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 若晨与您聊聊最近在澳洲引起热议的「粗野主义 」建筑风格

2016年05月05日 澳洲若晨集团




最近,设计及建筑圈内关于在澳洲复苏「粗野主义」建筑的声音日渐高涨。


那什么是所谓的「粗野主义」建筑,这种建筑形式究竟有什么魅力让澳洲设计师与建筑师们为它呐喊声援呢?


若晨今天与您聊一聊。



「粗野主义」

「粗野主义」的英文原词就是充满了力量与粗犷气质的「Brutalism」。而正因Brutalism一词中若隐若现的阳刚之气,粗野主义的建筑风格也是若晨项目团队各位男同事的心头好(笑)。


大量使用几乎毫无修饰的钢筋混凝土或者其他材料的粗野主义,成本较低,同时具备极大的容量,因此也在战后开始流行。




这种使用不抹灰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形式,不仅在经济上节约成本,还在视觉上造成一种粗野,毛糙的风格。





而在具体的材料使用上,不同的设计师对于粗野主义也有不同的解答。对于部分设计师来说,他们甚至会选择将楼内各种管道外露的设计形式。





「粗野」澳洲
在整个澳洲范围内,经典的「粗野主义」建筑包括悉尼科技大学UTS大楼,Surry Hills警察局「Police Centre」,珀斯音乐厅「the Perth Concert Hall」等等。

UTS大楼


Surry Hills Police Centre



粗野主义在澳洲的流行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粗野主义建筑节约成本,可持续性高,容量大的特性与刚刚经历了2战的澳大利亚完美契合。





虽然粗野主义的设计风格在若晨项目团队心中具备公认的魅力,但对于以打造理想的现代生活为目标的若晨来说,这种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设计对于现代社会,确实是太过「粗野」了。

当数码时代来临时,粗野主义建筑彻底忽略视觉感受的特性,暴露在外的混凝土结构以及巨大的建筑体积,都不再像在过去那样受到社会的欢迎。简单来说,「粗野主义」建筑因为「长得太丑」而被时代所抛弃。



不过,在粗野主义建筑几乎销声匿迹几十年之后,它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在「极简主义」「未来主义」设计风格早已普及的今天,粗野主义的狂放仿佛就是一股新鲜空气吹进人们的眼帘。



若晨公司楼下的CTA Building也是粗野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


时代碰撞


虽然并没有重新回到主流,但粗野主义仍然凭借它的粗糙质感赢得了一部分人们的心灵。在清一色的玻璃幕墙与流线型线条的对比之下,粗野主义风格反而成为了城市中建筑多元化与历史感的见证。





虽有着如此厚重的质感,但如今的粗野主义建筑似乎都难免消失的厄运:中国房企绿地就计划将粗野主义的代表性建筑Sydney Water Board旧楼改造为高层住宅楼。

需要承认的是,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在造就独特的观感及气质的同时,它的特质也决定了它无法成为优秀的现代住宅设计形式,而粗野主义设计风格的「粗糙」「毛糙」质感也完全与若晨打造精品生活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纵然是万般喜爱,若晨项目团队的粗野主义粉丝们也只能在SkecthUp上通过画草图来过过瘾了。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粗野主义这几个字将来也只有在建筑课本上才能被见到了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