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我允许自己“整体贫穷,局部暴富”

2019年04月24日 澳洲金融圈


共6978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阅读导航

  • 前言

  • 澳洲人真觉得800澳元买包不可思议

  • “奢侈品暴富”的华人,在想什么?

  • 澳洲也有澳式“局部暴富”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暴富”梦想


前言


近日,一则“月薪四千买两万的包”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


杭州林先生和妻子结婚近五年,一直觉得妻子是个朴素的女人,直到他发现妻子花了近两万块代购了个包,他气愤地在媒体面前来了一场大爆发:“四个月工资买个两万的包,就是爱慕虚荣,你说她有必要吗?从地铁里出来,哪怕拿的是真包,人家也觉得是A货。”

 

总体来说,林先生和很多人一样,都认为:坐地铁上班的人,就没资格背LV。

 

其实,这场纷争的起因在于林先生夫妇两人对于包的理解不同。

 

“老佛爷”卡尔·拉格斐曾说过:


昂贵的手袋让女性的生活更愉悦,让她们有梦想有自信,向左邻右舍秀出‘老娘就是有钱有闲’的境况。



一个包不能让谁瞬间变好,买只是想证明自己有买LV的能力而已。

 

如果精神上不够富足,那至少物质上不能输。


因此很多人在购买物品的时候,第一眼所注意的不是它的保质期、功效、性能,而更多的是它背后的精神价值,用它来弥补自己感情中缺失的东西。

 

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时,被客户否定全部价值时,被朋友嘲笑成了黄脸婆时,包就像一颗速效救心丸,让人在与贵妇用同款中得到些许慰藉。

 

毕竟,相比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买包容易多了。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膨胀、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的消费观和人生观都发生了改变。

 

正常的逻辑是:有能力->有收入->背符合身份的包。但是很多人的逻辑变成了:节衣缩食买贵的包->包能证明我的身份->有这个包是我混更上一层圈子的通行证->证明我很有能力。

 

由此以来,也产生了“局部暴富”。


“局部暴富”描述的就是,那些在经济上处于“充裕但有限”状态的一类人。这类人可能背着LV,却只能坐公交、挤地铁。用着戴森吸尘器,却不敢在租的房子里钉钉子。用着最好的手机,却不舍得下载收费app等等。


其实,奢侈品消费也只能算是“局部暴富”的冰山一角。现实生活中,你我可能都符合“整体贫穷,局部暴富”的侧写。


比如,在我们之中,有人让孩子上了私立学校,自己几年都没舍得买新衣服;有人自己开了创业公司,当上老板,可为了公司运营没钱买房,只能租房;有人为了再学一项技能,报了成人大学课程,收入降低不得不省吃俭用,一年都没有去饭店吃饭……

 

以上种种,都是“整体贫穷,局部暴富”最真实的写照。


1

澳洲人真觉得800澳元买包不可思议


之前有一篇名为《为何澳洲人认为800澳元买个包包,是脑子有问题》的文章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今天,我们不讨论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澳洲人真的不能理解花800澳元买个包的消费选择。

 

澳洲的平均工资较高,全职者收入平均每年为82,436澳元(税前)。在悉尼,全职员工平均每周收入1650澳元。也就是说,文章开头提到林先生的妻子不吃不喝5个月才能买到的包,多数普通悉尼全职工作者不到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到。


此处虽然排除了两国生活成本的对比,但就数字来说,在澳洲购买奢侈品包确实比国内要容易一些。

 

阶梯征税制度之下,大多数澳洲人都拿着差不多的工资,有着差不多的存款,过着差不多的日子。但由于我们拥有消费选择权,本应该差不多的日子,就变得天差地别。

 

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的工作搭档是一位比我大五六岁、金发碧眼的澳洲本地姑娘,我和她就过着截然不同的日子。


刚认识的时候,我觉得她过得真是太寒酸了,十几澳币的衣服、二十几澳币的鞋子、上班的包也破破烂烂,手机也是很老的型号。而我,全身上下没有一百澳币以下的配件,手机也是最新的款式。自然而然,我认为她没有我过得“好”。



随着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彼此也更了解对方。一次聊天中,她神神秘秘的告诉我,她要把房子卖掉。


一直被房贷压迫的我不假思索地问:“是还款压力太大了吗?”没想到她笑着说,我要趁着高端市场低迷,换一套更好的房子,我的房贷已经还清了。


我这才知道,我眼前的这个浑身上下全部行头都不超过150澳币的姑娘,坐拥300万澳元的房产,另外还有数目不小的存款。而我呢,一百多万的房子还在还贷款。

 

在她看来,花200澳元去买衣服和包包就已经是奢侈了。更别说800澳元。而我确实拥有好几样超过800澳元的鞋子、衣服、包包。

 

