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叙利亚的朋友看除夕中国放鞭炮的视频,他哭了…

2019年02月07日 这里是澳洲



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 微信号 collegedaily



   有一位来自叙利亚的朋友,他叫尤瑟夫。


其实他的正式名字有一大长串,但我们都管他叫尤瑟夫。


我们是读美高的时候的同学。


我们是当时班里唯二的外籍学生,一个深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一个浅黄皮肤黑头发棕眼珠,所以尤瑟夫对我产生了一种莫名亲近感。


他总是跟着我,课也和我选同样的课,下课就一起去图书馆复习,我们彼此都用蹩脚的英文交流,我一口东北味儿英语,他一口阿拉伯味儿英语,连比划带猜彼此彼此。


每天尤瑟夫的父亲来学校接送他,偶尔还会捎我回家,但从没有见过他的母亲。


聊到家人,他告诉我,他父亲是移民,母亲也是移民,一年前他们全家逃到美国,用积蓄开了家门脸很小的中东餐厅,小到甚至路过都很难注意到,母亲照料餐厅很少出门。



Borak,他家店里卖的一种炸饺子,里面是奶酪馅儿的,特别好吃,但是吃两个就腻得不行了


后来他还告诉我,他父亲在叙利亚原来是做地毯生意的,生意做得非常大,甚至许多商品都曾出口到世界各地,家里楼有四层高。


他还给我看母亲的照片,母亲年轻时长得非常美,像极了美国著名女演员Sarah Shahi。


几年之后,高中毕业,我和尤瑟夫就失去了联络,除了在脸书上点赞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联系了。


直到四年后大学毕业,说来也巧,我俩竟然进入了西雅图同一家互联网公司,发现彼此就距离几个工位的距离。



前天是中国除夕,我边吃饭边在微信群里回着朋友家人的祝福信息,正好尤瑟夫就坐在我右边。


在群里,我顺手点开了几个国内除夕放鞭炮的视频,里面好不热闹。


视频里是这样的。




还有在家中向外看的烟花图。



还有除夕放烟花的俯视图,漫天的烟花点缀着星空,显得格外的绚丽、喜庆和热闹,年味一下子就扑面而来。



看完之后,再对比美国这几天过年时冷清的街道,瞬间有些想家。


而屏幕里传来的热闹的霹雳吧啦炮竹声,也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包括坐在身旁的尤瑟夫。


尤瑟夫向我这边一瞥。


和其他人反应不太一样,感觉他身体微微一颤,眼神突然变得惊恐和愕然。


他指着手机屏幕问我,这是哪里?


我说,这是中国呀,中国人在过春节,放烟花庆祝呢。


尤瑟夫瞪圆了眼睛,咽了咽口水,惊恐未消。


他小声悄悄对我说:


我的天,这是中国?我还以为大马士革又遭空袭了呢



空袭下的大马士革



我看着他被吓得面如土色,有些想笑,但忍住了,不禁心想,这又不是真在叙利亚,你怎么能吓成这样?


我关了视频对尤瑟夫说,你不要害怕和担心,这是中国在过春节放鞭炮,不是叙利亚在打仗,叙利亚现在不是这样,已经停火很多天了。


但尤瑟夫面容严肃的对我说:只是大马士革没战火而已。


见我不再说话,尤瑟夫也低头不语。


于是我们点了两杯冰镇喜力,酒过一瓶,尤瑟夫开始对我倾诉,那些话是我俩认识以来从未听他说过的。


他问我听没听过一种病,叫创伤后应激障碍,美国人叫PTSD,有些老兵退役之后听到类似于枪声的声音,就会发病,变得焦虑不安。


他说他怀疑自己就是得了这种病。


他说他有一个弟弟,叫阿齐兹,比他小8岁,他在他们来美国的前一个礼拜,在一个加油站被旁边的哑火又爆炸了的炸弹炸死了。





他的母亲抱着被炸成两半的弟弟,哭得痛彻心扉。父亲愤怒的去找驻扎在当地的美军,差点被拖走枪毙。


尤瑟夫的爷爷是被地雷炸死的,就在他面前不到五十米,本来爷爷只是去给他买一袋椰枣,等到一声巨响后已经血肉模糊。


叔叔当时距炸弹爆炸的地方也很近,被炸坏了耳朵,从此失聪。


尤瑟夫的母亲当年被炸弹飞来的碎片炸到脸,成百上千的炸弹碎片嵌在了母亲的脸上,容貌彻底毁掉了。


一家子不是炸死就是炸残,父亲为了仅有的一个孩子,横了心冒死逃了出来。


他父亲变卖了全家的财产,才换了搞定了偷渡到美国的手段。


所以现在只要一听到噼里啪啦的炮声,我就会想到我爷爷被炸死,弟弟被截成两半,我就会听到妈妈被纱布包扎着脸,晚上撕心裂肺的哭嚎声。尤瑟夫说。


而在当年的逃亡中,年迈的奶奶都没有成功逃出来,至今都不知音讯,不知道她现在是死是活,活得怎么样。


说着说着,尤瑟夫的眼角闪出了泪光。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见尤瑟夫哭,以前从来没有过。


