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海归,太难了!

2019年10月20日 澳网


不是所有公众号都叫'澳大利亚'

▲权威资讯门户 关注即送福利▲

▲客观 实时 独到 严谨 深刻

▲由 Australia Inc. 倡办


—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平台观点—


作为90后的小编,看到这个话题时,都有点双手发抖,我跳槽也不见得找到工作


95后从一进入职场,就被周围人渲染成了一个最“反工作”的群体。
 
他们在职场上来去自由——平均7个月就离职,潇洒程度狂甩前辈们好几条街。
他们不怕在社会上任性——加班太多、同事不行、饭菜难吃都可以成为辞职的理由。
 
不知道以上95后是何方神圣,小新同学身边的95后毕业生们大多没有这样的烦恼,或因职业期待、或因时间机会、或因自身能力,他们的烦恼不是辞职太多,而是找不到工作。


“今年5月结课的时候,我以为大概7月我就能入职工作了。到了7月,工作还没有着落,我想最多再过一个月吧。时间一下就来到了眼前的9月底,五个月前的我,绝对没想过现在的自己会是个‘待业青年’。
 
9月25日,这位留学毕业生从广州的家里前往深圳去办理实习离职,同时准备参加实习公司的转正面试。
往返广深,往返港深对于小陈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这份从今年2月开始的实习,贯穿了她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的半个多学期,以及5月结课后至今的一段漫长的求职焦虑期。
她投过二三十份简历、参加了七八次面试,大多以没有结果告终。
最怕突然,收到这样的消息。

每当陷入找不到工作的自我怀疑和他人拷问时,她似乎还能拿出“我正在实习”这棵救命稻草——躲避他人,安慰自己,积蓄求职的力气。
 
告别这份实习的第一天,离开校园的第一个开学季,是小陈待业的第五个月。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从来不知道竟然有所谓的求职机构。


 
看着官网上的信息资源,我心动了。
 
当时的我最耗不起的就是时间,在犹豫再三之后,我添加了爱思益的咨询顾问。
 
接待我的老师是一个超有耐心,专业性又极强的男老师。
他先是根据我当时提供的求职方向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在结合我的兴趣爱好之后,为我推荐了互联网行业。
 
我向来是一个问题比较多的人,面对我东一问,西一问的架势,导师都有耐心的一一解答。
 
在进行了将近2个小时的咨询之后,我选择了报名V计划。



前面也说了,我对互联网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
 
例如下载了什么APP,我只会觉得有趣,想知道是怎么完成的,但实际涉及到哪些岗位和具体分工一窍不通。
 
但其实,如果你想从事哪个行业,一定要进行深入的深入的了解,这样你才能更加确定自己是否适合以及如何针对性的准备。
 
从互联网行业热门公司的介绍到用人喜好,从不同岗位的职责到找人喜好,我都有了全面的认知。



 
当时每天回到自己的公寓,我会抽出时间学习爱思益的课程,那种收获满满的感觉,我至今记忆深刻。
 
与此同时,我也在助教Nidia的监督下着手开始准备简历。


不得不说,Nadia就像一个贴心的大姐姐,实在劳心劳力,每天追在我屁股后面:“作业做了没啊,题做了没啊,网申了没啊…”

我也在她的监督之下,每天都向着预期的方向努力着。



一开始,我的简历也像很多刚开始求职的同学一样,恨不得把自己做过的事情都写在上面。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企业只想看到它想看到的东西。
 
在导师的指导下,这份简历根据我过往经历与特长,对应行业、岗位的招人需求不断调整。

原有的排版不规范,重点不清晰的简历,也变成了我求职的关键筹码,成功帮我拿到了腾讯的面试机会。
 
之后,我也根据我在爱思益学到的简历技巧,帮我的好友进行了提点,帮她拿到了不少的面试机会。
在这里想告诉大家,一定不要小看简历。
毕竟,它是你找工作的敲门砖。




另外,我想说的是爱思益给我提供的简历模板实在很好用,因为在往后的面试里我看过了各种花花绿绿的简历,都不由得暗自庆幸。
 
在为期两天的面试模拟里,我学到了很多网上找不到的面试心得:
例如腾讯的面试官比较关注你和岗位的技能相关性,经验相关性,和理解。
 
又或是哪个环节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出现各种情况怎么解决等等。
 
尽管现在我已经拿到了腾讯的Offer,但到现在,我还是会为当时的自己捏一把汗。
 
那天刚好因为堵车,我去面试的路上才来得及打印了简历,而那份简历还是有一些数据错误的初版。
 
在我急匆匆到达面试现场的时候,另一位竞争者已经坐在位置上了。
 
当面试官问到“你们谁先到的时候”,我拿着简历和面试官示意,为自己简历上细微的差错并表示抱歉,拿下了这个先下手为强的机会。



 
面试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模拟时的原题。
由于之前导师带着我进行了多次的面试模拟,并且都会在模拟之后进行复盘、总结,挖掘可以优化的点,因此每一个问题我都应对得很从容。
在面试官问到"你怎么看待你负责的项目产品"时,我想到了导师提醒我的:
这个问题考察对企业的产品和竞品的了解度。
简单地在脑海中过了一遍之后,我从产品本身去阐述,并且结合了竞品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当我看到面试官满意的神情和无意间瞥到竞争者手中泛着花色的简历时,我提着的心也终于放松了下来。想要获取更多求职秘籍可以加微信xinda_00进群讨论哦~





