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 丹尼尔先生
ID | MRDANIEL777
作者 | 丹尼尔
1892年6月26日「赛珍珠」
诞生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州
出生三个月就被传教士双亲
放进摇篮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Pearl S. Buck family
赛珍珠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熏陶。最爱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不仅对梁山好汉如数家珍,还对《红楼梦》诗词倒背如流。
19岁那年,被父亲安排回美国读大学,籍贯一栏,填的是「中国镇江」。在康奈尔深造时主修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
40岁之前的黄金岁月,除了在美国读书的6年,赛珍珠全在中国度过。
丰富而深厚的中国文化,深深滋养着赛珍珠的精神世界,使她与中国人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谈及吃苦耐劳的农民以及不同地域的风俗,眼神里似有火焰燃烧。
硕士一毕业,赛珍珠随即返回魂牵梦绕的中国,从1917年到1921年,在贫瘠的宿州居住生活了五年。
其间,她接触到许多中国农民,农活到生活,世事身世家事无话不谈。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
他们的善良和顽强,深深感动着赛珍珠。
她发现,与眼前这些不辞辛苦、坚毅勇敢的农民相比,一直以来,西方对中国人的负面了解和偏见,是如此荒谬而扭曲。
那还是二十世纪初叶,通俗读物和电影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主要来源。在那里,先入为主的中国形象是如此定性而恶劣。
早期美国荧幕,经常描写比较下流的中国生活——鸦片烟馆、赌窟、拷问室等等;人物也多是神秘刁钻的负面角色。甚至出系列以美国唐人街为背景的谋杀闹剧,将中国描绘成罪恶渊薮。
1910年代「傅满洲小说」系列,更加深了美国对中国人的极端偏见。
那时几乎没有一个西方作家,从中国的文化视角出发去认识中国,他们作品中所涉及的中国人,都是缺乏真实形象的「空中楼阁」,丑陋而卑劣。
赛珍珠决意替这些不善言辞的中国人发声,用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纪录下他们生活的质朴与艰辛、理想与追求,给美国以及全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
为了对现状有最深刻和直观的认识,赛珍珠没有住进隔绝的租界,而是选择在落后地区与普通百姓毗邻而居,尽可能深入民间,四处走访。
与外国很多作家为了制造异国情调,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理不同。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
她曾坦言:「40余年的生活,经历过战乱和饥荒,我早已深深爱上了中国人,他们是如此勇敢、勤劳,乐观而坚强」。
1921年赛珍珠随丈夫布克来到南京,受聘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住进校内独院小楼。徐志摩、梅兰芳、胡适、林语堂、老舍等人都曾是家中座上宾。
1922年一篇名为《也说中国》的随笔,在美国月刊上顺利发表。这是赛珍珠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这一年她正好30岁。
1926年,赛珍珠首部中国题材小说《东风 • 西风》出版,由此认识了后来的第二任丈夫、出版商理查德 • 沃尔什。他鼓励赛珍珠继续写自己熟悉的中国题材。
在金陵大学赛珍珠文思泉涌,仅3个月就完成了长篇小说《大地》,讲述中国农民王龙祖孙三代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故事。
王龙是典型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没有泯灭他坚定的信念:一切美好都来源于土地。为此他忍受贫穷、饥饿和屈辱,斗天斗地斗命运,终于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从为买地付出的艰辛、逃荒后土地之梦的不灭、获得土地后的兴奋、耕耘时的满足、丰收时的喜悦、遇灾后的悲哀… 对土地的热爱和执着深入骨髓。
但是,当王龙发财成为地主后,很多人性的固有弱点也逐渐暴露,很快娶了小妾并开始冷落糟糠之妻。
综观王龙的一生,他只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只有对土地的深深的珍重和联结,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美好品质。
与王龙身上存在的缺点和弱点相比,妻子阿兰更加受人尊重和同情,她终其一生,用无怨无悔的付出,坚强、隐忍和妥协,默默证明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大地》中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和缺点,亦没有回避这片土地上深切的痛苦:洪水、旱灾、瘟疫所造成的饥饿和贫穷,以及土匪和军阀的骚扰。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有些行为迫不得已,更无可奈何,比如杀死亲生骨肉。
过去西方常拿此证明中国的残忍和邪恶,而赛珍珠则用饱含深切同情的笔触,真实地表现了农民在极端状态下的万般挣扎与苦楚,令人无限唏嘘。
《大地》中,赛珍珠除塑造农民形象外,还用大量笔墨描绘中国农村日常生活和民俗,全面展示出当时中华民族物质及精神生活。
赛珍珠对中国的关注真切而深沉,她极度渲染的是农民对土地最虔诚的热爱,他们的生与死、爱与恨、贫穷与发达,渴望与挣扎。
那片燃烧着鲜花和热泪的土地
一个光明和黑暗相交织的世纪
一段直抵命运核心的灵魂史诗
///
生命的热烈生长,人性的沉沦激荡
灵魂的苦难救赎,命运的绚烂沉浮