但得知“真相”的我,并没有为自己的消费选择而觉得羞愧难当。我的同事也不是不想做个精致的姑娘,用很贵的护肤品、拎LV、Chanel的包、去David Jones买最新款的设计师品牌衣服。只是,她的选择是,牺牲自己年轻时的享乐支出,去完成财富累积的目标。在她的世界观里,住在哪里比此时此刻穿什么重要的多。

 

而我,佩服她的选择和毅力。但也没办法说服自己,在一辈子只有一次的青春里,不用更好的护肤品,不去穿最能衬托自己的衣服和鞋子,不在达成某个值得庆贺的目标时去买一个很喜欢的包包。

 

我当然羡慕她有300万澳元的预算去挑选喜欢的房产,但我也了解自己。如果在年华老去,皮肤松弛,身材逐渐走形的中老年时候才开始装点自己,那会让我觉得后悔不已。

 

其实,说白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实现全面富裕。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局部暴富,总要有所取舍。

 

背着动辄几千澳元的名牌包挤火车,却不舍得买葱姜蒜的姑娘是可爱的;穿着Kmart买来十几块钱牛仔裤,但坐拥百万房产的姑娘也是可爱的。

 

我们就允许自己,暂时做一个“整体贫穷,局部暴富”的人,这没什么不好。


只要适度,只要我们依然怀揣着比当下满足更为长远的目标,且为之努力奋斗。


2

“奢侈品暴富”的华人,在想什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澳洲已经成为了中国“有钱人”的聚集地。这些“有钱人”也在影响着澳洲人甚至世界各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中国人“有钱”、“爱买奢侈品”、“炫富”的评价也不绝于耳。

 


华人一直都是奢侈品市场的有力大军。特别在澳洲,关于许多华人热衷购买奢侈品的故事早已不是新闻,许多奢侈品店华人顾客比例可高达60%

 

但事实上,很多挤在名牌店的中国人并非真的荷包鼓鼓,队伍中就不乏来自小康家庭的留学生,拿着父母工作或自己打工赚来的辛苦钱。他们追随着满街的亚洲面孔,在举止傲慢的店员面前,小心翼翼的询问着皮包的价格与折扣。最后拿起最便宜的一款,还担心看到店员不屑的眼神。事实上,连他们自己也知道,手上这款产品,除了有硕大的Logo以外,其他都相当平庸。

 

一个名牌包包对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是炫富的手段,甚至超越了攀比的概念,成了上班办公,出入餐厅、购物商场、社交活动的必需品。

 

去年回国的时候,我曾和一位在国内做生意的叔叔促膝长谈。他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你如果回国找工作,一定记得先从澳洲带回来一两个名牌包,一块高级的手表,甚至是看上去很高档的文件夹和钢笔也得备齐。跟别人谈事情的时候,要一拿出手,就给别人感觉你很体面,很注重细节。这样你要谈的事情,一半就已经稳妥了。”

 

最近,有几个国内的朋友来到澳大利亚度假,本想带朋友去俗称“打折村”的奥特莱斯(Outlets)买些比较物美价廉的实在货,朋友便一口否决建议,表示买就要买真正的奢侈品。

 

其实这几个朋友都拿着一份20几岁中国年轻人最普通的月薪——两三千元人民币左右,依然执意购买一个两万多人民币的香奈儿包。

 

事实上,购买奢侈品也是人们对跻身上流社会的一种渴望。由此可见,对于一些收入普通,不富不贵的人而言,奢侈品可以满足他们对于社会上流人士的向往和期待。是对暂时难以兑现梦想的安慰,对潮流时代的追逐。

 

咬咬牙去买一只好包,这没有什么不对,但请一定别忘了在包里放上自己的梦想,并带着它努力奔跑。

 

因为现实是,你与你想要进入的那个阶层,相差的,真的不是几只奢侈品包。

 

我们心里要清楚:大多数时候,坚持阅读、学习比拎一个根本就超出自己消费水平的奢侈品包包更能带你朝着目标起飞。


3

澳洲也有澳式“局部暴富”


其实,“奢侈品”在澳洲有特别的意义。它们代表了某一个圈子里面的人共同使用的某些物品。假如你不在那个圈子里面,却使用了那些物品,就会给其他人看成是异类。


在澳洲没有人愿意花钱毁掉自己的圈内形象,不是那个阶级的人,穿成那个阶级人的样子也不会有人接受你。

 

假如某件比较贵的商品有更便宜的取代品的话,澳洲人宁愿买便宜的那件商品,而不会花更多的钱去买一个奢侈品。用他们的话来说,花钱买牌子有点像“冤大头”。

 

