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落魄女贵族,95岁裸捐3658万,隐忍家暴一生:谈论她不该只剩下钱!

2021年11月09日 悉尼星尚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刻预约看房)



“95岁叶嘉莹裸捐3568万元” 的又上热搜,让一位低调的老人突然火了。


她是谁?为何这么有钱?又为什么捐出去?



叶嘉莹,一名朴素的教师,卖掉家中房产,来支持中国文化研究。


她被人尊称为 「叶先生」。


先生,是民国对知识分子最高的称谓。


叶嘉莹,则是现代中国为数不多能被称为先生的人。



96岁高龄的她,把一生都投入给了中国古典诗词。


「我有中国诗词作伴,我不孤单。」


温家宝总理写信称赞叶嘉莹:她的诗词给人以力量,她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温家宝手抄叶嘉莹的《浣溪沙》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这句话,映照了叶先生悲怆如诗的一生。


诸多坎坷成就了这位中国古典诗词大师。



叶嘉莹,天生的贵族,满清贵族「叶赫那拉氏」血统。和清词三大家的纳兰性德同宗。


她儿时从未上过学,人生中第一首诗便是伯父教她的。


▲叶嘉莹初中毕业照


好景不长,13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父亲在战火中失去踪影。

5‍年后,母亲积劳成疾,在火车上溘然长逝。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她把所有的悲伤、哀痛寄托在诗中,作了8首《哭母诗》来哀悼母亲。

▲叶嘉莹的姨母(左)与母亲(右)


24岁,叶嘉莹结婚,但丈夫赵钟荪却没给她带来期盼中的幸福。


婚后不到一年,丈夫因 “白色恐怖”被逮捕。

叶嘉莹丢了工作,带着女儿逃到台南。寄居在亲戚家的走廊,每天要面对旁人的闲言碎语。


▲叶嘉莹结婚照


28岁,关押3年的丈夫被释放出狱,却因此性情大变,对叶嘉莹恶语相向,拳打脚踢。


多年后,丈夫弥留之际,二人把手相握。


“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


这段捆绑了58年的痛苦婚姻才走到尽头。



52岁,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却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女儿和女婿在车祸中丧生。


悲痛欲绝的她把自己关在房间,10天闭门不出,写下了10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1974年,叶嘉莹参加大女儿的婚礼



日子最难捱的时候,叶嘉莹也想过自杀,一了百了,是诗词救了她。


好友刘秉松曾回忆说:


“在人前,她最多眼眶一红,所有的悲痛之情都被她藏在诗里 ”。




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


加拿大最高荣誉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众多头衔和光环中,叶嘉莹最看重的却是简单的「教师」身份。


▲叶嘉莹在家中客厅讲诗词


叶嘉莹没想到,自己在讲台上一站就是70余年。


逃到台湾期间,寄人篱下的她被台大系主任聘请为专职教授。


由于课讲得太好,后来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也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1956年,叶嘉莹在台湾教书


1966年,叶嘉莹应邀远赴美国,成为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


3年后,叶嘉莹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授为终身教授。


顺承丈夫的意愿,全家移居到了加拿大。



逃到台湾、远赴美国、移居加拿大。叶嘉莹的大半生,都在被命运推着走。


唯一一次由她自己主动做出选择,就是回国教书。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听闻消息的叶嘉莹,自费回到国内大学教书。


此后,燕子归巢,莲子落地。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不久,叶嘉莹被邀请去了南开大学。


学生们爱听她讲课,几乎场场座无虚席,甚至爆满到要请纠察队来维护纪律。


随着名声越来越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几十所大学都向她发出邀请。



1987年,叶嘉莹在南开讲课


现如今,老先生已是90多岁的高龄,听力、腰腿大不如前。


但她仍坚持站着讲课,声音洪亮:我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完成。


▲1979年初,叶嘉莹第一次到天津,南开大学师生在车站迎接


半只脚已入黄土,时日无多的她,愿意把生命结束在讲堂上。


把古诗词里的美好告诉给年轻人,把不懂诗的人给接进诗词殿堂,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否则,她觉得自己愧对先人和后辈。




君子谋道不谋食


94岁时,叶嘉莹捐赠了1857万元,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慕名而来的记者络绎不绝,她却不想公开:


“这些人很无聊,眼里只有钱。”



“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


老人抿了抿嘴,看着记者眼里满是失望。



多年来,叶嘉莹累计捐款3568万元。这位近乎百岁的老人,把财产全部捐出。


自己则一箪食一瓢饮,凑合余生。


一件衣服能穿30年,破了洞就自己缝上。三餐也不过是青菜、馒头。



主持人鲁豫曾感慨,她无法想象这种生活状态,至少,她自己是无法做到的。


她淡淡地回答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叶嘉莹的 “道” ,就是诗词。


她的身上继承了中国文人数千年的风骨。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简单纯粹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诗词事业。



对于传统文化的没落,叶嘉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哪怕现在年岁已高,她也要把中国传统的吟诵留给后人。


“ 即使现在的人不能接受,也没关系,也许将来有一个人听到了会感动,也值得。”



资料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人物杂志 《叶嘉莹 如朗月照人》

央视新闻 《[面对面] 叶嘉莹:诗词慰平生》

来源普象设计小站



- END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