都在这里
《大地》的出版恰逢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年代。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的交互逼迫之下,百万户农民家庭背井离乡,四处飘摇。
西方名著《飘》《烟草路》《愤怒的葡萄》等,都描绘了这一时期,时代背景下农民的苦难和坚韧。
所以《大地》虽然讲的是中国农民的故事,但归根结底是「土地」,王龙和阿兰在土地上挣扎,与天灾人祸做斗争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大萧条年代美国人的强烈共鸣。
在《大地》中,王龙一家是从北往南,躲避灾荒。在《愤怒的葡萄》中,约德一家是从东往西,寻找新的生机。
正是《大地》的出现,中国人在美国的形象,不再是廉价和肮脏的苦力,不再是「异教」的野蛮人,不再是威胁西方的「黄祸」,更不是一群满洲恶棍,而是象王龙、阿兰那样诚实、质朴、勤劳的农民。
像美国农夫一样,他们热爱土地,勤劳节俭、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好客友善。只不过多一些迷信,少一点信仰,但绝不邪恶,更不愚蠢。
他们终于明白:中国人并不神秘或特殊,他们同样梦想着美好生活,同样对厄运和死亡感到恐惧,他们和自己相差无几,既不更好,也不更坏。
「这部令人激动的小说中,人物不是「古怪」和充满「异国情调」的。他们自然得如同那片生存的土地。」——《每月书刊新闻》
不夸张地说,是赛珍珠塑造的那些值得同情,让人钦佩的全新形象,使西方人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对于消除种族偏见和改变中国形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乎可以说,她为整整一代美国人「制造」了中国人,就像狄更斯「制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贫民窟中的人们那样。」——《美国的中国形象》
《大地》在当年便卖出180万册,连续22个月荣登美国畅销书榜首,次年一举赢得「普利策奖」。1932年改编成戏剧在百老汇上演。1935年获得豪威尔斯优秀小说奖。
1936年《大地》被米高梅拍成电影。
拍摄之时正值中国战乱,无法实地取景。只能在加利福尼亚租下500英亩土地造景。修建了中国农村独有的小路田坎,挖池塘、种庄稼,打水井...
电影道具全部从中国搜集而来,除了演员是美国人,其余都尽量还原真实的中国生活。
影片获得空前的极大成功,获得奥斯卡五项提名,并最终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双料大奖。
「这部影片在世界,比其他任何书籍或影片、更真切地表现了中国的思想和形象」。
《大地》书籍和电影的成功,使勤劳坚韧的中国农民形象深入人心,直接影响和转变了欧美人对中国的观感。
1931年秋,《大地》在美国风行之时,中国发生严重的大水灾。政府收到的国外赈宰募捐款中,绝大多数来自美国。
据美国红十字会所言,正就王龙一家人遭遇旱荒的故事,深切地感动了整个美国社会。
所以,当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时,美国人清晰的意识到,日本人侵略的正是王龙和阿兰的土地和家园。对他们而言,「中国人』不再是抽象而空洞的概念,而是真切、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的一份调查表明,赛珍珠的作品曾被译为145种语言。影片《大地》曾在183个国家地区循环播映,观众超过6500万人次。
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指出的,「是赛珍珠的作品,为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民,提供了第一幅关于中国农村和社会生活的长卷」。
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 • 汤姆生认为,赛珍珠是「自13世纪马可 • 波罗以来,描绘中国的最有影响的西方作家」。
《大地》之后,赛珍珠相继写出《儿子们》《分家》,组成《大地》三部曲,关注的视野涵盖军阀混战、革命起义、洋为中用等众多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议题。
1938年,赛珍珠凭借《大地》三部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在题为《中国小说》的获奖演说中,赛珍珠向世界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非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
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及特征,又详细介绍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最后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写完《大地》后,赛珍珠萌生出念头:将自己儿时就钟爱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推荐给西方读者。
她特请来金陵神学院的龙墨乡老先生,为她详解《水浒传》里的风俗、服饰、兵器等古代专有的名词。一边深入学习理解一边翻译,前后持续了4年之久。
书名纠结很久,最后取自孔子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1933年一经出版便登上美国权威「每月图书俱乐部」畅销排行。
林语堂说:「正因为你的译本,使这部名著全球闻名。让国外盛赞中国也有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般恢弘的史诗。」
不仅如此,赛珍珠始终不遗余力的支持中国作家的海外之路。林语堂便是赛珍珠一手发掘的,在她的鼓励下写出《吾国与吾民》,并被推至全美畅销书作家行列。
老舍访美之时,赛珍珠大赞《骆驼祥子》,全国写推荐信帮他出书,终使老舍成为当时作品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赛珍珠公开发表了著名政论《日本必败》。