澳大利亚消费品行业协会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2011至2017年,澳大利亚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有着极大的改变。消费者不仅挑剔,商品折扣更是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习惯和要素。澳洲人并不在意别人是否羡慕他们的衣着,相反,如果穿一件与自己的经济能力不相配的衣服,反而显得失礼。


越来越多的声音都在吹捧澳洲人拥有更加成熟、理性的消费观。

 

但事实上,澳洲普通家庭,或者普通人,平均花销可能要远大于中国移民。


他们用在房屋、运动、服务、旅行、聚会、用餐、交通等方面的钱,还是非常大的,有些人虽然月入斗金,也还是入不敷出。

 

这就是澳式“局部暴富”。

 

澳洲人对于穿着打扮是比较随意的,很多有钱人也是牛仔裤打折一买就一大堆,T恤在衣柜里也是一堆。几百块钱的奢侈品牌衣着相对于他们年收入来说,不值一提,但问题就是他们觉得不值得。他们更愿意花几千澳元郊游,购买有机食品、搭乘舒适的交通等,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充实而美好。

 

在澳洲,没有人在意你是否穿名牌服饰或拥有奢侈品。澳洲人更愿意把钱花在自己爱好和运动上:花几千澳元在夏天租一艘悉尼海港停靠的游艇出海,在冬天约上三五好友去新西兰滑雪,不亦乐乎。

 

在出国旅行上,澳洲人的支出更是高过大多数其他国家。另外,除了书籍、视频游戏、电影和体育赛事的门票,澳洲人还喜欢购买彩票。

 

一份有关澳大利亚最受欢迎品牌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澳人并不是特别喜爱奢侈品牌,他们更关心产品功能及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

 

广告及营销市场巨头M&C Saatchi通过对超过两万名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及英国的消费者进行调研后发现,绝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渴望回归一种简单的生活,但与此同时,要是有一点珠光宝气予以点缀就再好不过了。

 

在澳大利亚人最喜爱的20个品牌中,只有蒂凡尼、宝马和普拉达3个属于“奢侈品”行列,余下的品牌都非常大众化,包括苹果、吉百利、Vegemite和Bonds等。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民众在品牌选择方面颇具慈善意味,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及红十字会竟然高居澳人最喜爱品牌的第二、三名,而苹果则摘得冠军。

 

根据联邦银行(CBA)对商业销售指标数据显示,澳洲人的消费重心更偏重于音乐会、电影院和体育赛事体验,以及周末外出和酒店预订。

 

相较于用奢侈品包装自己,澳洲人更愿意把钱投入维系家人情感以及家庭基础建设上,偏重于体验消费。

 

事实上,澳洲人也没有什么所谓更成熟的消费观。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一样有三分之一的澳洲人连500澳元现金都拿不出来。

 

大家都一样“整体贫穷”,只是“局部暴富”出现在了不同领域,仅此而已。


4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暴富”梦想


在澳洲,没有人想要成为百万富翁了。

 

因为澳洲人觉得一百万根本就不够用。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全澳的成年人都觉得,银行账户里有530万澳元,不包括房产,才会“觉得富有”。


这个数据是平均家庭财富(74万元,包括房产)的七倍。数据来自于金融比价网站Finder.com.au对五大州的2,005名成年人进行的调查。


20年前,对澳洲人来说100万元就算很多了。但是,最近几年的通货膨胀和突飞猛涨的房价改变了澳人对金钱与财富的看法。

 

澳洲人之所以对财富如此高标准,主要在于房子和教育这两项“终极奢侈品”带来的压力。

 

以悉尼为例,要想踏上房地产市场的阶梯,腰缠百万可能都觉得心虚。

 

根据CoreLogic数据结构编制的图表显示,悉尼有14.2%的区的中位房价在200万澳元以上,11.2%的区中位房价在40万澳元和60万澳元之间。中位房价介于100万至200万澳元之间的区比例最大,约39.4%。

 


深红色代表中位价在125万澳币以上房产聚集的区域;


红色代表中位价在80万-125万澳币房产聚集的区域;


红橙色代表中位价在65万-80万澳币房产聚集的区域;


桔色代表中位价在45万-65万澳币房产聚集的区域;


蓝色代表中位价在45万澳币以下房产聚集的区域;

 

悉尼四分之三的地区中的大部分住房,是普通家庭所买不起的。就算一时买得起,高昂的贷款还款额也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让一个普通家庭根本没有喘息的空间。

 

除了房产之外,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在澳洲,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子女越容易进入顶尖大学。在澳大利亚排名前八的大学里,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的学生人数比例相当低。

 

教育不公导致学生工作后收入不平等,收入较高的家庭财富将能更多地传递给下一代,会进一步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社会不公平程度越高,代际流动性越低,教育已成为澳大利亚代际流动性降低的主要推手。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软硬件配置上的差异是澳大利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最直观表现。

 

经合组织调查显示,目前约有60%的澳大利亚中学生就读于公立学校。公立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都明显落后于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高昂的学费令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在私校学费负担过重的情况下,选择公立学校的升级版-精英学校就显得理所当然。但考上精英学校所要付出的补习成本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想上精英中学,得付得起补习费;想上私校得付得起学费,交得起赞助费;想上质量口碑过硬的公立学校,还得付得起学区房的居住成本,想学习一门特长,想带孩子旅游见见世面,也需要大笔支出。

 

都说金钱买不来幸福,但没有金钱何谈幸福?

