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戴口罩,我在国外成了过街老鼠”

2020年02月05日 发现澳大利亚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许多人的生活,每个人都不再是局外人。


随着疫情而来的,还有正上演着的歧视。


而这一次的歧视,许多事件竟和戴口罩有关。


“不戴口罩担心被传染,戴上口罩又要遭受各种歧视”,到底要不要戴口罩,也成为海外中国留学生和华人进退两难的选择。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一见我戴口罩,都躲我10米远”


中国民众可能没有想到,当疫情爆发,每一个人都被教导要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可是到了国外的他们,却毫无征兆地因为戴口罩被歧视了。


最近,网络上就流传着许多这样的歧视事件。


譬如纽约地铁站,一位戴着口罩的华人女子,被一位非裔男子辱骂为“得病的婊子”。


一名台湾女生因为戴着口罩,被人推进了纽约地铁站的轨道,导致一条腿受了重伤。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INSIGHT视界


全世界各国网友,都分享了他们因为“戴口罩”被歧视的各种经历。


譬如因为戴口罩出门被嘲笑

变得战战兢兢只敢躲在家里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INSIGHT视界


哪怕戴着口罩

却被出租车司机以侮辱性地语言辱骂:

“在车上闭好你的嘴。”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INSIGHT视界


因为戴着口罩

一路得到的只是旁人的不解和嫌弃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INSIGHT视界


在外旅行

却因为戴着口罩

被当地人像躲瘟疫一样的对待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INSIGHT视界


在奥克兰的华人群里,许多人就因为口罩问题,大倒苦水。


“戴了口罩进超市,很多人都会绕道走开。”

“一见我戴口罩,都躲我10米远,像过街老鼠……”

“新西兰人的想法是,生病的人才会戴口罩。”




一位在新西兰本地公司上班的华人Rick(化名),最近上班时,就不止一次地被洋人同事问:街上那些戴口罩的中国人都是生病了吗?


听到这个问题后,Rick很愕然,虽然说不上是被歧视,但他却意识到了中西文化对待“戴口罩”这件事的不同。


“在新西兰,生病的人才会戴口罩,中国人戴口罩,我们就会以为这个人是生病了。你们来到新西兰,就应该遵循西方的文化……”


Rick听到同事的评价后,为了消除许多人对中国人戴口罩的误解,立刻在自己的Linkdin上分享了“关于戴口罩在中西文化中不同”的说明,希望能以此消除大家的恐慌。


“如果你看到街上有中国人戴着口罩

请不要恐慌

他们只是为了预防被传染才戴口罩

他们不是病人

这和西方文化不同”


和Rick一样,刚从国内回到新西兰不久的中国留学生Linda也因为到底要不要戴口罩而苦恼。


Linda表示,她和学校的老师沟通过,老师表示新西兰等西方国家,大多是按照世卫组织WHO的标准,认为勤洗手更能有效降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世卫组织关于新冠病毒防护的官方建议


美国CDC关于病毒防护,不建议戴口罩


但Linda表示,学校的老师表示尊重她的意愿,是否要带口罩是个人的选择,而一个人如果选择戴了口罩,他并不应当为此被歧视或是嘲笑。



打了一个喷嚏

 新西兰华裔医生被喊“滚回中国”


许多人因为戴口罩被嘲笑和嫌弃,部分媒体的误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德国发行量最大的严肃时政类周刊

明镜》新一期的封面赫然写着

“新型冠状病毒

中国制造——当全球化成为致命危险”。


澳洲《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和《太阳先驱报(Herald Sun)》在头版报道非冠病毒,用上了特殊字眼。


Chinese virus(中国病毒)

这些带种族色彩的词


面对未知的东西,人们很容易恐慌,但很多时候也难免无知。悉尼一家咖啡厅一个不合时宜的玩笑就这样被大庭广众地写在点餐台上:


“新型冠状病毒不会持续很久,

因为它是中国制造!”