本期主人公

小陈

中山大学本科

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个”找工作困难症“患者


小陈,23岁,硕士毕业,暂时待业。


“我之前一直都觉得,找工作并不是那么迫切的一件事情。
 
香港的研究型硕士所需的就读时间并不长,一年可以完成课业。
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小陈像挤海绵一般地将两份实习填进了学业中。第一份实习在香港一家媒体,第二份实习便是在深圳的一家互联网公司。
 
每天早上从香港出发,乘坐东铁线、过关、再坐公交车来深圳的公司,一天往返三四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整个学期都是在学习和工作之间不断切换,很疲惫。
通勤时间,通常也是小陈上班前的简单化妆时间。
 
但对她来说,疲惫多是通勤带来的,实习工作本身带给她的更多是充实和收获。
 
此前本科英语系、研究生读传媒的她在选择实习时,基本是在不同的媒体里做着同样的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在学生阶段最后的这份实习中,她不仅是个写手,还会做策划、做编导、一人负责整个项目……
这也让她看到未来真正步入社会时,自己可以有很多种样子。
实习最后一天,小陈要尽快整理好自己的工位,以空出时间来办理离职手续。

但现实与憧憬暂时没有走在同一个频道上。实习很美好,但转正机会很渺茫;简历海投,但颗粒无收。
 
在读研阶段的末期,小陈开始尝试向香港的一些岗位投递简历。在发出了20多份英文简历之后,她最终收到了一个面试通知,但那是一合同工而非正式工岗位,而且这个面试还失败了。
 
“我本来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但有时候真的觉得好难过,因为觉得自己读书成绩还不错,工作也很努力,但为什么就连个面试的机会都不给我?我也会害怕,自己会不会从此就找不到工作了。
找工作的不顺,似乎成了她第一次遇到的分叉。
 
在这之前,小陈一直觉得找工作不是一件很迫切的事情,她原先计划是在5月课业结束后再开始找。而更早之前做出读研这一选择,也是想为就业再设置最后一道缓冲。
 
小陈身边有不少同学的经历也与此类似,很多人在三四月都没有找工作的概念,大家多是在五六月开始焦虑,一直在找实习,到现在再加入到秋招的行列。焦虑的分量随着空窗时间的延长而无限堆积。
 
照着先前计划走的小陈再回头看时,身后已然没有多少人,往前看似乎也看不见什么人影,因为还有很多人早就出发,甩开她很远很远了。



深圳总是熙熙攘攘,年轻人熙熙攘攘。
 
有人在时间上遥遥领先——有同学已经在去年研究生入学时就参加了去年的秋招,拿着工作offer来入读硕士课程。
 
有人在准备上早就做足功夫——小陈参加过一次群面,同行的人非常有准备、逻辑很清晰,她觉得面试官选谁都可以,但肯定不会选择自己。在参加了六七次面试、重新发现和梳理了自己的能力后,小陈才慢慢积累了别人早就准备好的从容。
 
这段时间的经历和小陈想象中的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好工作,可以休息几个月再入职的流程,差别太大了。
 
 
“留学回来还找不到工作,不应该啊”
 
海外留学,而且是名校,在别人看来,像小陈这样的留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要么是学历太水,要么就是眼光太高。
 
秋招季,海归求职回复率不及国内大学毕业生、名校留学生就业难的新闻轮番上演,“花重金留学结果连工作都找不到”也成了人们嘲讽这一群体的说辞。
 
这是现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近年的一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在参与就业调查的留学生中,仅有不到30%的同学第一份工作的起薪高于同期进入单位的国内学生。
也只有不到20%的留学生在所学专业与实际从事工作的匹配度选择“非常匹配”。



 
但背后也有客观的无奈。《2019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也表明,海外人才回国求职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远离中国就业市场,不了解求职流程、最佳求职时间以及缺少职位信息等,因而回国后容易错失心仪职位。
 
相比远赴欧美留学的同学,在香港读书的小陈在寻找实习、获取信息等方面会有多一些优势,但时间冲突、课业紧张等因素依旧无法避免。
 
加上“留学生”这一身份,似乎早在无形之中给这群人加上了一层“你不该找不到工作吧”的滤镜,对于小陈来说,期望是加倍的,焦虑也是加倍的。
 
 
“没有找到工作,我首先是怕辜负了别人的期待”
 