 

美国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根据盖洛普( Gallup )对164个国家170多万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15.9万是让澳洲上班族感到最满意的“最佳”薪资。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Andrew Jebb博士表示,这样的结果可能令人惊讶,因为电视上和广告商总是告诉我们,需要购买很多的东西,金钱所能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上限的,但我们现在看到,其实是可以有个确定数额的。

 

澳洲统计局( Austria Bureau of Statistics )的数据显示,目前全职员工的平均年薪为82,436万澳元,这意味着我们离满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论530万澳元存款,还是15.9万澳元年薪,“一夜暴富”的梦想,大家都有。但回归现实,能即刻实现的人,寥寥无几。我们中的大多数,依然需要“局部拉动整体”的发展过程。

 

没有谁能一步登天,所有的改变,都是从局部开始,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变化,积少成多。


END


1968年,著名的戏剧家Arthur  Miller在其剧本《代价》中曾说到:

 

“过去一个人如果难受的话,他也许上教堂,也许闹革命。今天你如果难受的话,不知所措,怎么办呢?去消费!”

 

我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在向往“更好的生活”,但“更好的生活”的定义权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商家或者说其他外界声音垄断。


 

你没有梦想,没有目标的时候,时尚博主告诉你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只香奈儿包就是成功,旅游公众号告诉你裸辞飞去托斯卡纳种花养马就是梦想,你听着觉得好像有道理,原来这就是目标,那就叫梦想;你周末在家加班还刚刚失恋觉得不幸福的时候,smzdm告诉你挂着HiFi耳机坐在Muji懒人沙发上敲击清脆的机械键盘就叫幸福,你听着觉得好像也有道理,原来这就叫幸福。

 

事实上,商家为了出售商品,提供了太多途径来从表面上帮你解决成功、幸福、梦想这些涉及人生意义的究极需求,不过是帮你造个梦再来圆梦而已。

 

“局部暴富”并没有什么错,享受生活,本就是无可厚非;渴望加入更上流的圈子,也是理所应当。

 

但我们要明白,真正获得成功需要摸爬滚打几十年,真正实现梦想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真正拥有幸福需要不断反思自我从柴米油盐里的感悟。

 

“买买买”无法从根源解决任何事情。

 

2019年,我在澳洲,是一个不上不下的中等人。

 

记得《鲁滨逊漂流记》对中等人有这样的描述:

 

“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这种中间地位也最能使人幸福。他们既不必像下层大众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无着;也不会像那些上层人物因骄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倾轧而弄得心力交瘁。

 

适可而止,中庸克己,健康安宁,交友娱乐,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乐趣,都是中等人的福份。这种生活方式,使人平静安乐,怡然自得地过完一辈子,不受劳心劳力之苦。他们既不必为每日生计劳作,或为窘境所迫,以至伤身烦神;也不会因妒火攻心,或利欲薰心而狂躁不安。”

 

我和你、男人和女人、年轻人和中年人、澳洲本地人和华人移民,我们没有人认为自己是穷人。只是我们都生活在“整体贫穷,局部暴富”的状态下,有时候抱怨,有时候觉得累,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觉得自己勇敢可爱,未来可期。

 

钱就这么多,我们得看着花。

 

但我们每一次花的钱,都是在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投票。


局部暴富,就是改变的起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声明:文章谨代表作者星辰个人观点,供交流探讨及信息分享,与平台及其他组织立场无关。


文章参考来源:

http://www.dailytelegraph.com.au/news/nsw/brand-study-shows-aussies-yearn-for-the-simple-life-with-a-bit-of-bling-on-the-side/news-story/3a16acbe97e4258bcf9e6dcd74ebc77d

http://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ap-40535271

http://www.news.com.au/finance/money/wealth/australians-believe-it-takes-54-million-to-be-rich/news-story/1ba18234b8044f3fa387474e9dcb2315


推荐阅读

19

04-2019

投诉数量第一也挡不住它的强劲增长!揭秘“澳洲版京东”发家致富之路

15

04-2019

豪赌人生!澳洲赌业大亨小帕克风光之后的萧瑟

08

04-2019

万万没想到!这个行业即将“统治”世界?至少澳大利亚

推广

觉得好看,点下它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