即便当时他被美国同学欺负,把他的书包扔到垃圾箱,还是把他按在洗手间的瓷砖地上黑色的笔把在脸上画满络腮胡子,这个倔强的大男孩从来都嘴都没撇过。


而当他看到中国除夕放鞭炮的视频后,竟然哭了。


而比看到他哭了还要震撼的,是尤瑟夫背后竟隐藏着这么大的故事和悲剧。



👇下面这段是大马士革遭受空袭的录像



从那时起,我不得重新审视这场尤瑟夫家乡的这场战争和我周遭的一切。


我以前从来没有关注过叙利亚,准确来讲,在美国媒体上也很难看到这方面准确的新闻。


我当天回家仔细在网上查找了关于“叙利亚战争”的讯息和资料,蹦出来的内容竟都令我触目惊心。


从2011年起,叙利亚战争竟已持续七年,在这七年里,有近40万人死在了炮火里。


40万人什么概念,我目前所生活的西雅图有70万人,相当于城市的一大半人之多都因一场战争而死。


而侥幸存活的人们每天则要经历炮火的轰炸,在废墟中胆战心惊的活着,生怕下次被轰炸的是不是自己的家。


2018年4月14日凌晨,美国、英国、法国联合轰炸叙利亚,105枚导弹划破夜空,落在了饱受摧残的叙利亚。


大马士革的天空上划过一道道火光,这不是节日的烟火,更不是除夕的鞭炮,是死神索命的导弹。



一瞬间,一个“烟花”后面跟着梨花暴雨般的上千个”烟花“,整个大马士革不断传出巨大的爆炸声,浓烟四起,炸弹的爆破声,人们的惨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笼罩了整个城市。




这些漂亮璀璨的烟火,你不告诉我,我真的以为就是中国人除夕放的烟花。


但对于叙利亚人来说,这不是庆祝的烟花,是令人窒息恐怖夺走家人性命的杀人烟枪。



这是在网络上找到的轰炸叙利亚的流星导弹(也说是白磷弹)






看到绚丽如烟花般的杀人武器,我终于理解尤瑟夫为什么在看到除夕鞭炮视频之后这么焦虑,这么不安,为什么会惊恐得瞪圆了双眼,为什么会面如死灰,惨无血色。


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像了。


这些华丽耀眼的“烟花”,在我们看来是幸福团聚的象征,在他们却是炸死了他的家人,炸毁了他母亲的容颜的罪魁祸首,还有一位生死未卜的奶奶整日生活在它的恐怖之下。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接着在网上找资料。


灾难不仅仅限于叙利亚。往前倒回20年,1999年,以英美为首的北约轰炸南斯拉夫。 


战争期间,英美总共发射了2300枚导弹、投掷了14000枚包括贫铀弹和集束炸弹在内的炸弹。


这直接导致了超过2000名平民丧生,其中甚至包括88名儿童,数千人受伤。


空袭还摧毁了300多所学校、图书馆及超过20家医院,至少40000间房屋被夷平或损坏,90多处历史和建筑遗迹被损坏。



这是南斯拉夫的一所学校,里面有362名小学生正在上学,一枚炸弹瞬间夺走了全校师生的性命。



这是正在行驶的一辆车,遭到了导弹从天而降的袭击,瞬间车毁人亡。



这是阿富汗喀布尔市一栋还住着63名无辜居民的平民楼,瞬间一声巨响就被夷为平地,里面的所有人无一幸免。



这也是阿富汗一栋居民楼,美军怀疑里面有恐怖组织,不顾里面还有平民就用巡航导弹炸了整栋楼。



叙利亚第一大城市阿勒颇是一个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如今却炸成面目全非的废墟,到处断臂残骸。



