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发现最真实的澳大利亚
▼▼▼
金星主持的婚恋节目《中国式相亲》刚播出时,其带着父母相亲的形式加上一些嘉宾的奇葩言论被无数媒体狂喷。
如今,当年这股刷屏的热潮蔓延到了海外。当澳洲引进了这档中国相亲节目后,竟然引起了无数老外的围观。无数歪果仁在结束了一周的紧张工作后,最爱的就是陷在沙发里放空等待观看SBS电视台周六黄金时间的《中国式相亲》。
歪果仁看完节目就开始涌到网上欢乐评论,纷纷被节目里的金句和幽默感逗得乐不可支。
我终于知道周六晚上该干些什么了
你看看吗?太搞笑了。另外,这个是中国第一个变性主持人。太牛了
对中国人来说,结婚好像不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嫁给一个人还要嫁给他的全家。所以,索性在婚前先接受对方父母的全方位检视。《中国式相亲》节目就是基于这样的“国情”设计的一档带着家长相亲的节目。
“一人脱单,全家光荣”的说法更是让老外新奇不已,原来结不结婚还关系到家庭的荣辱问题啊!
在这档节目中,东方的“门当户对”观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男方父母拿出各种指标,理性比对女方的外貌、年龄、学历、工作是否和自己儿子匹配。
真正引起大家讨论的兴趣点,还是嘉宾父母的金句,这些让人大跌眼镜的论断让传统的东方式择偶观展露无遗。
比如娶个媳妇就是当佣人使……
漂亮毫无用处,漂亮的脸上又长不出大米
直接喷女嘉宾年纪大了没市场
宫寒的女孩子生的孩子容易得肠疝……
直接怀疑嘉宾是否整容
这种父母参与评头品足的婚恋观让崇尚婚恋自由的澳洲人捧腹,感慨原来自己和华人家庭的婚恋观的距离差了一个光年。
漂亮的脸上长不出大米,啊哈哈哈,太好笑了
如果你和一个中国人谈恋爱还要和他父母谈
前几年,《非诚勿扰》作为相亲节目的代表已经刷新过澳新人民的三观了。
最近,该节目忽然又在twitter上被歪果仁追红了,被外媒报道。
老外也纷纷为中国式相亲拜倒
这个舞台在女性的主导下,男性已经毫无主动优势,被动被挑选。灭灯简直就是对男性自信的最大摧毁,可姑娘们就是这么直接地忠于第六感大开杀戒。
老外惊讶印象中温婉贤淑的东方女子如今已经进化成了毫不留情面、犀利点评男性的狠角色。这对他们的过往认知形成了巨大冲击,打开了重新认识东方社会的一扇大门。
你来到这个舞台时,像个面条……
对我来说,你像个外星人&*&
虽然中国相亲节目被当地媒体认为舞美浮夸,嘉宾时尚感不敢恭维,但就是凭着一股天然不做作的闰土气质博得了土澳民众的喜爱。
因为此前本地的相亲节目虽然制作精良,但设计感重,给人以虚假做作的感觉。此番,《中国式相亲》家长们天然无添加的表演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唤醒了土澳观众们渴望看到原生态东方文化的心。
更多详情:《非诚勿扰》停播后,澳洲吃瓜群众也是操碎了心...