如果一直都找不到工作,小陈说自己肯定会觉得没面子。“跌在了找工作这个关卡上,就好像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读书一路顺利地进入了比较好的学校,考比较好的名次,再考上这个地区比较好的大学,深造学习,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周围人会觉得,TA就应该这么顺顺利利地、波澜不惊地走下去,大家都可以看到TA未来的美好蓝图,结婚生子、踏入中产生活。
 
小陈就是别人眼中这样的优等生。
是留在从小长大的地方,还是出去走一走?
 
“不过,说是一路顺畅,不如说我是一个不会给人家很大惊喜的人。
 
“大家都会觉得我做所有的事情都该自然而然,比如我进了一个好高中,我就会进一个好大学,读完好大学考上一个好硕士,然后找到好工作,整个过程非常流畅,这一条路完全没有分叉。这样的生活未必会大富大贵,但会平平稳稳,然后孕育下一代,让自己的小孩走同一条道路。

到了找工作的节点,她的剧情并没有按照那个“理所当然”来发展。
 
就算眼前的阻碍统统不见了,前途变得畅通无阻,剧情顺承铺开,结局就会变得是自己想要的那种吗?


小陈说,她看到的深圳年轻人,更多是快乐和努力的样子。


 
小陈内心其实很矛盾。
接下来,她还是会努力给自己在社会上找到一个位置,她很大可能会留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但她希望自己能不要放弃去尝试拥有新的能力。
 


一开始,大家好像都自由自在,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
 
而在某一天,当你突然发现他们有的已经在暗中拿到了大厂的工作机会,有的已经开始创业。
 
你开始焦虑了,你觉得自己好像被同龄人抛弃了。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今天的主人公叫Emma,一名今年4月份刚刚回国的留学生。听听她的故事,也许对你有启发。
 
 

“你真的做好回国的准备了吗?”
 
在电话那端的父母反复确认之后,我给出了他们肯定的答案。

 
对于我的选择,一向溺爱我的父母没有说太多。
 
或许他们心中也有疑问:
 
平时日子过得安逸的我,怎么突然有了回国找工作的打算。
 
在出国以前,我的计划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在银行做一份简单的工作。
 
我以为身边的人也会是如此,但当朋友圈里出现他们为工作、创业奔波,却依旧干劲十足的身影时,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做些什么了。


然而这个过程格外煎熬:
由于不确定自己能做什么,我每天只能在网上海投简历;
看着身边的人得心应手的样子,我不知道自己要做哪些准备;
眼前熟悉又陌生的岗位名称,它是做什么的都不清楚。
 
回国的日子眼看越来越近,而我的求职进度依旧为0

我开始怀疑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没有父母的帮助,我什么都做不了...
 
 

虽然国家的教育事业已经上升了一大台阶,但大学生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依然算是高学历人群,据调查显示,中国14亿人口,大学生也不过数千万罢了。

国家自从高考开放之后就有了大学生的存在,那么现在的大学生跟30年前的大学生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这结果,可能有些扎心了。

一、社会地位不一样

这一点大家都知道,30年前的大学生是非常吃香的,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如果谁家出了一个大学生,那简直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大学生在就业这一块也非常厉害,由于他们稀有,所以他们珍贵,他们所具有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不一般的,他们备受人尊重,不管是在事业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都能够拥有一定的优势。

而现在的大学生就完全不同了,现在这个社会大学生很多,大家早已不足为奇,所以如今的大学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社会地位。

二、就业不一样

这一点大家也是感同身受的吧,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之前的大学生是包分配的,他们毕业之后就可以获得分配的工作,不管工作到底如何,反正结果不差。

而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就业似乎变得越来越严峻了,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这条道路上都备受艰辛,很多知名企业不要应届毕业生,只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

大学毕业生在实习的过程当中会遭遇很多挫折,他们想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并不容易。

三、素质不一样

这一点说起来有些可悲了,30年前的大学生都有着很高的素养,他们在谈吐方面就与众不同,给人一种知识分子的感觉。

可如今的大学生,虽然其中也有高素质者存在,但低素质者也不计其数,甚至有很多大学生都败坏了这个群体的名声。

或许是因为现在上大学的人多了,他们对于自我修养的要求也就放低了。

结语:

通过比较大家不难发现,30年前的大学生跟如今的大学生完全不同。不过大家也不要泄气,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大学生不被追捧,不那么顺利,正好证明我国学历已经上了新的台阶,大学生早已不足为奇。

这对于大家来说是好事,大学生们在扛住压力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提高自我修养,这样才不枉你读书一场。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澳大利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