曾经熙熙攘攘的市场,数百枚炮弹下变成了地牢。



曾经美丽的街道,别炮火轰得满面疮痍。



平静的街道变成了断臂残骸。



平静的居民楼被燃烧弹点燃,烧成一片废墟,尤瑟夫的家也许就被烧成这样,我不禁觉得战争离我的确并不遥远。



原本惬意的生活彻底沦为泡影。



战争摧残最大的还有儿童,整个叙利亚战争令上万儿童流离失所。



叙利亚北部曾经发生化学毒气袭击,一对九个月大的龙凤胎因此丧命。


父亲坐在地上哭了好久,最后在一群人的劝解下上了车,带两个孩子回家了。



在叙利亚出生的孩子们都要迎接命运的蹂躏。


为了躲避空袭,住进黑暗的防空洞,在废墟中寻找食物。



为了活命跟着父母偷渡逃离到邻国,每天过着露宿街头的日子。



或者在战争中担惊受怕,被迫接受与父母的生离死别。



一位父亲拎着他被炸死的儿子绝望的跑向医院。



一位小女孩开心地在妈妈面前唱歌,一首歌还没有唱完,突然一声巨响炸弹落在了她们家附近……



叙利亚某地刚刚交火结束后,一个小男孩在镜头里痛哭,他的弟弟被炸弹炸死了...



9岁的利思,他告诉记者他的妈妈在这里被杀,爸爸想爬上去救她,武装者朝爸爸的脸上扔了炸弹,于是爸爸也死了。



一个失去妈妈的叙利亚男孩,当记者问他想妈妈吗,她的反应让人揪心。



8岁的哈桑被地雷炸断双腿,被救援队发现时竟然在沿街乞讨。



一个小男孩侥幸从一场激战中逃命,他眼含泪水的质问着:“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伴随着战火声成长,家庭的温暖和校园时光都与他们无关。


他们什么都没做错,只是生错了地方。


看着这些一幕幕,让我陷入了挥之不去的难受和懊悔。


我立刻给尤瑟夫拨去了电话,我说对不起,我那天不应该忽视乎你的感受,这样很不对,我现在感到很懊悔。


尤瑟夫说,没关系的,我不怪你,我只是非常羡慕你的祖国。



听他说这句话,我怔住了。


作为一名身在国外已经七年的美漂,我对于祖国这个概念已变得模糊。


去年,还是我在上大四的时候,被一名黑人歹徒在无人的停车场用枪指着后脑勺,他说给我你的手机和钱包,要不就毙了你。


这是想要回国的想法第一次出现在脑海里。


我有一位学术上的前辈,他之前去土耳其出差恰逢政变,他说当时民众的恐慌和瘫痪的城市,真是第一次让他觉得和平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记得曾看过一个纪录片,一位中东青少年乘着木筏越过地中海偷渡到欧洲,一路生死由命,他说:从地中海划过去我还有一线生机,但如果继续呆在这个地方我就死定了!


再加上如今尤瑟夫祖国的遭遇,我真切的感受到和平生活对于这些人是多么珍贵。


只是我生来就拥有,所以感受不到。


我记得小的时候,一位残疾的老兵爷爷和我说过,你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一代,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你们要学会珍惜。




空袭下的大马士革,战火如白昼


我绝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无论对外的强大国防,还是对内的坚决禁枪和禁毒,都让我们避免了从天而降的灾祸。


我们的烟花是团聚,是幸福,是热闹,不用担心会有从天而降的噩梦。


至少中国人过年的时候,人们在担心的是抢不上群里的红包,


担心的是凑不齐福字,担心抢不上春运的火车票


但从来不担心会有炸弹突然掉落在我们的饭桌上。


中国人过年的时候,讨论的是春晚的魔术有没有穿帮,


讨论的是春晚节目怎么这么无聊,讨论的是越来越淡的年味,


却从来不会讨论要不要赶紧搬家以防恐怖分子打进来。





地球上不是所有人在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也过着安心的生活的。


就在上周,身在美国西北部的我和2.5亿美国人一起经历了一把南极模式。


很多地区都达到了从1996年以来的最低气温,明尼苏达州、威斯康辛州和伊利诺伊州都降到了零下52摄氏度左右,冻死近30人。


而澳洲却在经历酷暑模式,1月全澳月均气温首次超过30摄氏度,单日最高气温达到49.5摄氏度,成为澳大利亚自191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热月份。


而我在北京朋友竟然还在抱怨今年还没有下雪...



看着他们现世安稳的样子,我也想早日回到他们的身旁。


但对于尤瑟夫的家乡来说,安宁苦短,战乱绵长。


但愿当旭日初升,那里的人们不必再伴着炮火醒来。


希望中国的春节,能够给他的家人带来好运。


我也由衷的希望尤瑟夫的奶奶没有在战争中去世,她和远在美国的儿女们终有一天能够团聚。


那些失去的亲情,就等到他们再重逢的时候,再来弥补吧。




和尤瑟夫分别后回到家,打开微博看到大家都在讨论《流浪地球》,讨论到底黄渤演技更好还是沈腾更好,讨论着过年要吃几天剩饭,


还有人在吐槽为啥城市里不让放烟花,不人性,


我瞬间觉得,这种热闹,挺好的。




-End-






文章好看,就点“好看”

给小编加🍗🍗🍗!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



西方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