01
中国式相亲鄙视链
中国人对于相亲有种谜一般的依恋,虽然年轻人受西方影响崇尚自由恋爱自由婚姻,但是这种向往在家长眼里就是不成熟的体现,根本阻挡不住家长权威们对相亲迷之崇拜。
电视相亲,真实放大了中国人的婚恋焦虑。
中国各地频现的相亲角,就是以父母为主体挑选儿女婚姻另一半的“市场”。之所以称之为“市场”,因为婚姻关系在这里,被分解为户籍、房产、学历、收入、家庭背景等一项项指标的权衡与博弈,一切都可以明码标价,并由此形成了现实而残酷的“鄙视链”。
北京版相亲鄙视链
中国的电视相亲,实际上就是把相亲鄙视链赤裸裸地搬到了荧幕上。
在父母的把关下,这些刚性指标被放大成婚姻的全部真相。凡是不符合标准的,就需降价处理或者面临淘汰。在中国父母眼里,每个人都被物质化为商品。处于金字塔下层阶级的最大愿望就是攀附上比自己高的一个阶层,最差也不能自降身价贬值处理。
图片来源 凤凰WEEKLY
34的海归美女郭盈光认为中国的相亲角是个有趣的现象,想以身试法记录下这一切。于是,她就去上海的一个相亲角探探行情。
她带了自己的简历,列了一些自认为拿得出手的指标。
到了相亲角,围了一大堆人过来。所有叔叔阿姨第一句话:你怎么没写年龄?你几几年的?一听说她的年纪,他们的反应都是,这么大,你这个情况麻烦了……
有一个阿姨,问完年纪之后说了一句“勇气可嘉”,然后转头就走了。
一位大爷干脆发表总结性经典陈词:
“在这里,男的就是银行卡,你有钱,你就可以买房子,所以女的就是房产。你看她,长得还行,又没结过婚,这个房型还可以。但是她年纪大了,所以她这个房子在郊区。”
虽然美女是高学历海归,但由于年纪这个起评分不合格,所以依然被家长们一锤定音残酷鉴定为处于鄙视链金字塔的底端。
02
澳洲华人相亲鄙视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华人群体走到哪里都自带鄙视链。
在普遍被焦虑感包围的中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阶层则被认为是鄙视链的发源者。而当华人移居海外后,这种深入骨髓的鄙视链精神也被带到了海外。
在海外,身份、房子、学历、职业依然不可避免地被认为是刚需,以此为标,人亦被划分为三六九等。
身份
与北京户口一样,澳洲身份是最重要的。
拥有本地身份绝对是相亲市场上的抢手货。最好是拿到护照的公民,融入当地社会久,意味有经济稳定、语言过关,绝对是居家过日子的首选。
拿到PR的华人也是有保障的表现,不用再为实时变化的移民政策困扰。
房子
以墨尔本、悉尼为例,同样是房子,住house(独立屋)和unit(排屋)能一样吗?同样是house,校区房和普通郊区的房子能一样吗?
学历
要是有英美学历自然加分,本地名校也是广受欢迎,实在不行,本科学历总是起码的吧。
职业
自己有产业最好,没有的话在洋人那从事IT、建筑、医生等领域的优先考虑,水电油漆工之类的蓝领报酬不低也能凑合,拿最低工资打杂刷盘子的,就靠自身魅力自我发挥吧。
车子
和国内相比,澳洲人对车子则没有什么执念,但对房车有天然的迷恋。豪车当然最好,没有普通车将就,要么二手车也凑合。
由此产生了澳洲版华人相亲鄙视链:
顶配
移居澳洲多年,豪车、房车、本科以上学历,家族企业,家财万贯,或个人年薪在30万澳币以上,至少有1套双校网豪宅,位于富人区。
高配
本地出生长大,普通车,房车,本科学历及以上,职业体面,年薪12万朝上,至少有1套房,最好双校网,位于富人区。
标配
新移民,有PR,二手车,本科学历及以上,有稳定工作,年薪8万澳币及以上,至少有1套学区房。
低配
学签或工签,无绿卡,二手车,大专学历及以上,年薪4万澳币,租房。
简配
学签或工签,无绿卡,二手车,大专学历,拿最低时薪,合租房。地点随意,哪里方便住哪里。
不考虑
没有有效签证的黑户,吃完上顿没下顿,生活来源不稳定,无车,合租房。哪里便宜住哪里
///
在完全物质化的指标下,唯独真爱被排除在外,成为婚姻中最不可考量的指标。
如此斤斤计较打小算盘,婚姻真的会有幸福可言吗?
即使不幸福,只要照着父母设计的路走,起码他们暂时有了对外吹嘘的资本,让那些七大姑八大姨闭嘴,好像就会心满意足了似的。
-End-
推荐文章(点击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