本周,新西兰也发生了并不愉快的事情:一位华裔面孔的医生Linda Lum,因为在公交车上打了一个喷嚏,


就被喊“滚回中国,

不然我们都得死”。


让这位医生感到无辜的是,她从小出生在新西兰,并且在奥克兰长大,从没有去过中国,却因为自己的“中国面孔”遭到了语言上的暴力。


在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Rolleston的一所学校,一封充满歧视性的匿名邮件,也在学校被传开。


仅仅是邮件标题“请让你的孩子呆在家里,因为你们亚洲人就是病毒传播者”就充满了挑衅和歧视。邮件正文很直白地写着:


“我们Kiwi孩子

不想和你们这些恶心的病毒传播者

在同一个教室”

就在今天,新西兰英文先驱报也报道:大量中国留学生返回新西兰必须自我隔离14天,但许多房东和寄宿家庭并不愿意接收这些学生。


对此,许多学校不得不紧急想对策,譬如给学生找汽车旅馆作为临时的隔离点。


据一位中国留学生透露,因为原房东拒绝她回出租房隔离14天,僵持不下的两人最终解了租约,而她回新西兰后到底能去哪,依然是个未知数。



孩子在国外因为疫情被歧视,这大概是目前所有中国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事。


根据德国《世界报》的报道,1月31日下午,一位23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就被两名陌生人吐口水、撕扯头发并且“拳打脚踢”。


而警方经过调查,已经将这一行为归为“仇外”。


       

然而,这样的恶性事件并非个例,据英国青年新闻网站The Tab报道,一名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最近因戴口罩被袭击。


而据当事人回忆,她是在去学校的路上被拦下,三个人质问她为什么戴口罩,因为害怕她甚至一句话都没敢回应。




华人女孩寻找“隔离房”

 新西兰房东欣然接受


病毒面前不分国籍,在这场全球性的疫情面前,没有谁比谁更有优越。


面对歧视在全球的蔓延,许多人也为此勇敢地站了出来。


一位美国的家长,也分享了学校发来的信:“每个人都会生病,但请不要孤立中国人,我们防的是病毒,而不是中国人……”



社交媒体上,有设计师们专为武汉做了特别的设计,呼吁“所有人为武汉加油。



许多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自发地回应,自称“我们都是武汉人”。



奥克兰华裔女孩Amy,最近就在忙着帮从中国回新西兰的朋友找临时的“隔离房”。


在Airbnb咨询了几家人后,最终有一位职业是护士的房主,接受了Amy的订单。




“我的朋友要和这位新西兰护士同住一屋檐下,一起公用客厅,甚至公用餐具,但他并没有任何恐慌、害怕。”Amy说。


“人们并不需要因此而恐慌,流感的死亡率比新冠病毒的死亡率还要高。


Amy被这位房主的友善所打动,因为房主是医务工作者,Amy也为此感触颇深地表示: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疾病的害怕是来源于无知,如果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我们是不是会少许多不必要的恐慌呢?


让Amy更为感动的是,这位新西兰房东,在得知旅游禁令后,还特别发短信给她,咨询她的朋友是否还能顺利抵达新西兰,如果行程有变化,愿意退付所有房款。




法国华人发起反歧视活动

得到积极响应


在法国,社交网络发起了一个名叫“JeNeSuiPasUnVirus”(我不是病毒)的活动。


发起人是网名为@Lou Chengwang的中国小哥,他在自己的推特上这样呼吁: “我是中国人,但我不是病毒!我知道每个人都害怕病毒,但请不要有偏见,拜托。”



小哥的呼吁得到上万人的响应,网友们纷纷转发表示支持,呼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人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克制,而不是成为仇恨的制造者。


“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被感染了,所以停止你们的歧视言论。这太荒唐了。




“致全世界因冠状病毒引发的恐慌而面临种族歧视的亚洲人:我看到了你们也听到你们了!让我们大声高呼:我不是病毒!


       


 日本小学给家长发通知

要对中国人在言论上平等对待


在日本,一个学校给家长发的通知中,特别这样强调:“随着‎信息在‎新闻和网‎络上‎的不‎断扩散,大家‎不要对中‎国以及在武汉生‎活的人产‎生言论‎上的‎不平等‎对待,请各位‎家‎长和‎孩‎子说起此‎事时要‎从培‎养孩子的‎正‎确人‎权意识出发,注意‎言行!




 意大利人做了一个街头实验

“我不是病毒,我是人类”


面对疫情,没有人是“局外人”。那么面对疫情背后的歧视,我们究竟又该如何做?


为了反对歧视,一位华人最近就在佛罗伦萨街头戴着口罩做了一个实验。


当他出现在街头,拿围巾蒙住双眼,戴上口罩时,没有人知道他要干什么。街头人潮涌动,人们来来往往,所有人都注意到了这个华裔男孩,以及他身边的牌子。


牌子上这样写道:“我不是病毒,我是人类,不要对我有歧视。


对此,有人冷漠无情;有人驻足观看;但也有许多人,在这个时候,送上了温暖的拥抱!



病毒无情,人却有情

春天渐渐来到

中国人也不会永远都带着口罩

在病毒消失前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歧视停止


- End -


收藏 已赞