之所以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还取决于大楼强烈的民族风格,当然大楼也采用了大量西方先进建筑技术,可说是西方技术与中国风格结合的典范。

在老外滩所有建筑中,1936年奠基的外滩中行大楼,由中国银行建筑课长陆谦受(后曾任全国建筑师协会副会长)与英商公和洋行共同设计。

凭借庄严、祥和、典雅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外滩诸多满载异国情调的大厦里,外滩中行大楼的民族特色一目了然。

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用传统斗拱装饰,檐下围以独特的凹凸对应的如意云纹;清一色米黄金山石外墙,显得温暖而明亮;面向外滩的东立面,每一层两侧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底层高达十米牌楼式石砌门框,上方镌刻约一米二见方的“中国银行”四个柳体大字,乃当年著名银行家、中行总稽核汪愣伯先生所题;下方有孔子周游列国画卷式石雕,但见孔子端坐中央,两根粗大方柱上刻有如意云纹;门框边侧,各有一个硕大的中式石质花格窗;两扇雕饰经典缠花图案的紫铜正门,乃外滩第一大铜门……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浓浓的“中国味”。


楼高之争背后的民族气节

当年的建楼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相反颇显曲折。让我们将时光的指针再度回拨,看看那段日子里发生了什么事。

据史料记载,1921年,中国银行以63万银元的拍卖最高价,向政府购入外滩23号的前身——原德国总会大楼。1934年,中行总行董事会决定拆除德国总会,另建当时上海与全国的“第一高楼”。孰料,却引发一场“层高之争”。

根据1934年9月27日中行大厦管理处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记录,原定设计方案是造306英尺高楼(合93.27米),比当年刚开业的号称“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高近6米,但外国人把持的工部局不允。最终迫使中行让步,将大楼“定格”于十七层(合74.5米,比旁边77米高的沙逊大厦略低),方始作罢。然而,主体建筑竣工后,一根旗杆在楼顶高高立起,高度远超沙逊大厦。

建楼的往事反映了我们曾经遭受外族欺侮的那一段“民族记忆”。所谓“层高之争”,实质并非简单的建筑争端,而是前辈们一次民族气节之争。


大楼里的过往

屈指算来,自1937年基本建成至今,外滩中行大楼已八十多岁高龄。

在历史的“车轮”演变中,我们看到:1937年大楼结构和外立面完工,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中行总部被迫迁往重庆。1945年抗战胜利,中行总部迁回上海。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前夕,中行大厦悬挂出两条长达30米的巨幅标语。其中一条写的是 “庆祝大上海解放”,另一条则是“欢迎人民解放军”。这是当时外滩上出现的第一条迎接解放的大标语。

当月,上海解放,华东军管会在中行大厦宣布全面接管中国银行,立即恢复营业。从此,中国银行翻开历史新篇章。

在支持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我们看到:

刚解放,经陈毅市长批准,中行在外滩大楼内建立外汇交易所;为突破帝国主义封锁,大楼内的中行员工以“一滴外汇一滴血”的精神,千方百计把国家出口换得的外汇绕道收回。

改革开放至今,第一个经营调剂外汇、第一个开办短期外汇贷款业务、第一个推出个人外汇存款业务……中行多项在申城“拍板”起步、创下“第一”的开创性外汇外资业务,都曾在这栋大楼里调研决策。

如今,走在外滩,依然能够看到中行大楼,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经历84载的风吹雨打,风云变幻,皆“不为所动”,既见证了中国银行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整个中国银行业谱写的一曲又一曲华章。

更多精彩资讯
敬请关注澳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