同时应宋庆龄之邀,出任「保卫中国同盟」荣誉委员,号召成立「美国中国救济事业联合会」,并说服罗斯福总统夫人出任荣誉主席,为援华筹集了大量的资金。
1939年赛珍珠又接连出版长篇小说《爱国者》、剧本《光明飞到中国》、散文集《中国小说》等等80余部作品,不遗余力的描绘着这片挚爱的热土。
赛珍珠夫妇1941年购入濒临倒闭的《亚洲》杂志,翻译刊登了中国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丁玲、萧红等人作品。
斯诺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也是在《亚洲》上首次发表后,结集成书的。
1942年赛珍珠夫妇创办「东西方联合会」,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理解与交流。
1942年3月,应美国之音、英国BBC电台之邀,赛珍珠用汉语广播向中国介绍美国如何理解支持抗战。
不久之后不顾时局的危机,再次返回中国,在国民水深火热之时,为支持抗日战争,广泛收集创作素材,进行深入宣传。
1943年她主动请缨到美国众议院发表演说,竭力推动废除排华法案。
赛珍珠非同寻常的经历与成就
亦注定了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
在世人的眼中,她始终是异类
中美双重文化和背景带给她的
是不尽的恩泽亦是终生的痛苦
在赛珍珠视为故乡的中国,她反对蒋介石独裁,因此不被国民政府接受;所谓模糊的「阶级立场」和反共的「意识形态」,又造成1949年后作品在中国成为禁书。
鲁迅和巴金等名家对她的抨击和片面之词,也使赛珍珠及其作品在中国长期遭到禁锢和抨击,被片面发挥和理解。
在美国,赛珍珠虽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在当时以男性为主流的美国文坛,根本容不得以异国题材为特色的女作家独占鳌头。
诗人罗伯特 • 弗洛斯特就曾语出尖刻,作家威廉 • 福克纳更是恶语相言,说他宁愿不拿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屑与赛珍珠为伍。
赛珍珠更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土地改革问题撰文称赞 GCD,因此被美国认为是「共产主义嫌疑分子」,而备受排挤。
20世纪50年代,世界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割断了赛珍珠与中国的联系。在美中对立、国共对立的夹缝中,异常矛盾痛苦。
两个世界在赛珍珠的心中,彼此融合,难分难舍。中西的矛盾、战争撕裂她的心,她渴望双方相互理解,却又束手无策。
为了最大限度的帮助亚洲等弱势群体,赛珍珠在晚年创立了世界首家的无种族收养机构「欢迎之家」以及「赛珍珠基金会」。
将写作收获稿费和版税,全部倾注于福利事业,为成千上万名儿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1972年尼克松总统宣布访华后,赛珍珠不顾年迈,同意主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专题节目「重新看中国」,致力于消除两个国家之间的鸿沟和偏见。
同时赛珍珠也积极准备重新访华。但由于狭隘的文化隔阂和政治偏见,她的申请最终被驳回,再无缘踏上这片心心念念的故土。
但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落叶生根,早已深入骨髓。
当记者问她:「你还想回到中国吗?」她微仰着头,清泪盈盈,语气却坚定有力:「我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中国。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我都属于中国」。
1973年3月6日,81岁的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以及对中国无限地思念与眷恋,永远离开了世间。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已遥远成海角天涯。
病逝后,按照其遗愿
墓碑上没有任何称谓
只镌刻手书三个汉字
「赛珍珠」
赛珍珠倾其一生,用她的笔,她的语言,她的行动,尽其所能地去沟通中西,让她的两个世界成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称赛珍珠为「沟通中西方文明的人桥」。她的努力和尝试,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上广泛的同情与支持。
赛珍珠开启了西方作家创作中国的新纪元,亦是首位把「中国人」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歧视和偏见的年代,可谓石破天惊。
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学院的颁奖词所言:「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尽管政治风云变化万千,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赛珍珠,世界才开始带着同情、热爱和尊敬的目光,重新看待中国人。」
岁月流逝,昨是今非,历史终会为所有真心的付出正名,如今一度被禁锢和抨击的赛珍珠,在这片视为故乡的中国土地上,终于得以正名和复活。
2002年布什总统访华,中国国家邮政局特发行《赛珍珠》明信片,赛珍珠博物馆及故居也相继修缮开放,纪念这位为中美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女文豪。
虽然晚了,但是赛珍珠当之无愧。
谨以此文,纪念一个伟大的灵魂
她跟你和我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有一个中国名字,和一颗中国心
为方便查看更加完整的内容,
为第一时间能让我们的推送和你见面,
快来一起看看如何把墨尔本华人“星标(置顶)”吧~
往期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